APP下载

IOC在中国:鸡肋还是财富

2016-05-14罗佐县

能源 2016年5期
关键词:壳牌跨国公司跨国

罗佐县专栏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供职于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期从事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

IOC在中国正处在尴尬的十字路口。无论是深水油气还是页岩气,都没有能够成为IOC在中国的突破口。IOC的中国之路掣肘在哪儿?

跨国石油公司在石油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在许多资源国家的石油工业中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中国石油界的地位比较微妙,尤其是在当前,更是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位置。据统计到2019年,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参与的石油类项目产量将较当前增长1/3,达到年产1100万吨。表面看来似乎发展态势不错,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和不如意。据外媒分析,由于存在一系列事关公司发展的“掣肘”因素,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油气投资项目运营正在走向萎缩。

一、IOC在华油气领域的尴尬作为

外媒认为,在100美元/桶的油价下,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尚面临资产质量差,市场准入门槛高,合作伙伴苛刻以及工程施工环境差的挑战,如今40美元/桶的油价下他们的经营状况会变得愈发严峻。一直以来国家石油公司给跨国石油公司提供新的机会并不多。这种状况若持续下去将导致国际石油公司从中国石油领域撤出,结果便是降低外资总量,2014年已有阿纳达科和诺贝尔两家公司从中国撤资。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石油业引进外资的驱动因素同其他行业类似,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去发展那些有潜力但开发难度大的重要项目。国内的发展需求涵盖了海洋油气、页岩油气以及深水油气。理论上讲,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但是最近几年,国家石油公司的这种理念和动机似乎不那么强烈了。原因就在于深水油气和页岩油气领域等难啃的骨头基本上由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包办,几乎没有跨国石油公司什么事儿。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石油公司在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依靠自身力量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点确实令跨国石油公司感到纠结和无地自容。

二、跨国石油公司在华油气发展历程

有咨询机构认为,过去二十年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发展并不轻松。虽然有一些发展机会,但这些机会往往与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转嫁风险行为相伴生,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需要支付高成本。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任何资源国都面临类似的问题。中国的油气发展机会的掌控者分别是中石油、中海油以及中石化三家国家石油公司。他们一开始的确希望从那些在石油舞台驰骋多年,有超强实力的跨国油企身上学习到油气勘探开发经验和技术以促进国内资源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际上跨国石油公司要想获得中国油气投资机会,唯有与三大油开展合作也才方有可能,且这种合作是由国家石油公司主导而非跨国公司主导。

海上油气方面,中海油最初寻求合作伙伴是与康菲石油公司结盟的,双方共同开发海上蓬莱区块重油。随着项目的进展以及双方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的逐渐成熟,中海油关注的焦点逐渐开始转向深水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2004年中海油与哈斯基能源公司合作开发深水油气。陆上石油方面,中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致密气之后,1999年与壳牌在长北合作, 2006年与道达尔公司在苏里格合作,2004年又与雪佛龙合作开发川东北大型酸性气田。2010年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油气产量达到了900万吨,且这一产量被之后来自蓬莱的石油产量所巩固。之后产量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国内石油界关注的焦点转向深水、致密气以及酸性气田,而这些新领域短期内不可能有大规模产量。但是到2019年,预计产量将增长至1100万吨,2020年之后将再次出现衰退。衰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之前发现的油田逐渐进入下行期而现阶段看来尚没有新的补充源,导致产量下降,如图1所示。

从产量构成方面看,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油气产量将逐渐转向以天然气为主。到2016年,天然气在跨国公司中国区的产量中将达到一半以上,到2030年会稳步上升至70%。这些天然气产量主要是由雪佛龙在川东北,道达尔在南苏里格以及哈斯基能源公司在荔湾的产量所构成。不过这些产量会呈现逐渐下降态势,主要是因为中国陆上产量的增长目前得不到保障。中国当下正经历天然气需求下降以及进口量增加的能源供需转型,与石油企业增加天然气产量的目标多少会有些冲突。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率在今后几年会有大幅度下降,已经由2011年的22%降至2015年的3%。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的项目产量处于上升阶段,而中国国内自产天然气需求相对减弱,导致跨国公司参与项目的产量下降。

三、跨国石油公司在华投资近期增长远期下降

从历史数据看,2011年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首次达到顶峰,投资增量主要受哈斯基能源公司在荔湾以及雪佛龙在川东北的投资驱动,如图2所示。而刚刚过去的几年,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是下降的,但是估计在2017-2018年会有比较大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康菲参与的在蓬莱的油田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追加投资。2020年跨国石油公司投资可能出现下降,这个判断主要是基于当前跨国公司在华看得见的值得追加投资的商业机会尚没有出现。这样一来,跨国石油公司在过去十年及未来十多年的周期当中在中国的投资将出现两个波峰,分别发生在2011年和2020年,见图3。

四、跨国石油公司在华主要项目进展

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跨国石油公司顶着压力在中国的油气事业还是取得了不少突破。其中壳牌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北油气田就取得了成功,该项目成为外资石油企业与中国石油企业合作的成功典范。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产量为壳牌赢得了一定的利润,壳牌也因此成为同行所效仿的对象。较之在长北油气田的成功,外资石油企业在川东北和苏里格的项目进展就有些差强人意。在川东北,因为高含硫和二氧化碳含量高的技术问题和障碍迟迟没有取得进展,中石油在该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到安全生产方面的挑战。2012年至今,已有六七百亿立方米的产能建设一直后推。现阶段此项工程若要安全上马,投资额预计将从原计划的47亿美元增加至65亿美元,对工程的经济性带来重大挑战。道达尔在苏里格的气田项目进展缓慢主要源于油气藏的孔隙度太低,低渗透以及低压也是个问题,要成功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据估算需要至少钻探2000口井以上,投资也是巨大的。

此外,获得开发许可以及与合作方的合作能否顺畅也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变数。外媒认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教训之一便是他们在北京与石油公司总部签署的合作协议并不能保证他们在地方与石油公司分支机构合作的顺畅,国家石油公司的分子公司对于和外资公司的合作的理解与IOC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分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跨国石油公司来华投资带来阻碍。自从壳牌、道达尔在鄂尔多斯和川东北、苏里格投资油气以来,国际上还有一些其他公司一直在密切关注中国致密气和酸性气田的投资机会并做跟踪调查,但也就仅限于前期调研,实际投资决策程序并未启动。除了制度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外,中国国内资源的质量,特别是开发以后产量递减较快,也是跨国公司所考虑重要因素之一。长北气田相对于川东北项目运营相对要容易一些,而后者从当前发展形势看来需要越来越多的投资和技术方能实现产量可持续。

在深水油气开发方面先扬后抑。2006年哈斯基能源公司发现420亿立方米的荔湾气田,成为珠江口盆地油气开发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国内由此吹响了进军深水油气的号角。此后阿纳达科、BP、雪佛龙、BG、埃尼等皆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以及西沙盆地购置油气资产,试图一显身手。2008-2014年间,这些公司在上述地区共钻探20口井,其中4口井有油气发现,两口井的油气发现被证实有商业价值。2008-2011年,这三年可以说是跨国石油公司在华深水油气勘探的“鼎盛期”,而后却戛然而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中海油的“孤军奋战”。2012年以来,中海油在相同盆地部署了9口风险勘探井,共取得了4处发现,其中包括2014年发现的近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陵水气田,水深超过1500米。海油的发现对跨国石油公司的专家而言也是个教训,那就是跨国石油公司的专家需要正视中国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潜力。尽管上述盆地的资源潜力尚存,但是目前跨国石油公司对中国油气的兴趣却在下降。荔湾气田发现之后跨国石油公司购置的资产开发计划多被取消或延期。埃尼公司是少数在2016年还保留在中国深水油气业务的公司,而中海油则不断在调整发展计划,准备在深水油气领域继续作为。

参与页岩气无功而返。最早与中国公司合作的国际公司是纽菲尔德勘探公司,参与时间是2007年,但是这位先驱者最终没有什么作为。中国的页岩气发展浪潮实际上同大多数后来者一样,都是在美国页岩革命发生之后才真正开始的。2010年至2013年,雪佛龙、赫斯公司、康菲、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壳牌、埃尼等大型公司几乎都与中国石油公司签署联合研究开发中国页岩气的协议。据统计,合作项目有14项之多。这些项目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和发现进入页岩层的理论和方法,尚未进入生产层面,中国的页岩气开发在当时还是空白。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页岩气项目是希望有朝一日在中国与中国公司签订产量分成合同以分享中国的页岩气收益。这些项目的基本运作模式是跨国公司出资,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实际的研究。但是这些项目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到2015年中期时,纽菲尔德、雪佛龙、埃尼以及埃克森美孚均退出了他们之前的区块,道达尔和赫斯公司目前的态度尚不明确,只有壳牌由联合研发走向产量分成合同的正式签署,期限30年,目标区是四川的富顺-永川区块。2016年3月,继壳牌之后,BP进入中国,与中石油签署了共同开发四川内江-大足区块页岩气的长期产量分成合同,这一地区的面积大约1500平方公里,是BP在中国的第一份页岩气开发产量分成合同。目前,中石化的旗舰型页岩气项目涪陵页岩气田已经具备了商业开发的条件,中国的页岩气有可能在涪陵这一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下取得快速突破,相信这一点对国际公司产生了吸引力。据估计,2015年涪陵页岩气产量在40亿立方米左右,而2013年产量只有6000万立方米,估计该气田商业储量在600亿立方米,以后可能规模更大。

五、掣肘的因素有哪些

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作为与人们预期有差距的成因目前有很多种说法。以页岩气合作为例,代表性的说法是中国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特别是在页岩油气油藏方面与美国有较大差异,增大了产业化推进的难度。与此同时,包括软硬环境在内的发展条件不配套,这些都不利于页岩气资源开发。事实上,所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页岩气在2014年年中油价下跌时已经不具备投资吸引力,2015年就更不用说了。

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在低油价下已经表现出物以稀为贵的特点,他们的投资变得比以往谨慎了许多,满世界寻找高回报率的项目。就现阶段中国的页岩气发展现状,自然没有吸引力。伍德麦肯兹经过调研后认为,苛刻的财税条款以及现有的中外合资研发机制是造成跨国公司在页岩油气领域没有迈出大步的主要原因。该机构认为联合研发的具体运行机制是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执行而由跨国公司出资,这样的模式使得跨国公司在面对高额钻井费用以及相关实践成本时难以积极投入。再加之没有强有力的产量分成合同的利益保障框架,使得跨国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并不合拍。最终因为低油价影响,跨国公司的撤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壳牌—在华页岩气投资的坚守者,BP犹豫了一番之后又回头了,一定程度上说明跨国石油公司并未完全放弃中国市场。2015年年初,壳牌正式提交了一份开发富顺-永川页岩气的计划,实际上这一地区已经发放了20多口井的钻探许可用于FID。不过考虑到项目所在地的资源市场和基础设施条件,壳牌的计划实施起来估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外力来克服。伍德麦肯兹认为,壳牌一贯强调将把资源用在最具吸引力最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而抚顺项目目前只是中国页岩气方面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只有在真正的产量分成合同形成之后,随着滚动开发计划的实施,壳牌的资金方有可能逐步到位。但是这样的缓慢节奏未必适应得了中国业界目前的发展步伐。同为大型跨国公司,BP的做法与壳牌应该有相似之处,面临的挑战应该大同小异。特别是在BP连续几年承受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重压,2016年甚至因其亏损的形势下,对于资金的投放想必会更为谨慎。目前虽然与中石油签署了协议,但不能期望太高。

六、如何界定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油气中的定位

客观地讲,引进外资石油公司来华实践的效果与当初的政策设计者的期待应该有差距。中海油在深海油气勘探方面的突破以及中石化在页岩气方面的进展更多的是依靠自身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还需要跨国石油公司的加盟吗?跨国石油公司对中国油气事业的发展已经做不了贡献吗?笔者以为还不能这样简单的下结论,中国的油气事业还需要跨国石油公司。

当前全球油气行业可以说进入了一个以应对低油价为共同目标的“协作”时代,通俗地讲就是抱团取暖。油价的断崖下跌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可以降薪裁员,可以削减投资,但这些手段都是应急手段,长期使用必伤及自身发展基础。比较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企业在低油价冲击下先立足后发展。从近一两年企业的实践看,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且这种协作跨越行业界限和地域界限。跨国石油公司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管理方面都有着很多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能将这些资源特别是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当前中国石油企业在低油价下的抵御寒冬,也有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毕竟我们当前所掌控的资源有限。不妨依然以深海油气勘探和页岩油气为例,国内的公司虽然在过去几年依靠自身力量取得海洋油气勘探进展,但是相比国际公司的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水深进尺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诸如BP、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跨国公司在深海油气领域已有多年耕耘,技术先进且成果颇丰。深水油气勘探技术一直是BP、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的核心与特色技术之一,从2013年以来全球油气勘探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海上以及主要由大型国际公司发现这一事实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些公司的技术实力。与此同时,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公司自打美国页岩气革命开始就活跃在美国页岩油气领域,在管理、技术应用以及资产运营方面同样有丰富的经验和积累。这些资源若能为我所用,想必会对国内的油气事业有帮助。尽管国内的中石化发现的涪陵页岩气田堪称中国页岩气领域的甜点,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点,与美国的全面开花还有较大差距。且涪陵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缺乏,相对偏僻,项目回报率目前还比较低。要巩固这一成果,若能借助外力便捷发展又有何不可。低油价下石油公司迫切需要“事半功倍”地去做事情。

当前正值中国十三五规划制定之际,中国国内的央企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一些事关跨国石油公司参与中国油气事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有望在这一时期出现。2015年中国曾经开放位于新疆的6个油气区块,允许民营资本在资质具备的条件下参与国内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这是继页岩气区块面向多元投资主体招标之后常规油气勘探准入门槛放松的又一标志。虽然油气区块招标改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其折射出了上游油气领域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趋势。未来中国的油气领域理应是国家石油公司、民营企业、跨国石油公司共同驰骋的舞台。跨国石油公司在这一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可能是民营企业理论上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世界发展大潮,优化投资环境,为跨国公司来华创造条件。跨国公司过去在华小有作为,如今要通过变革环境让他们在华有大作为。比如在财税条款上不妨做出修订,而财税条款本身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不积极的主要障碍之一(外媒评价)。如今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比较谨慎,各资源国都在试图松绑财税条款以吸引国际投资。在低油价形势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最近中石油先后与地炼签署供货协议、与BP签署开发页岩气协议已表现出这方面的苗头。新形势下国油公司与跨国石油公司开展合作以借助外力实现提质增效和跨越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猜你喜欢

壳牌跨国公司跨国
壳牌煤气化积灰堵渣原因及处理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壳牌气化炉循环气压缩机(K1301)联锁优化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壳牌EO反应器焊接制造要点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