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伏,摆脱荒蛮

2016-05-14

能源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质化电站竞争

2007年,时任赛维LDK董事会主席的彭小峰因为赛维LDK成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而身价暴涨,以400亿位列胡润百富榜的能源行业首富。

这仅仅距离现在不到10年时间,而光伏产业却发生了足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昔年的“光伏双雄”彭小峰和施正荣,一个携互联网+的风头强势回归却陷入争议,另一个则消失在行业的视野中。

施、彭二人叱咤风云的时代,是中国光伏产业刚起步的阶段。先驱企业们在吸收了国外光伏生产技术之后,迅速大规模模仿、复制,产能急剧扩张。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同质化竞争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演变成为价格战。

无论是消失的尚德和赛维,还是身处困境的英利,亦或是现在的龙头阿特斯、天合光能等等……都经历过这段充满了无序竞争的荒蛮时代。

发展到今天,光伏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上游的制造端。一个包含了硅料生产、组建制造、EPC整包、电站运营及相关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并逐渐成熟中。

但是我们也发现,尽管产业链在延长、完善,但是产业主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并没有能够发生更本性的变化。

光伏行业是能源行业中,唯一以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导的。本应更具市场活跃度。但是从上游的制造业,到终端的电站市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说上游是比拼生产成本的价格战,那么现在电站市场考验企业的就是融资产本。在上游市场趋于稳定,材料成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在同等条件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决定了最终的收益率和投资回报周期。

这是另一种荒蛮的竞争。有钱也许并不一定能够成功。恒大和中民投都用它们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但成功一定是有钱的。也许并不是资本大鳄,但至少企业有足够的方法获得资金。

把竞争从压缩成本转移到金融市场,看起来“高大上”了。但是对光伏产业的提升真的很高么?如果企业把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获得项目融资上,谁来创新光伏的商业模式?谁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谁来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

现在只能说是光伏电站的“战国时代”,市场中还存在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公司。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越“全部精力找融资”的阶段,行业会开始分层、沉淀,最终淘汰一批企业。

也许摆脱了荒蛮,光伏能迸发出更旺盛的市场活力。

猜你喜欢

同质化电站竞争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感谢竞争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