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瓜得豆,蜻蜓点水

2016-05-14崔志钢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木心价值观念人生

崔志钢

一、说理文的逻辑思维评说例文一

1. 话题:位置。

2. 例文呈现。

寻找自己的位置

蒸腾的水蒸汽扶摇直上几十里,躲在了云朵里,变成了雨滴,一阵肆虐的风袭来,这雨滴便冻僵了,轻飘飘,悠悠然,又开始回归大地。一切恰好,当水蒸汽在一路寻找自己的位置时,它最终留住了自我,留住了真实。

自生命萌动之初,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奔波于忙乱的俗世和纷繁的社会中,渴望一片艳阳天。于是,留下了匆忙的脚步,却抛下了轻松与愉悦;留下了疲惫的身影,却忽略了路边的风景与天边的彩霞。待到月夜幽幽,清风徐来时,却猛然发现镜中的自己如此陌生,周围的一切如此黯然,心底不禁质问:“真实的自我到底在何方?”

耀眼的财富发出嘹亮的吼声,贪婪的人群麻痹了僵直的思想,抬眼只有“孔方兄”。于是,有的人便拿起自己万众瞩目的“位置”开玩笑,没有自己的信仰,卖官鬻爵,肆意妄为。不过,对自己的“位置”横加亵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必然会摔下来,身败名裂甚至摔得粉身碎骨,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可悲下场。秦二世、秦桧、汪精卫、“四人帮”等等便是明鉴。

隐居乡间的陶渊明正是痛恨官场中人的欺上瞒下,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归隐,投身大自然,在母体的胸中寻找生命本来的“位置”。相信,一份虔诚高洁的心与一种高尚的情操必会如水乳交融一般找到一所静谧温馨的港湾。这不正是凡夫俗子望眼欲穿、渴求之至的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万不要以为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获得高官厚禄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那样你会失去诚实、坦然和本来美好的一切;万不要以为达到腰缠万贯的位置便是对人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你会为此而失去爱情、友谊和亲情;不要以为到达科学家、作家、发明家、影星的位置便是成功的标志,普通的工人、农民靠自己的勤劳朴实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让人企羡的……真正的人生位置不在于高高在上,而在于位置的真实与 坦然。

渴望做那滴水,蒸发、升腾、凝结,却终会留住宝贵的本色。生逢乱世的庄子不幸,却沉醉自我,不怨不怒,怜悯四溢而柔情万种,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问天下英雄:庄子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舞蹈的境界有谁堪比?这种位置已经超越了寻常和庸俗,幻化出迷人的光彩来。

读了些书,看了些世俗,慢慢感悟到:人生旅途中,唯有留住真实,保持本色,才可能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与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为伴,想自己喜欢想的,做自己喜欢做的,才能获得此样的人生位置,一生无憾矣。

3.号脉诊断。

文章构思巧妙,以一滴水蒸汽的不断变化而始终不变本色为喻,写出要保持自己本真的自我位置。通过剖析历史上和社会上各种污泥浊水的厌恶与痛恨,传达出应该主动追求本我的位置的思想。文章体现出学生对话题的洞察与思考,行文流畅,素材丰富,语言优美。

但是,作为说理文,写作逻辑思路是否顺畅是相当关键的,这涉及到说理文能否达到透彻深刻的程度。作者在阐释过程中,出现例证逻辑思路明显的不严密甚至偏差现象。“水蒸汽”的一路变化,是“最终留住了自我,留住了真实”吗?从其变化结果来看,最终它的“位置”到达了大地,与大地融合,如此到达了它的归宿,并不是实现自己的独立地位。

文中论述“镜中的自己如此地陌生”,然后发问:“真实的自我到底来自何方?”这种自我的自觉反省,在阐述时,缺少一个必需的语境——只有在启蒙民主深入人心的语境下,一个人才能实现自主地反思和检讨,反问自己来自哪里,到哪里去,而在一个蒙昧、专制的语境中,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反思和检讨,因为获得的利益于他来讲都是理所当然的,不愿意失去这样的“好处”,比如说空手套白狼得来的巨额财富,比如说没有底线的权力关系,比如说打砸抢迫害却不用赔偿或被惩罚,比如对人的自由权利的限制;与此相对应,在如此社会中,人的行为愈发“野蛮”,就愈会肆意践踏法律,随意越过规则,为达到个人“野心”为所欲为。

作者引用“四人帮”的素材,这是对“位置”横加亵渎的结果?“骑在人民头上”的结果?此种政治历史素材,学生往往是从课本中“搬用”,缺少一个深入分析的过程。政治历史素材涉及到政治斗争,取决于权力斗争的需要,不能“一刀切”地进行批判和唾骂,因为没有思辨分析,无法恰当地运用。所以,如果是自己“解释不了”的政治素材,最好避免引用。

“达到腰缠万贯的位置便是对人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会因此“失去爱情、友谊和亲情”,行文的逻辑将物质财富进行打压,认为“腰缠万贯”是贬义词,这样的人没有“爱情、友谊和亲情”可言,将物质与精神进行二元对立,实则割裂了二者间的有机联系。而“科学家、作家、发明家、影星”的成功不值得赞颂,“普通的工人、农民”这类人“才是真正让人企羡的”?作者的评价标准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缺少批判性思维的剖析,突兀拔高个人的观点并强加在别人之上。将专业人士、明星定义为“高高在上”,推导出他们不能“真实与坦然”,而普通人不“高高在上”可以“真实与坦然”。明显地,作者的行文搬用“阶层”分类进行评判,忽视了作为人与事件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作者得出“想自己喜欢想的,做自己喜欢做的”,如此“才能获得此样的人生位置”,这一结论显得牵强,缺少限制条件,不具有普遍性,你的“想”和“做”,应该是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究其原因,作者缺少逻辑思维的缜密,想当然地进行推论,把经验逻辑和日常生活认为是逻辑思维,陷入逻辑紊乱的泥沼。

二、说理文的逻辑思维评说例文二

1.话题。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2.例文展示。

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纸醉金迷的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人们因为精神的高贵而选择坚定前行地生活。画家、作家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开讲“世界文学史”,进行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的远征”,开讲时六十二岁。他的一生,伴随密集的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木心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生命总有一种情怀,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里,如木心这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动,生活困苦却乐在其中。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功而不懈努力着,但乐享精神的情怀,人生价值观念不同,让木心和“木心们”带着渴望,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无尽的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王锦思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中,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对每个人而言,决定成功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如勤奋、天赋、价值观念等等,勤奋、天赋能够决定生命的厚度,用坚硬的行动加快成功的步伐;而乐享精神的价值观念能够决定生命的灵感,选择生命的从容淡定。我想,与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快“,倒不如坚持精神情怀的“慢”。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身处于青春的我们面对生活的选择,唯有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乐享精神的情怀才能真正充实自我,走向成功的境界,让人生走得坦然而精彩。

3.号脉诊断。

从行文来看,作者的说理思路与论证分析都是不错的,从“价值观念决定选择”这一角度出发阐述观点,分为两条线进行观点阐释,一条是“有的人在物质理想中迷失自我”,另一条是“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正面详细例证有艺术家木心的文学观念与选择,反面简单论述了腐败分子走向毁灭,再从社会角度剖析物质功利性的选择与精神价值的选择,最后导出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走向人生的精彩的结论。

作者走了一条“正统”的说理之路,但从文中分析,部分例证存在着逻辑的“问题”。作者无疑读过木心的相关材料,但能不能深入思考材料里的逻辑关系考验的是作者的分析能力。作者拈来木心“客居纽约”“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来阐释价值观念决定选择的命题。木心的选择是不是简单的“价值观念”之下的“选择”?“每个人在为自己的成功而不懈努力着”?那么,木心的大半辈子都在经历政治运动的坎坷,尽管如此,他仍在艰难地探索人生真理,追求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他的一生不是“伴随密集的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而是在当时这个压抑思想自由、灭绝人性的语境下艰难地“苟活”,环境的恶劣阻止不了他仰望精神的星空。他不是“为自己的成功而不懈努力着”,而是要传承五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衣钵,张扬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进行精神的启蒙。

文中列举贪官的悲剧,认为原因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是因为“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乍一看似乎有道理,这些行为源于不同价值观的指导,但同样是官员,同样是知识分子,为何中西方的作为却有很大的差距?为何西方这种情况极少,中国的经济腐败、学术腐败,根子出在哪里?不仅仅是价值观问题,更在于缺乏完善运转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的建构成熟至关重要,否则再有高尚情操,也会走上歧路。显然,作者在“根子”的挖掘不够,只是寄希望于“道德”的作用,用缥缈无力的稻草来消除腐败。而道德要想真正发挥威力,需要建立在法规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法律是底线,若是一味强调道德,幻想“人人为尧舜”,会走向“人治”的圈子,这个社会将会扭曲。统治者常用这些作为麻痹人民的手段,没看到问题的本质。当然,不仅是学生,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幻想“道德”无所不能的魔力。学生在分析时,需要抽丝剥茧,点出问题的实质。

“唯有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乐享精神的情怀才能真正充实自我。”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是不是从事精神创造才是“正确的”,而追求物质财富就一定是错误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危害他人、符合法律制度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应该加以肯定,否则,从事精神创造也会失去物质支撑。

逻辑思维出现问题,主要是对素材缺少深入的分析,没有深入分析内在逻辑关系,生吞活剥,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柏拉图《理想国》中有“洞穴隐喻”:若为此洞穴中的囚徒,你所见的只能是透射于墙壁上的影像,而洞穴之外的光明世界一概不知。同样,在说理文写作中,道理需要说透、说深刻,应构建批判性的逻辑思维,避免思维误区、逻辑不清的问题。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教体局教研室;266109)

猜你喜欢

木心价值观念人生
木心《从前慢》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作品推介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