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阳县志》之儒道禅融合考

2016-05-14黄臻

俪人·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道禅宗

黄臻

【摘要】地方志是一方水土和一方人永不磨灭的印记。本文以隆庆年间林大春主编的《潮阳县志》为主要资料,从坛庙祭祀和人物传记中窥见潮阳地域儒道禅三者融合的表现,并由儒道融合的传统观念推及出大胆的假设,即禅宗与儒道的融合。

【关键词】《潮阳县志》 《隆庆本》 儒 道 禅

一、引语

潮者,大海。阳者,山之南、水之北。潮阳靠山面水,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此地寺庙众多、香火鼎盛,长久的儒道融合已是常见的文化现象;而禅宗对潮阳的影响,却鲜有学者进行细致考察。而儒道禅三者融合在地方志中是有证可考的。

潮阳于东晋隆安元年置县,明永乐年间开始有文人为之写地方志。明清两代至今,地方志屡屡更新。现存最早的《潮阳县志》完本,是明代隆庆年间林大春1主导编写。《广东地方志纪事》对此有详细介绍:“全书分建置沿革、县事二纪,职官、选举、恩命三表,舆地、民赋物产、风俗、官署、坛庙、文辞六志,名宦、乡贤、烈女、流寓四传,共十五卷。上限起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下限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上下历经1780年”,并对此完本有很高的评价:“常被简称为《林志》或《隆庆本》,当时言志者必提《潮阳县志》,其影响可见一斑”2。

本文即基于《隆庆本》的潮阳地方志,细致梳理卷十《坛庙志》和卷十四《流寓列传·大颠传》,考察儒道禅三者融合的表现,并从中提出得出感悟。

二、坛庙纷繁复杂

卷十《坛庙志》详细列出潮阳当时的宗庙、祠堂、祭坛和寺庙,除了记录坛庙的地点方位,还有对其祭祀流程等相关功能的介绍。根据坛庙供奉的对象不同,笔者出略地把它分为四类:

(一)自然神

第一类是自然神,有社稷坛、厉坛、惠福庙、天妃庙等。

《隆庆本》记载:“惠福庙,在大湖庙,祀大湖之神,其创始年月无考,疑自唐时有之,即刺史韩公愈所祀者。”又有材料称大湖神庙古称惠福庙,位于湖边乡。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唐昌黎韩公剌潮时,尝遣官致祭及祈神谢贶,两至于此。大湖山之下,其地濒大海,海中有伏龙,能兴云雨,俗号龙潭”,验证了林大春的假设。“唐剌史韩愈尝祷雨于此。宋宣和间赐号宁疆泗王,明隆庆之世,知县黄一宠以祈雨屡应,为之重建。”而“天妃即南海神也”,天妃是护海女神,从宋至清一直为历代航海者所祭祀。供奉自然神的寺庙渗透着极为积极的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祈求风调雨顺,海上平安,农耕和渔业是潮阳人生存之本。

(二)儒派坛庙

第二类是民族英雄神,有双忠祠、大忠祠、宋公祠等。第三类供奉的是圣人,如先师庙、启圣公祠、韩祠、关王庙。这两类坛庙又可归为一大类,即彰显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古代贤圣。

民族英雄身上有着强烈的忠义精神。双忠祠又叫灵威庙,由来已久,是祭祀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潮阳的张巡、许远两位大将,如今潮阳区虽小,然而双忠祠几乎隔十条街,就有一座。“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是清代雍正年间潮阳知县蓝鼎元在《文光双忠祠祀田记》中对当时双忠信仰情形的记载。双忠公信仰的正统化和地方化得益于林大春的推崇,在《隆庆本》中记载“韩祠在灵威庙西即东岳废址也……两至潮阳,有迁邑置校之功,祈灵祷雨之应”,“大忠庙祠祀宋故丞相信国文公天祥之神……公当颠沛之际驻师潮阳,敬谒双庙,其孤忠大节于张许无异……三公以死勤事,生前既不亏其臣节,御灾捍患,死后又能庇及我民”。这两段说明了潮阳人对忠义气节的推崇。两位将军和后来的韩愈、文天祥,穿越时空,在潮阳结下了不解之缘。

崇儒首推先圣,先师庙祭祀的是孔子;崇圣祠原称启圣祠,主祭孔子父亲叔梁纥。这一类在中国各自都有遍布,并无地方特色,因此地方志只略略提过。

(三)道派坛庙

第四类坛庙供奉着道教真君,有真君堂、玄帝庙、黄石公庙等。“玄帝庙祭祀真武之神”。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等,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教里提到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可看出玄帝是道教神话中人。

黄石公庙祭祀的黄石公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属道家学者,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真君堂专祀晋人吴猛真君之神”,吴猛是晋代道士,净明道信仰体系里十二真君之一,历史上以孝道——恣蚊饱血著称,以自己的血喂饱蚊子让父母睡觉安稳,其典故在二十四孝中有描述。

由上可见,道派的坛庙跨越虚实人物,时代各不相同。林大春起初是不认可的,“见其能乘鹿冲虚,画水涉海,以为辞涉诞妄”。而在考察了这些神庙所在的地方千年的历史后,他对道派坛庙有了别的看法:“按祭法,有功于民则祀之。今姑无论神仙之说为诞妄,即潮人之所以仰庇于公者,类多事实非虚明矣。”身为儒士的林大春,虽不相信神怪,然而对祭祀给人民带来福祉的信念仍然坚守。

(四)禅寺

相比于对儒派坛庙的推崇,对道派坛庙的一部分认同,《潮阳县志》对佛寺和禅寺则有比较大的排斥。《隆庆本》列举了废寺四:治平寺、灵山寺、资福寺、石塔寺,其中,灵山寺在“长庆二年赐额为护国禅院”,其他均是佛寺。还有“废院十六”、“废阁”、“废堂”等。林大春在地方志中没有理出禅的概念,而把其和道笼统地归入佛教之中,并解释了称和佛寺有关的建筑为“废”的原因是:“寺院之兴,佛老之教也。佛教之炽,圣道之衰也。故不书存而书废者,见孔子之道明而佛老之教息也”。

然从废寺四、废院十六等,仍可以看出佛和禅对潮阳的影响深远。一来潮阳的地理位置偏东南,于佛教源地印度甚近,有传播优势;二来禅宗在岭南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三来潮阳人顺天命而安居乐业的生活态度本就带着禅宗的美学意味。

因而除了传统的儒道影响外,禅宗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

三、韩愈与大颠:儒禅交辉

禅宗作为中国特有的宗教派别,盛于隋唐,几乎替代了整个佛教。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并创立顿教,悟成佛之学,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南禅宗通过慧能及其弟子的传承发扬,创建禅寺,抒发禅意,在岭南地区影响深远。《隆庆本》中的《大颠传》即通过大颠祖师介绍了南禅宗在潮阳的影响。

(一)归类和序言

《大颠传》被归入卷十四《流寓列传》中,流寓意为在异乡日久而定居,《周书·庾信传》有“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一句。可看出地方志对禅宗定位为外来者,而也认可了它在本地生根发芽、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的强大影响。

在林大春为《大颠传》所作的序中说到:“林子作县志,志与地而至山川。睹灵山白岩诸胜豦,喟然叹曰:‘嗟乎!佛教诚异教矣,吾儒外焉。夫外之诚是也。然堕其术而能有成者,百无一二焉。若果成矣,亦君子之所不废者也。矧3尔哲人,睠怀仙侣,或凤览以遐栖,或鸿冥而高举,往往寓意禅林之间,缔交形骸之外,如昌黎之于大颠者,彼岂无所见而然耶?”这段序言的信息庞大而鲜明:第一是作者对于佛教的态度,认为它是儒学之外的异教,并认为其无所成;第二是他把大颠祖师所传承的禅学认为是“有所成”的,这种认可来自于韩愈与大颠的交往,是对禅宗影响带有偏见的。他甚至把韩愈和大颠的交往归结为韩愈的仕途失意转而求访禅林山水,借此寄托。

由归类和序言,地方志对禅宗的态度可见一斑。

(二)传奇的一生

正文介绍大颠受教、建寺、布道、终老的经历。最初禅宗“以西山惠照4先焉”,西山在今潮阳区西岩,惠照是“高僧大颠之师,而曹溪5之泒”,和惟俨6一起接受“心印”的禅学后,和惟俨“同游南岳”,“参石头希迁和尚7,得大无畏法”。从禅宗的传承上看,大颠禅师是曹溪禅宗惠能的四传弟子,是在石头希迁门下悟道的,属于南禅青原一系。

“去五年,归潮阳。六年开辟牛岩,立庵以居,蛇豕皆遁。七年又于西幽岭下置立禅院,名曰灵山。出入猛虎随之是时巳。大悟禅宗,真得曹溪之绪,门人传法者众至千余人,因自号为大颠和尚。”此段是写大颠回潮阳建寺布道的情形,因使野生动物不再侵犯而被赋予神奇色彩,吸引了众多门徒。

又“愈以祈神至海上,因造访焉久矣”,于是有了与韩愈交往的一段佳话,在《坛庙志》里还指出“仅作留一一亭于灵山寺”,韩祠在潮阳的建立比灵山寺还晚;清代光绪年间的《潮阳县志》还收录了韩愈的《与大颠书》8三篇,是韩愈为与大颠见面所写之信,信中言辞恳切。

在圆寂上,大颠也显出了传奇色彩:“四年一日,告辞大众而逝,年九十有三,至唐末有发其窣堵9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乡人又发视之,惟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

以上的传记描绘出了大颠祖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而对其传播的禅宗本意则甚少阐述。由起初的众多门徒,到留衣亭传至今,到关于他的墓冢的长存与变化,可知潮阳人与大颠祖师和灵山寺的渊源一直维系着,而禅宗融入儒学中,共同对居民生活潜移默化。

(三)编者评述

“其在潮也,又若将变大颠之习而反之正。至去,不忍释,如此岂非所谓‘逃墨归儒者,使不早堕其中,又安知非圣人之徒也。然而二人者乃竟以禅寂终焉。悲夫!”此处仍然是持反对佛禅的观点,希望僧人能逃墨归儒,成为圣人之徒。从“逃墨归儒”可看出,除传统的儒家礼法影响,墨、道、佛、禅对于潮阳或多或少都有影响;然而它们的流派过多过纷乱,且思想、规则上相似,因此其他方面的影响对于潮阳人来说一直浑浊不清。但观之整体,禅宗所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意境,和潮汕人儒道融合的信仰有共通之处。

四、结语

《潮阳县志》的编者对于祭祀,是以文人角度审视的:“是以君子履坛壝而祇祓之心生焉,故能迓休祉以奠黔黎。其皆神之所为乎?夫神安则人安矣”。儒家的经世致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不仅仅受到儒家全部的影响,神安则人安,潮阳先民有一种与天同在的自然观感在,相信神,又不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正是生活中耳濡目染,以及南禅宗在本土的奠基之深、灵山寺等古迹保存完整,才使得“佛性人人有”的禅宗思想无知无觉地渗入潮阳人的生命骨髓和历史长河中。

地方志代表着一代地方儒士的生存观念,它是一个变化者的活体,记录下珍贵的地方历史、风俗民情,而也不可以偏概全,需要辨别知识分子和大众群体所持的观点、所受的影响。此外,禅宗在潮阳以及潮汕地区的考察仍然是一个深广的领域,今日潮阳人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事和审美体验,无不体现着禅宗的自然佛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明隆庆刻本景印. 潮阳县志. 上海古籍书店,1963.

[2]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出版. 潮阳县志(清光绪甲申年1884).2000.

[3]徐奇堂. 禅宗文化在岭南繁盛的原因[J]. 广州大学学报,2001.01.

林大春(1523~1588),明代潮阳县廓都人,字井丹。弱冠举于乡,登嘉靖庚戌(1550)进士。因为人清高,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内阁首辅严嵩、高拱、张居正均不修好,46岁罢官归故土潮阳。

摘自《广东地方志纪事》(上卷)·志书篇·县志编纂,《潮阳修志纪略》,2014年。

矧:况且之意,音同审。

惠照:惠照和尚,精持戒律,博通词翰,有“诗僧”之称,其门下弟子有潮州大颠、药山惟俨、百丈怀海,三人在唐代宗时同到海潮岩(潮阳区西岩)拜师。

曹溪:即曹溪宗,禅宗的一支。禅宗历经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南宗惠能因与北宗神秀纷争,而入今广东韶关曹溪山宝林寺,即现在的南华寺。

惟俨:澧州药山禅师,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希迁晚年传法给药山惟俨。

石头希迁和尚:希迁是六祖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的徒弟,与惠照同辈份,均是六祖的嫡传弟子。由六祖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

清光绪年间《潮阳县志》398页。

窣堵: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

猜你喜欢

儒道禅宗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禅宗软件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