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2016-05-14陈晓琴

俪人·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设探究数学

陈晓琴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参与学习直接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课前做好预习,自主发现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解决问题而告终的。课前预习既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的一个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编写出预习学案,上面列出了学习目标、知识要点、预习作业、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用红笔打上“?”号,提出疑问,课前交教师检查。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有了预习,也就对本课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学习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学生在预习时发现:教科书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要计算身边的楼房墙面、操场面积、游泳池的占地面积用面积单位来量不方便、不适用。于是学生就产生了疑问:楼房墙面、操场面积、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怎样才能知道?这就引出 “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用?”“怎样得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等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激发了探究兴趣和欲望,以后学生在观察演示、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分组实验、发现、验证,最后得出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全身心的参与。

二、课堂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知识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教师要恰当引导学生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智慧的火花也主要在课堂上碰撞闪现。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特别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使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 24 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三、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自主参与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拓展学生学习潜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给学生提供自学教材的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教材,能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自学是为一个人的未来做准备,为“终身学习”进行奠基。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时应提供学生自学的空间,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现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

(二)给学生创设操作实践的空间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实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良方。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学“画角”之后,学生已掌握了用量角器画角的一般方法。这时教师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促进学生求异创新。如画一个60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利用量角器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不用这个量角器,你们能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可以利用三角板的画60度角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了新的画法,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教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方法,看谁能最先发现?”学生操作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结果一部分学生又发现了另一种方法,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

(三)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现代教育理念也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教学时应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这样,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创造之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于是小组中有的学生提出先把圆柱侧面展开,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有的学生提出不用展开,将这个图形的底面周长和高测量出来就可算出……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不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在推导圆的侧面积公式时,小组成员中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有的汇报,分工明确,共同推导圆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为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而且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人的成绩来衡量的,很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互动的能力。

(四)给学生创设民主课堂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因此要对“学困生”有一个政策扶持,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每个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课后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对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独立解决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有层次的、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题,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真正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我们看到,新教材特别注重与生产和生活联系,从中挖掘数学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上,显得更加重要。如小学一年级学习了《钱的认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用10元钱买作业本和铅笔,有多少种买法。学生通过实践,竟然有几十种方法。留心日常生活,自主拓展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从小学生入校开始,我就教育学生,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记下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深深理解,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与数学有关。通过这样一种活动,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从心理喜欢上了数学,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拓展了知识。

实践证明,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效地在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有责任将学生这种学习能力培养、坚持、提高。

猜你喜欢

创设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