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手观音》创作探析

2016-05-14李佳李刚胜

艺术评鉴 2016年6期
关键词:舞美设计形象塑造

李佳 李刚胜

【摘要】在中国舞蹈中一直不乏有展现局部肢体的例子,舞蹈《千手观音》则在此领域展现了一个极致,是局部肢体舞蹈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它成功的背后有着诸多的因素,本文从《千手观音》的创作背景,形象塑造,舞蹈编排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出发,阐述了这样作品成功的原因,为以后其他相关作品的创作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千手观音》;形象塑造;舞美设计

一、创作背景

舞蹈是演员们用身体去表演,传递感情的艺术,是在舞台灯光、道具音乐、美工美术的配合下的综合的艺术,不仅承载着舞者的感情世界,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舞蹈作品《千手观音》能够成为舞蹈经典,不仅仅是因为演员们深厚的舞蹈功底,精妙绝伦的演出,更在于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大胆的创新。它的创作背景缘于宗教文化,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普世情怀,选题更能引起观众共鸣,但它又超越了宗教文化的艺术形象,从宗教的沉思继而对作品的欣赏,又将现代的技巧和古典韵律,技巧、编排等方面形式结合起来大胆创新,从构思到表现手法都匠心独运,敢于独创,力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创新,大大提升了整个舞蹈的艺术品味,同时也使它获得了超越宗教文化的艺术魅力,成为舞蹈经典。

二、经典的舞台形象塑造

“千手观音”全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是佛教中的一个菩萨形象,因其有一千只手,每只手掌中又各有一眼而得名。《千手观音》正是塑造了端庄而静谧、微笑而庄严的“观音”这一主题形象,是演绎以善为核心的观世音文化的艺术新品。在中国的神谱中,观音菩萨是受中国民众中敬拜最多的神祗,也是影响最大、结缘最深、信仰最多,对于普通百姓是可亲可敬的。观音文化是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具有相当深厚博大的世俗关怀,“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是这种博爱精神的体现。观世音在中国是平民接触比较多的佛教形象之一,因此观世音的形象具有平民化的感情,中国人对于观世音也有着特殊的崇拜情节,选择的这一形象也有利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能够让观众怀着一种崇拜的心情去欣赏舞蹈。

《千手观音》集中在一个观音大像上,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手腕或局部动作上。除了观音扮演者邰丽华以外的演员“你们的任务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脸暴露出来”。该舞蹈的很多舞蹈语句都体现在领舞邰丽华端庄肃穆的观音后面千只手的伸缩、起落、疏密的奇妙无穷的有节奏地变化。正是在观音后面“千只手”的奇妙莫测的变化,演绎着千手观音感人传说的美妙意境。20位舞蹈演员扮演的是“代表千手观音的千只手”,只展现肢体,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千手观音”,展现出了佛光笼罩的“千手观音”形象,符合中国民众的心里预期,超越了静态的观音形象,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艺术韵味。

《千手观音》宣扬了民间观音文化中的互帮互助的精神,即“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手去帮助别人,那么在你自己遇到困难时候同样也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舞蹈在艺术地创造了“眼观世界、大地生辉、天人合一”这种意境的同时,也弘扬了慈悲为怀的博爱精神,不仅给观众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从心灵上给人以启迪。舞蹈一方面向观众们展现了佛教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选择了由聋哑舞蹈演员进行演出,舞蹈演員们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人们同样也是一种激励。整个舞蹈过程中聋哑舞者们展现出的从容优雅的气质,天衣无缝的默契配合,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都符合所要塑造的观音形象,这种形象将会成为一个经典,让人永远不能忘记。

三、巧妙的舞蹈编排

舞蹈创作中重要的环节是舞蹈的构思编排,《千手观音》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整体为竖排队形,演员们主要通过手上动作的变换来进行纵向演绎。第二部分整体为两横排队形,铺开形成前后两排手臂横向与纵向的同时演绎。第三部分分成三个竖排,最后回归到原始造型。整个舞蹈并没有太多复杂的队形的变换,只是在“手”上做足了文章,三部分都是以手臂动作为核心进行表演,重点通过变幻莫测的“手臂”肢体动作展现无尽张力,展示舞蹈的美。

音乐一响起,21个舞蹈演员的双手接连不断地依次伸出,一瞬间,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金光四射的千手观音形象。领舞者邰丽华雕像般瞬间静止的亮相,有力衬托了不变的观音脸而后面“千只手”的奇妙变化。千手观音手臂的优美和谐令人拍案叫绝,手臂有时是一侧单出,有时是两侧同时出,伴随着队形的变换,一会儿单臂轮回,一会儿双臂轮回,这些动作演员们都能做到干脆利落,整齐划一,层次分明。舞蹈中运用了多样统一的法则来调节和补充,因此舞蹈避免因为手臂缺乏变化单调乏味。导演除了在手臂动作的变化上让人眼花缭乱,在手腕上也下足了心思,灵活的腕部动作与上肢手臂的干脆利落相结合,韵律动感十足,视觉效果非常震撼。也正是因为这种无限的张力,才能引起观众无限的崇拜遐想,舞蹈《千手观音》的“千手”也才能够具有了普渡众生的力量。

《千手观音》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观音之“千手千眼”舞蹈编排上达到了艺术的极致性视觉效果,舞蹈演员们手臂的变换动作迅速统一,干脆利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玄机四伏的地步。然而舞姿却又曼妙优美而不失庄重典雅,音乐古朴如同天籁,华美的金色灯光展现出一片祥和的佛光氛围,让观众仿佛沐浴在充满了智慧、善良、美好的佛之礼堂。整场舞蹈欣赏下来,使得观众不仅身心愉悦,精神也得到陶冶和升华。

舞蹈中的音乐主要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鼓、锣声、琵琶和笛子等民族乐器在阐发有民族特色的“观音”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筝和钟磬的演奏在特定的舞台空间中回响着空灵又悠远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观众身心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升华。

四、舞台元素的和谐搭配

为了突出舞蹈主题形象的效果,编导在舞美、灯光、服装上的设计也下足了功夫,使舞台形象能够更好地得到烘托。因其舞蹈内容与佛教文化相关,所以该舞蹈整体所采用的是金黄色色调,背景上熠熠散发出的也是万丈佛光,演员们的艺术化造型和服装也是明显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加上气势恢弘、悠远深长的佛教音乐,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强烈的视觉震撼和耳目一新的听觉冲击,更让整个气氛感动人心。

舞美设计上《千手观音》用完美而简练的手法营造出来一种独特的韵味。整个舞蹈的灯光设计上依然是从佛教文化出发,以佛教文化中的黄色作为主要色调,无论是灯光还是演员的服饰等,舞台之上处处以这一颜色为基础。金黄色调的使用为的是在舞台上打造出一座金光闪闪的佛门以及一尊雍容华贵的“观音”。随着钟声的响起,万道金光从佛门中放射而出,投影打出的蔚蓝色天空中,金光在其中以变化流动的形式呈现出宇宙中的万千景象。这就使得观众仿佛进了佛的世界,刹那间,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佛光的境界,不知何为虚,不知何为实。在这万丈佛光中,21位舞者缓缓走来,张开双臂自下而上摆出变化万千的手臂造型,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极致境界。所有的舞美效果都可以概括为“韵”字。

同样舞台色彩的运用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色彩是构成形式和形式美的重要物質材料,将红黄蓝三种原色的相互调配,这样就可以构成绚烂多彩的色彩和组合成不同的斑斓画面。黄色的选用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温暖、热烈,同时也是高贵、富丽的颜色,可以引起观众欢快的情感。这些色彩的搭配都符合了观音在人心中的感觉。此外黄色调服装为的设计也简洁大方,采用了露脐背心加鱼尾摆长裤的分节式,衣服上同时搭配有古典风格的图纹、花边及珠链作为点缀,再加上华丽而毫不夸张的头饰,优美的舞姿,曼妙的身姿,整体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高贵美。

五、结语

“舞蹈的第一要素是美”,舞蹈是美的,美在它“包孕日月,容纳百川”。舞蹈把作品外在美、形体美、感官美继续升华到观念美、精神美和人性美的最高层面,真正体现了“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的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舞蹈《千手观音》是美和艺术的启示,同时也是人们的爱和创造力的象征。从构思到表现手法都匠心独运,敢于独创,力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创新。舞蹈《千手观音》虽来源于佛教文化故事,但通过各种艺术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展使其获得了超越宗教文化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观众从宗教的玄思中进而进入到了艺术的想象中,思想上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刘晓真.《麦芒上的艺术家——与舞蹈〈千手观音〉编导张继刚谈舞》[J].《艺术评论》,2005,(04).

[2]周春媚.《律、韵、神的完美诠释——浅谈舞蹈〈千手观音〉之美》[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3]朱晓榆.《舞蹈〈千手观音〉的审美启示》[J].《音乐时空》,2013,(02).

猜你喜欢

舞美设计形象塑造
评话曲目《风雨苍霞人》的舞美、灯光设计
跨界思维引导下的剧场工艺设计
舞美设计的创造性策略探讨
《头脑特工队》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在豫剧《狱卒平冤》中的形象塑造
赏析舞剧《昭君出塞》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少数民族题材黔剧的多视角审视与思考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郧剧《风雨塔灯岩》舞美设计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