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再出发:让体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2016-05-14李小伟

体育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运动技能学校体育体育课

李小伟

关键词:学校体育;再出发;体育课;运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12-02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这标志着学校体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有了新的方向引领和评价标准。

学校体育对学生身心成长有特殊意义,如果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短板,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因此,《意见》把强化学校体育视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指出学校体育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从这样的高度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意见》既体现出立足当前和长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也表达了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期待。

一、专家引领,努力探寻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良方

体育课、体育锻炼和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这一精神渗透在《意见》的字里行间。无论是完善体育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强化课外锻炼,还是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上好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要让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前不久,第六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在北京举行了现场展示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局局长、学校校长及体育骨干教师代表近700人参加展示观摩。展示活动主要分四大部分:“体育趣味课课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快乐体育园地”“全员运动会”及“全国安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

参加活动的校长、体育教师甚至包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都用“震撼”“受教”和“感动”形容自己的感受。王登峰说,毛振明团队推出的新型体育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形式将有助于解决困扰校园体育的老大难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教不会的问题,我们体育课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二年级,十四年的体育课都是必修课,学生学会了什么样的技能?很少,甚至有的人说我们什么都没学会。所以体育课一定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

从现场的效果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北京现场展示活动戳中了当今体育课的要害:仅仅凭体育课上的那些时间和学习内容是无法让学生学好、学会技能的,一定要有课课练的辅佐,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于是“体育趣味课课练”应运而生,且有1260多例游戏做支撑,改变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

“全员运动会”改变了少数人玩、多数人看的运动会模式,实现了王登峰司长所说的第二个问题:体育竞赛在过去很多人都只是看,极少数人玩,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参与的要求。

除此之外,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北京现场展示活动还将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紧密相联,这让参会的校长大开眼界。一位校长说,和体育紧密相联,寓安全教育于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既实现了学科融合,又解决了安全教育没有课时的难题。

近年来,为了落实课标,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团队在毛振明教授的率领下设计了“十大工程”:“十大工程”紧紧围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总目标展开,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着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等多角度、多维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治理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世纪“顽症”。

笔者对此十分钦佩,并且认为,作为专家就应该像毛振明教授一样去战斗、去探索、去实践;作为专家就应该为全国的体育教师和学校提供更多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作为专家就应该深入一线,切实解决学校体育课上和课外锻炼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北有北师大,南有华师大。近些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汪晓赞教授致力于亲子运动会的改革,利用实习生的力量为无锡市北高中打造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做法,表现出专家学者为学校体育殚精竭虑和亲力亲为的努力。学校体育界呈现出南北共兴的局面。

研究表明,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运动甚至不会玩,跟幼儿时期“玩”得少有关。而缺乏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会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如果父母双方都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他们的孩子积极参与的几率是其他儿童的5.8倍。

为了改变家长的运动行为和生活习惯,让孩子们获得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青少年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汪晓赞带领其研究团队,聚焦青少年健康并制订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优质的体育课堂、充满活力的校园建设、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富有创新的校外体育项目都涵盖在此计划中,而周末的亲子活动就是校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和形式。

抓好少年儿童体育活动至关重要。因为灵敏、柔韧、节奏等素质的发展敏感期都是在这一时期,如果这时候“玩”好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抓就会事倍功半了。事实上,欧美等国家亲子活动是儿童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浓浓亲情中成长的孩子健康、聪明、活泼,家庭关系也会亲密很多。更重要的是,和父母一起分享玩耍的快乐,会让孩子们的情感、认知、语言、运动、创造等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如果说,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短板,那么,幼儿体育无疑是学校体育的短板。正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幼儿体育教育,使孩子失去了接受“身体教育”的最佳时期,错失提升身体素质的敏感期,而这样的错误是不可挽回的。作为一名大学体育学者和学校体育的带头人,汪晓赞团队所做的事情同样利国利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是,这么重要的幼儿体育,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在探索、在实践,实在不够。为此,笔者也在这里呼吁,希望有更多的学校体育人投身到幼儿体育的研究和实践当中去。

笔者十分乐见如毛振明、汪晓赞这样的专家学者深入一线,为体育教师、为学校解决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做法,并希望有更多大学里的“大专家”与他们共同战斗,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像这样的专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近年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七个运动项目联盟和两个综合性联盟,至今只有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拥有大批追随者和实验校。其余的几个项目联盟既悄无声息,又不见有工作推进,像这样的“懒政”和不为行为,不妨采取推出机制,对获得联盟盟主地位,却不做事情的盟主“亮红灯”,督促其做事。如果还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可以免去其盟主之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的各项目改革,像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一样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上下功夫

过去的学生,体育课一年上到头,身体素质是有提高,但要说学会了什么项目或技能,很多学生却答不上来。

相比过去的规定,《意见》的一大变化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过去我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还是集中在通过体育课、课外锻炼让孩子们能够动起来,能够增强体质健康水平,而下一步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具体的运动技能。其实这项工作已经在做,比如校园足球工作,在校园足球特色校里面,就要求在他们的体育课里面每周拿出一节教孩子们足球的技术。也就是说,校园足球特色校的孩子们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他们除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还要学会足球的技能,这件事要在体育课上完成。同样,这项工作要在其他项目上开展。据了解,篮球、游泳等项目有望成为继校园足球之后率先开展的项目。

如何让学生学会技能是个学问,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到学习兴趣,笔者很不认同一些当下的做法,认为作为规定课程,学生必须学习,不需要从兴趣培养做起。可是,当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时候,怎么强迫他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即使学会了技能,也会被他抛弃。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体育是能够给他带来快乐的,他也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前提,孩子们才会在喜欢体育的同时,更加喜欢体育课,更加喜欢体育锻炼。

笔者以为,可以有以下路径解决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一是从开始上课做起。即从一开始上课就要让孩子进入上体育课的状态,而不是立正、稍息、整队、讲话、要求说不停。二是从准备活动做起。准备活动绝不只是跑圈、压压腿那么简单,完全可以娱乐化点,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的身体,至少是心理活动出现一个高潮。三是上课要和实战相结合,千万不要单个动作重复没完没了的教,如只教运球、传球、三步上篮,就是不让学生投篮、打比赛,高年级段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分组对抗和比赛让其体验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三、让课上学习、课外锻炼成为一种常态

《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坚持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的原则。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近来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学校体育课为什么设立?其初衷又是为何?是为了调整积极休息,还是猛练增强体质?

体育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

以目前40分钟左右一节体育来看,想要达到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不可能的,90分钟连上的体育课或许会在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上起到作用,但要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而在课外发自内心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必须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的同时,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让课上学习、课外锻炼成为一种常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我们乃至全社会的认识,让体育不再被边缘化,让体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运动技能学校体育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提升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探索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高中生篮球运动技能提升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