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赤壁赋》与《荷塘月色》之情感比较

2016-05-14周奕倩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

内容摘要: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现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皆是当时名震一时的文学作品,其中所蕴藏的情感基调同而又有不同。从两个作品情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及构成不同的各因素作一比较,可深入地认识他们对于人生的体悟与感慨。

关键词:《前赤壁赋》 《荷塘月色》 情感比较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携友驾一叶扁舟,游于赤壁下的浩瀚长江。他在明月的光辉下,尽情感受徐徐春风,欣赏“白露横江”,感概“水波不兴”,领略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于是有了千古名文《前赤壁赋》。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反革命动乱时期,朱自清在寂静夜晚孤立于荷塘边纾解内心的苦闷彷徨,于是有了传世之作《荷塘月色》。

一.两文情感表达的相同之处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们的作品饱含蓬勃的张力,复杂的情感从字里行间散发而出。

1.内心的解放,渴望人生自由

被贬伊始,苏轼也是颇有些心灰意冷的。《初到黄州》就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对因写诗获罪的自嘲。但不久苏轼的心情就渐渐明朗起来。当地人并未因苏轼是个犯官而疏远他,苏轼体会到了远离宦海烦恼的自由快活。慢慢的,他喜欢上了这种邻里和睦、自由轻松的生活。不久他的僧友更是搬来与他小住,使他又从佛教中领悟到许多出世的道理。经历过一段时间物质与精神的痛苦后,一个崭新的苏轼从苦难中蜕变出来。他的诗文格调骤转,变得亲切、旷达,《前赤壁赋》就是一个标志。当好友杨世昌忆起火烧赤壁而吹出悲伤之曲,发出“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时,东坡淡然开导,提出自己对于大自然永恒的新认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充分体现了苏轼看淡红尘,随缘自适后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自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后,党派斗争日益尖锐激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越来越小。大批知识分子抛弃独立中正的立场,纷纷投向某个政治阵营,这令依旧坚持无党派的朱自清等人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无尽的孤独、焦虑和苦闷使得朱自清非常渴望超脱现实,寻到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于是在七月的一个夜晚,他远离人群,独自一人来到荷塘边,以求摆脱现实的困扰获得片刻的自由。“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梦幻般的月色、柔情万种的荷花以及“脉脉的流水”抚慰着朱自清孤独的灵魂。他又将思绪散向遥远的南朝,想要融入到采莲女们那种纯粹的、充满生机的乐趣中去。“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纵使短短数语,却绘声绘色的勾勒出当时的趣味光景。“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此时的朱自清,怕是已将这小小荷塘当作自己无限畅“游”的世外桃源了吧。“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不难看出,朱自清感到了真正的身心自由,即使只是片刻,他也纵情享受。足可见他对于自由的向往之深。

2.人生的思考,保持高尚品格

在遭受李定等人的诬陷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但他却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这固然同当地百姓与他真诚相待分不开,其中却也有其生性淡泊名利的作用。纵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他却总能找到积极的一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何不就此自得其乐地徘徊其间,尽情享用大自然的“无尽藏”呢?这是倡导大自然面前众生平等的佛家思想,不难看出他对权贵的蔑视与嘲讽。虽遭受迫害,却傲骨依存、不惧权贵,高尚的品格体现无遗。

经过两次政治变故的接连打击,朱自清感到了迷茫和彷徨。倡导爱国民主的他无法安心于“超然”。“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安及苦闷,他远离人群,去了古井堂附近“日日走过的荷塘”散步,那里人群稀少,是个可以敞开心扉的地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在这里,他不必遭受任何强迫和威胁,这是他一个人的天地,是他寄放灵魂的地方。“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即使左右两方势力对他们的挤压愈来愈严重,即使在自由主义这条道路上已接近形单影只,但朱自清能想到的依旧是反抗,他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低头”二字。虽然他势单力薄并不能对这个社会做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却能够坚持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在当时危急的情形下也是非常难得的了。

二.两文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两位作者表达情感的风格也有所差异。

1.旷达人生与思想苦闷

即使被贬黄州,但像苏轼这样“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忧患来临,一笑置之。”面对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时触景生情,对于昔日功成名就的英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流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史实,苏轼反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用问题暂时转移友人的注意力,接着才缓缓道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滚滚江水日夜奔流不息,似乎永无枯竭之日;一轮明月挂于千里之外,月半盈满,月初虚损,却没有减少一分也没有多出一丝。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亦同世间万物般生生世世无穷尽矣。苏轼用道家的理念,开化着别人,也开化着自己。这时的他,寄情山水,随遇而安,战胜了生活,突破了自我,人生态度更是旷达不羁。

俞平伯曾这样评价朱自清:“他的性格真应了老话,所谓和而介,外圆而内方。”意指朱自清是一个“狷者”,外表谦和敦厚,实则极有原则。这样一个“狷介”近乎于固执的人,在对待国家政权动乱的问题上也无法安之若素。他的原则使得他用一层又一层的忧虑苦闷将自己包裹起来,他深陷内心自由民主的世界与现实道德崩坏的世界的巨大落差中无法自拔。即使月下荷塘让他摆脱现实烦恼的纠缠,但那只是暂时的,他更多时候不得不回归现实,在郁郁不得欢中谋求生存。

2.哲学思辨与政治感怀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主张实行休养生息,从此便可看出其超然自适的哲学思想,也难怪即使远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他仍能悠然自得地与友人外出郊游,高兴了就“扣舷而歌”,用完餐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困乏了便索性“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超越了出世入世的界限,超越物质、精神的束缚,获得自性的完满,进而得到快乐与尊严。

青年时期的朱自清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典范,创作的新诗也充满着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期待。参与“五四”活动时他也是带着满腔热血,亲身经历时局动荡后,朱自清积极不再,变成了一个行事谨慎、为人胆怯的人,他选择适应接受,甚至深夜孤身一人去往荷塘,妄想就此遗世独立。就在文中,也并没有直接提到现实,只是隐晦地抒发了自己的悲情,希冀与社会政治形势保持一定距离。

三.情感表达不同的原因

1.时代因素

北宋对文人最是优待,学术思想自由。苏轼虽因文字入狱,但由于不杀文人的规矩而幸免于难。加上佛道的开化,苏轼终过闲适悠然的生活。近千年后的朱自清则处境完全不同,“学校被毁(昆华师范学校)。死伤者甚多,中有少数学生。下午去昆师,见死者静卧,一厨子血肉模糊,状至惨。”他日日在“惶惶然”中度过,时时担忧远在他乡的家人。提心吊胆的日子久了,整个人也抑郁很多。

2.人生际遇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他一生多灾多难,但最终还是成长为了一代文学宗师,此人便是苏轼。木斋在《苏东坡研究》中将此成就形成原因归纳为两点:(1)家庭。具有一定文化、学术的家庭氛围,使得他从小便浸染在诗书中,从而具备广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比常人更早的悟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真理,由此形成宠辱不惊的豁达心境。(2)游历。四处漂泊的生活,让他见多识广,各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不致拘泥于礼教,变成一个呆板的儒子。早年在北京的求学,便奠定了朱自清的思想基础。陈孝全在《论朱自清思想道路》将其归纳为两点:(1)受到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思想开始觉醒;(2)受到唯心主义的侵蚀。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局限,他的很多想法皆过于理想主义。五四运动中,他以一腔热血想要实现“民主个人主义”;然而五四运动退潮,他就消极、彷徨,打算从此隐匿书斋。

3.个人气质

苏轼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他的人犹如他的诗文般豪放不羁。虽心系朝廷,渴望建功立业,却又能在流放贬谪的生活中找到新乐趣,可谓随遇而安。谈到朱自清,吴晗这样描述——“整饬、谨严、周到、谦和、宽容、高度正义感,加上随时随地追求进步,这些随性的综合,构成了佩弦先生的人格”。他虽待人温和,但对自己却近乎苛刻,“他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声音,在批评自己、鞭策自己,唯恐自己有负于生命,有愧于时光。”这样过着拘束枯燥的生活,也难怪他后期诗文一直呈现出沉郁的色彩。

跨越了两千年的作品的交流,因着时代背景与观念的不同而别具一番风味,透过作品也折射出诗人们各自的思想感情。他们作品本身存在的哲学价值,与对未来发展道路的引导价值,需要我们投入更多一些的努力与精力去研究与品味。

参考文献

[1]何润身《苏东坡散记》,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

[2]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介绍:周奕倩,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
浅析《荷塘月色》中部分语篇的艺术语言运用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现
相城荷塘月色湿地公园 第一波荷花开了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新颖却失之苛刻
忆秦娥·故乡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