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塘月色》中的自然美的呈现

2022-01-04陈佳诣

速读·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陈佳诣

《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抒情散文中的名篇,文中有着大量描写荷塘、月色等自然美景的段落,从多个层面上体现了自然美。在社会变动、阶级斗争不断的二十年代,作者朱自清借荷花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质。《荷塘月色》这一抒情散文在当时对白话文建设贡献十分之大,在现如今也一直被誉为“诗意散文”的代表作。

《荷塘月色》描写的荷塘月色美景,委婉且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朱自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感情。文章中大量描写荷塘、月色之景都体现了自然界的美,即自然美。本文试根据《荷塘月色》文本探讨并分析文本中荷塘、月色等自然美的呈现方式,呈现的内涵及其呈现的意义。

在现代性背景下,较之艺术美,自然审美对于人们有着特别的意义,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的美和自然而然的美。自然美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五大途径:自然事物展现了形式美;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实践的资源与环境,与人产生深厚的情感关联;自然事物作为人的精神的投射,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作为文明的对立面,成为“自由”的象征;“自然”作为对有限的“人”的超越,而成为“无限”的理想的化身,成为人的终极境界。《荷塘月色》分别以不同形式和角度以这五种途径体现了自然美,其主要途径为自然事物展现了形式美,以荷花、荷叶、月光等形式体现了自然界的美。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包括色、形、声、质、味,表现形式主要有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以及多样与统一。《荷塘月色》中的荷花、月光等一系列自然事物则基本是通过色、形、声、味以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节奏与韵律和多样与统一的方式体现形式美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一段刻画了绿油油的叶子中点缀了零星地白花,以绿色与白色的色彩之间的调和与对比,凸显了荷塘中的形式美。《荷塘月色》全篇以苍茫的月色,薄薄的轻雾,参差的黑影,稀疏的倩影,阴阴的树丛,隐约的远山,构成一幅光色似明非明,似暗非暗,影象虚虚实实、影影绰绰的和谐宁静的图景。显然,色彩的半明半暗、不浓不淡这其中的调和与对比,都呈现出了自然事物表现的形式美。节奏与韵律方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文本中葉子与花的颤动极富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生命跃动的规律感。在极富节奏韵律中,荷香月色独具着造化的“大美”。“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这一部分体现了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荷塘四周围绕的全是树,足以体现对称性给人的美感。而《荷塘月色》中的多样与统一,即和谐之美,是广泛所认为的最美之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样的荷塘,无不体现出朱自清“和谐即美,美即和谐”的思想。在这里,荷叶作为底色,是碧的;而月下的荷花也只有在“碧的荷叶”的陪衬下,才会像“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它们是那么的相得益彰。荷香呢,也应该是花和叶香气的混合;荷波在霎时的掠过中,既带动了荷叶,也带动了荷花。最奇的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在这里,“流水”似乎以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来增添叶子的风致,从而也促进了整个荷塘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和谐”。荷塘与月色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达到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学高度。《荷塘月色》中的和谐之美使人感到既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既活泼灵动又安静舒畅,给读者以极高的审美享受。

阅读《荷塘月色》可以体会出,荷花是作者朱自清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事物作为人的精神的投射,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荷花自古以来便有着出尘离染,洁白无暇的寓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称其“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古代前人对荷花圣洁的最高的评价。《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处于“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作为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虽未必就不瞒现实,对终归是有些苦闷,想要达到政治超然的境界。他在《哪里走》中写道,“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个不配革命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总之可以说是命运规定的吧。”这不难看出,朱自清有着想要超然政治、逃避现实之心。除此之外,朱自清工作的繁忙紧张,家庭负累重且烦扰频而焦躁都是导致其想超然的原因。荷花作为朱自清出淤泥而不染、超然之心的精神投射,表达了朱自清的独特的气质禀性。

《荷塘月色》的结尾处描写到朱自清想起采莲的事情了。朱自清之所以在观赏荷塘之景时想起采莲,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惦着江南情怀的流露。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成为人类的“家乡”。因而,它对人呈现为“好”、“美”,激发出人的“爱”,与人产生深厚的情感关联。朱自清见荷塘,忆采莲,梁元帝的《采莲赋》,还有《西洲曲》,也是因为他来自江南,无法忘怀江南故乡的景与情。另一方面,《荷塘月色》也体现了自然作为文明的对立面,成为“自由”的象征。朱自清曾表示,平常的“我”都做着“要做的事”,说着“要说的话”,而在荷塘中朱自清终于得以重拾自我。在荷塘月色之中,作者寻得了精神上暂时的绝对的自由,正如文章中所写到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在这 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一种暂时的情神 超脱,是对纯美境界的欣赏,因为美的对象是有其独立价值的。“自然”作为“文明”的对立面,是“自由”的象征,令人向往,朱自清因抗拒现实生活中的不自由,才在荷塘月色中寻求弥足珍贵的“自由”。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亦是哲学上的自由。结尾部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不但是文章巧妙的结束,更是从遐想中自然地回到了现实。诚然,这也是作者朱自清从自然的“自由”又回到了现实中的“不自由”。《荷塘月色》中的“自然”同样也作为对有限的“人”的超越,而成为“无限”的理想的化身,成为人的终极境界。自然能使人窥视到人之外的世界,从而感悟人自身的局限。从而,“自然”成为超越人的有限存在的无限的化身。作者把和谐作为荷花的自在美质和作家的审美标准的核心,推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作家由此全身心地陶醉于其间,恍惚迷离,达到审美心理的愉悦,并织造了一个现实与理想互通直达的美丽之梦。朱自清将荷塘月色这一和谐之美所呈现的“自然”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境界,并在这和谐的理想境界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就《荷塘月色》的文壇意义而言,其在民国的白话文建设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贡献作用。民国时期几乎所有文学家和评论家都从风格与样式去评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家钟敬文曾对《荷塘月色》赞口不绝,“人间还有描写荷塘夜景比这更来得美妙的图画么?”几乎整个文学界都对《荷塘月色》有着高度评价,肯定了朱自清“诗意散文”的风格以及语言新气象上的成就。建国初期,受“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影响,《荷塘月色》一度被赋予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政治功能。《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曾拒领美援面粉,毛泽东也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而陈竹隐在《忆佩弦》中将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的缘由归结于蒋介石背叛大革命后的迷茫,因此《荷塘月色》作为建国初期的中学生课文也多次以政治角度进行解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进入大解放时期。关于《荷塘月色》的解读不再仅局限于某一种学说,产生了政治说,家庭个人生活说,爱情说,现实情感说,独善其身说等。而其中,逃避说与彷徨说是主流。关坤英指出朱自清作为“文化人”,其《荷塘月色》的现实依据更大可能是一般个人生活。曹万生认为朱自清从早期的散文到《荷塘月色》都体现出来“独善其身”这一个主题。在当时有较大创新的学说观点则为陈尚禄所提倡的《荷塘月色》是一种人生生存的智慧,这诚然也是美学的一种境界。对《荷塘月色》的评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其美学价值及典范作用一直以来都被大众所承认。有关《荷塘月色》的经典解读,既要肯定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新气象”的历史贡献,肯定和继承它在写景状物漂亮缜密的写法,吸收口语语汇和活用口语句法的“谈话风”的语体风格,叠韵、迭音、修辞的巧妙使用,以及诗意“荷塘”美好家园的精神寄托,又可将其纳入我们当下生态文明的现代性语境,它依然给我们留下“人的自然化”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启示。因此,我们要在阅读《荷塘月色》中领略其带给我们的美学体验,体会其美学风格的阴柔与朦胧,在抒情与叙事、与描写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

《荷塘月色》是作者朱自清的内心独白与灵魂归属。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如梦如幻、有着朦胧意境的月色之美的荷塘。不论在语言上、情感上、还是结构上都富有美感。文人对《荷塘月色》的看法虽是随着时代而一直改变的,且产生了各种学说,但他们都同意《荷塘月色》这一散文的美学意义,尤其是其中的自然美。《荷塘月色》抑或是映射了作者的情感寄托,抑或是借机衬托了当时黑暗腐朽的时代背景,它其中对于自然美的表现都是不可抹灭的,也是在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历来被人所赞赏。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主要通过对各类自然事物、美景的形式美的描写来表现自然美。将荷花的高洁出淤泥不染的品质作为作者的精神的投射。同时,借思念江南故乡之情来体现自然环境与人产生深厚的情感关联,以此来歌颂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将荷塘月色这一自然之景作为“自由”的象征,抒发作者渴望在荷塘中重拾自由的真我之情。并将荷塘月色这一和谐图卷当作自己美丽的梦,即理想的终极境界,将自然美完美地呈现了,也印证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关坤英.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色》谈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05):104-109.

[2]张秀娟.《荷塘月色》的美学价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89.

[3]郭成杰.在美学层面上俯视《荷塘月色》[J].语文教学通讯,2003(18):33-34.

[4]张绍梅.和谐——《荷塘月色》对美的超常发现[J].名作欣赏,2007(12):62-64.

[5]高永刚.论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0):63-64.

[6]黄肖民.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赏析[J].参花,2016(16).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里的“怪物”
荷塘月色
四季的荷塘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荷塘月色
小世玉智闯荷塘
朱自清的蝉声
荷塘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