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味道

2016-05-14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蒸饼人头包子

人们在平时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不蒸馒头争口气!意思是不为别的只是为争一口气。“蒸”与“争”谐音,要把馒头做熟,必须要有足够的蒸汽。

这句话其实跟馒头关系并不大,但是今天我们要说说大家都很熟悉的“馒头”。馒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面食,是北方人的三餐中很重要的一种主食。馒头主要是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一般是形圆而隆起;也有方形的,名曰“刀切馒头”。

【馒头起源与发展】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南蛮之地,“七擒孟获”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收服了孟获,安定了南蛮,班师回朝的时候,却在泸水遇到了阻隔。风雨大作,江水猛涨,人不得过。诸葛亮觉得奇怪,于是求告神明,才得知原来是因为连年的征伐(fá)动兵,杀戮(lù)太重,触动了神灵,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用人头来祭神,方可顺利过河。

而此时,诸葛亮不想再死人了。于是琢磨用什么办法替代人头来祭神。后来就想出来用白面包着肉,做成一团,代替人头来祭祀。就这样,馒头诞生了。所以古代曾有“馒头”本是“蛮头”(即南蛮的头)的说法。诸葛亮也因此被当成了中国传统面点业的祖师爷。这一说法因为《三国演义》的通行天下而更为人所广知乐道。

但是,这个传说中的“馒头”和现在北方一般所见的馒头是不同的,主要的不同点是里面加了馅,更确切地说是放了羊肉和猪肉在面里,示为人头。

这种做法做出来的食品在北方一般认为就是包子。在北方地区,只有纯面粉的,面里面没有馅,且形态是一团的才叫馒头。

其实,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一书中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晋(jìn)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宋代,馒头成为大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xīn)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hù)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宋朝人著:《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即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者谓之馒头。”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

由此,历史上馒头的别称很多,如“馒首”、“馍”、“面头”、“炊饼”,等等。

【作家笔下的馒头】

初到时农场伙食不错,肉食不多主食管够,一米长的柳条笸箩,装着热气腾腾的馒头,看上一眼都觉得可爱,闻着那纯净的面香,即使吃惯大米的南方人,都要抢先拿走一两个馒头,等吃完习惯的白米饭,再来仔细地品尝馒头。至于北方人就更甭说了,用筷子头儿往笸箩里扎几下,几个白净暄腾的馒头,像串糖葫芦似地串在一起,高高兴兴地举着走开,有的人为拿馒头忘记打菜,只好用馒头蘸点剩余的菜汤儿吃,脸上挂着的依然是舒心的微笑,还满意地说:“有这大白馒头,怎么吃也香呵。”

猜你喜欢

蒸饼人头包子
交出人头
丝绸之路蒸饼香
“炊饼”献疑
假人头防盗大法
弟子吃蒸饼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卖包子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