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电大合作办学探径

2016-05-14谢定生陈琴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

谢定生 陈琴

摘 要: 目前,基层电大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又遭遇外部重重威胁。现状迫使我们在直面困境的同时,思考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并从电大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探索适合电大成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多元化、宽路径的开放教育合作办学是一种战略选择,旨在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功能,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扩大电大的社会影响,提升电大的社会地位,使基层电大更好地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服务。本文以宁波电大奉化分校的实践为例进行基层电大合作办学的路径分析,以期实现其可供借鉴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基层电大 合作办学 路径

近年来,电大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是:电大的招生困难加大,生源质量下降,办学规模萎缩,电大的社会地位不断下行,电大办学在一些地方已然落到可有可无、逐步边缘化的境地。现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依然走老路,难免逐渐“淡出江湖”的命运。电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笔者纵观诸多的转型策略,合作办学无疑是助推电大困境突围、转型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CooperativeEducation”,即“合作教育”。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张。而正式的校企合作组织形式的出现是以1903年美国赠与地大学创办的工程实验站为标志的,并很快在美国其他高校普及开来。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采取这种合作教育模式。中国合作教育的思想最早应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半工半读,徐特立在《徐懋恂由巴黎致湘学界书》中提到:“半工半读,则知识技能兼到,言之即能行之。”而后,刘少奇、邓小平但领导人也曾提到半工半读,但由于特殊原因而未能在中国实行。直到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开始了校企合作的初始阶段。

合作教育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做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春天。从已有的文献统计看,我国的合作办学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次之,电大合作办学从21世纪初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尚处于探索期,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开放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大推进合作办学至少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是基层电大困境突围的需要。在教育市场化的新形势下,教育界与经济领域一样,出现激烈的竞争。高校几度扩招,潜在的成人学历教育生源逐步下降,同时,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以其教育资源、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成人学历需求的学员,此外,还有地方成校、社区学院、党校,以及组织、人事等部门,也充分利用各自的管理职能、特权和优势,千方百计地分成人教育这杯羹。加之整个国家成人教育市场极不规范,相关立法缺位,处于粗放混乱状态。很大一批学生流向管理失范、文凭易得的所谓教学点,形成“劣胜优汰”的“伪市场效应”[1]。同时,社会就业也钟情于全日制大学生,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的招聘甚至于干部的提拔都对电大式教育有一种排斥。电大与普通高校比学历层次存在劣势,与网络教育比教学的手段、教学方法存在劣势,因而,近年来,各地电大普遍出现招生寒潮,从宁波电大的统计数字而言,仅2015年就缩水了近40%;今年春季的招生形势更差,下属各基层电大的招生数普遍仅有2015年同期的一半,基层电大的办学规模进一步萎缩;电大的前程与命运堪忧。在总体招生形势低迷的背景下,开放教育合作办学却是异军突起,以奉化电大为例,合作办学已然成为招生办学新的增长点与亮点(见下表)。

近几年,在国家、地方政策支持下,在企业各类技能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的形势下,我国电大合作教育显现出了广泛的良好的市场前景,作为一种有效的模式,合作办学必将成为推动开放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是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需要。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过程和体制改革的三重变奏,引起了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和机会条件的变化;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正在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被动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型,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并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电大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转型的最佳时机。电大要转型成为开放大学,绝不是简单的“翻牌”,而是电大系统的整体战略转型,目的是要创新电大管理体制、及时调整改革电大运行机制,以适应开放大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为建设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作出重大贡献。在学习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今天,电大原有的办学定位(学历补偿教育)需要改变,教育功能必须扩张,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是电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业合作教育是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建设环节,校企合作既是当前开放教育实践改革的一个既定方向,又是电大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地区经济的必然要求[2]。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研究也可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求的电大系统整体战略转型、建设开放大学,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作出探索和贡献。

第三,是基层电大地位提升的需要。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但各级政府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电大的地位、作用、功能知之不多,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许多电大还在固守学历进修的这方阵地,与社会需求日益脱节,使得电大的社会认同度与社会影响力日益下降。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只有当电大的存在能实实在在地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电大的地位才能得以提升。现阶段是我国进行产业转型调整的阶段,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涌现,由此而来对能够胜任这类工作的技能型、管理型等较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逐年释放,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注重应用性,走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部分职业学校的成功之路,基层电大只有立足于本地区,主动地分析了解本地的人才需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科学、灵活、因地制宜地开设特色专业,强化应用性、职业性和适应性,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基层电大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获得关注与重视,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土壤。

在合作办学方面,职业院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历经三十多年的实践,近年来又得到政策上越来越多的扶助与支持,因此在实践实训类课程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实训基础建设及合作办学相关的探索与研究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与高职院校相比,电大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是后起之秀。但是电大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在推进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有职业院校无法比拟三大优势。

第一,基层性。电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远程开放大学,面向基层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与普通高校的“高大上”不同,电大是最接地气的高校,是“老百姓身边的大学”,其地缘优势是其他任何高校所不具备的。因为地处基层,所以能更准确地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时了解当地民众的需求;因为地处基层可以把触角伸到乡镇、社区,伸到部门、企业,更能立足本地区,主动适应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需求,进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因为地处基层,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电大领导与老师多数都是本地人,与当地政府、单位、企业的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密切联系上。在区域内有“地域亲缘”方面的独特优势,其坚实的社会关系基础是电大开展合作办学的无形资产。同时,因为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把学校办到家门口,其便利性及成本的低廉,也成为推进合作办学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

第二,开放性。电大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与普遍高校相比,具有开放性,就是无障碍学习,这是开放大学最本质的属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开放,“人人可学”,徐皓在《如何办好开放大学——三个话题的内涵发散与回应聚焦》中谈到,作为电大,是开放式的远程教育,贯彻的是相对“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入学门槛较低,学习者不受年龄、职业、学习基础等的限制,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是学习过程的开放,“时时可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整合。最后,是学习方式或手段的开放,“处处可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取消了限制、排斥和特权,传统的课堂学习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使教育真正进入社会家庭[3]。当传统的高校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转型期多样化的需求时,电大可以凭借其开放、灵活、反应迅捷的特点,寻求突破口,为社会成员提供更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方式和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类别的需求。

第三,系统性。电大作为一个系统,是以中央电大为龙头,省级电大为骨干,市级电大为基础,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及统一的运作模式的一个整体。从一成立就具备集团化的特点及优势,系统内实行规模经营,资源共享,利用系统人力资源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技术平台和研发高难度的课题,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形成团队协同作战的整体功能和优势。每个地区的人才需求往往具有多样化与小批量的特点,人才需求的结构会紧扣市场经济的脉搏而变动,常常会涉及一些稀缺专业和小众专业。普通高校作为办学实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次专业的增减,都会涉猎到诸如班子、师资、教学资源、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等的重大调整,往往伤筋动骨;而电大则不同,电大不是这种传统概念下的办学实体,电大是一个系统、一个集团和一个覆盖城乡的教育网络。中央电大和省电大都同时开办相当多的专业,建成完备的教学资源库、教学服务支持系统和质量保证体系。各基层电大可以按照地区、企业的不同需求和区域特色对课程进行编排和设置,以适应校企合作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内的师资共享,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共同管理教学过程,共同开发建设教育资源,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研究。相互有偿使用实验、实习、实训基础,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开发利用;可以依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等灵活多样地设定教学形式。总之,可以把教育市场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需求作为办学的指挥棒,因需施教,迅捷、灵活、主动地加以应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经验方面的借鉴和人力资源的保证,也可以为校企合作办学带来坚强的后盾与支持,对于占领市场、服务社会显现出系统的优势和实力。

近年来,电大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充分利用电大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各类合作教育,拓展合作教育新领域。合作办学俨然成为开放教育的办学热点与潮流,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对电大的合作办学进行审视,并清醒地看到在电大合作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一,合作面之窄。而今的合作办学大部分集中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基本上是大企业为了参评高新企业或者准备上市,需要提升员工的学历而进行合作。其二,合作度之浅。目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停留在表层形式,偏重于学历进修,没能挖掘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依赖关系。由于电大传统的办学习惯,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在实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很多都是根据电大开放教育的计划、设置和内容进行教学,大多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整。其三,合作方式之单一。目前电大系统的校企合作办学方式主要是企业员工来校面授,也有个别送教入企的,但基本上还是根据中央电大课程设置进行授课、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类课程极少。其四,合作关系之短暂。因缺乏有效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是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要形成,当学历提升目标实现后,企业寻求后续合作的动力不足,所以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合作过程中大多没有形成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

多年来,奉化电大依托自身的优势,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的实践及研究,既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又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第一种模式:借力政府机关,建设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教育能否富有成效,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是决定性的因素[4]。合作办学的先行国家如美国、英国等都是通过政府立法来维护和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但目前中国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失、政府缺位,因此,奉化电大在推进合作办学的实际中,首先利用基层优势致力于政策攻关,以期构筑起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1.政策保障。一方面,争取政府发文;政府公文是党政机关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具有有效性和权威性。为此,在构建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奉化电大所走的第一步就是经过努力获得奉化市政府的分管领导、教育局领导及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并以政府公文的形式下发所属单位。如与奉化力邦社区的合作首先由教育局正式发文同意将力邦基地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与经信局、公安局、建设局及相关乡镇的合作亦是如此。另一方面,争取经费补助;在合作办学的进程中除争取政府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外,还要在宣传项目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的同时,争取政府对项目的投入与支持。如在与力邦社区合作建设新市民基地的过程中,我们争取到了政府职能部门对基地开办和后续运作的经费支持。整个项目预算总资金50万元,来源为市财政、学校各20万元,西坞街道10万元。除了一次性给予基地建设经费外,奉化市教育主管部门还把基地的运转费用纳入正常教育经费预算,形成了政府拨一点、基地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拿一点的机制,此举降低了基地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基地运行效率,成为合作良性运行的基础。2.机构保障。一个包含主管部门领导及街道、社区负责人的管理机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合作办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更有利于使合作项目化、长期化。在与力邦社区的合作中,奉化电大经过多次磋商、协调,落实了场地、设施、人员等基地的构成要素,成立了组织机构——基地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教育局、西坞街道、奉化电大和社区相关负责同志组成,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实施。同时制定了基地管理规程、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的目标及宗旨,明晰了各方的权责及义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电大为主、多方联合”“3S”体系的有效运作方式。“政府主导”指政府行为导向机制,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制度、组织和经费保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电大为主”指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工作以“电大为主”;“多方联合”指电大与力邦社区、西坞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周边企业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整合这些单位的人力、信息、管理等资源,共同来为新市民服务。健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有利于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是保证基地各项工作长期顺利开展的关键。3.制度保障。要更有力地保证长期合作的有序规范运行,改变校企业合作一头热的局面,激发企业寻求合作的动力,除了提升合作办学效能外,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出台相关制度,如:开放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并轨制,就业准入制度,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激励制度,等等,予校企合作教育以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校企业合作的自觉开展,使合作办学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第二种模式:着力校企合作,深化合作度。合作办学要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洞悉企业之需,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构筑互利双赢的多元合作模式是必由之路。在奉化电大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分成三种类别。第一类为学历提升类。充分发挥系统优势,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拓宽专业口径,积极为企业员工搭建学习提升平台。与奉化市经信局合作开办工商管理专业,使来自奉化市35家企业的100余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接受培训指导,与建设局合办土木工程专业,通过现代化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为建设局职能部门和建筑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为奉化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更多的服务支持;与计生办开办人口与家庭专科班,与宁波麦博韦尔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合作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等本专科专业,与宁波鲍斯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宁波亿太诺气动元件有限公司、宁波亚贸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麦博韦尔移动电话有限公司的合作基本上就是这一性质的合作。第二类订单式培训类。订单式培训模式指电大与企事业单位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和实践,学生毕业后由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宁波金燕钢球有限公司、宁波亚德客自动化工业有限公司、宁波锐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就接近于此种模式,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教学层次及专业方向,与企业一起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企业负责学员的选拔、提供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电大送教入企,负责提供师资、学习资源和组织教学。该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对于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生产与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类紧密型合作类。这是一种实行全方位合作的互助共赢的模式,此种模式以奉化兴洋水产有限公司为代表。奉化市是地处东南沿海的县级城市,海产品加工是地方特色产业。奉化市兴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以腌制水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提高校企合作的效能,奉化电大有针对性地与兴洋水产紧密合作,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于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项目融入企业;学校则通过专业骨干教师挂职与企业形成团队,将全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以形成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整体协同效应。这既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科研的应用性,培养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助于推动企业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起校企间相互依存、互利双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第三种模式:助力社区村镇,拓展合作面。要拓展合作办学的需求面,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基层电大优势的思维下,以开放的视角,考量可以作为受众的合作群体。多年来,奉化电大主要从两个“新”出发,指向广阔的社区乡村,拓展合作面。一是新市民。新市民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而诞生的一个新群体,本文中所指的新市民是指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奉化籍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奉化的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据2012年底统计,在奉化市务工的新市民约15万人,占本地人口的31.15%。“新市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术层次低和文明程度低的“三低”现象,导致“新市民”的就业竞争力低,工资收入低。要改变“新市民”的“三低”现状,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奉化电大以街道社区为切入口,开展合作办学新的尝试。2010年奉化电大和奉化市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西坞街道力邦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奉化电大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由力邦社区提供学习场地和管理,电大提供学习设施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源等。基地的主要目标是为新市民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提供支持服务。基地建立以来,为社区新市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新市民素质培训、多层次的学历培训等,构筑了“二三”模式,即三类培训项目,指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一线工人培训和创业人员提供培训;三大培训策略,指上挂式培训(同政府培训项目挂钩)、横联式培训(与社区、企业联合)、下辐式培训(自愿培训),形成了奉化电大新市民“3S”体系。该体系由支持环境、学习者、支持者、支持内容、支持方式、支持策略等方面构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信息互通、多样服务的目标。支持服务体系具体(见下图):

奉化电大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合作,共同为新市民服务,既有利于提高新奉化人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极大地推动了力邦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为奉化电大合作办学探索了新途径,为基层电大更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寻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可推广的实践样式。二是新农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滞后的现状急需改观,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已成为人才结构性矛盾中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年底统计)农业人才荒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电大作为基层高校将触角延伸到农村,与村镇合作,开拓大学生村官、农民大学生培养及农业科普类培训等办学新项目,既能有效地服务三农,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间严重失衡的现状。

目前,基层电大既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又遭遇外部重重威胁。现状迫使我们在直面困境的同时,思考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并从电大的核心竞争力出发,探索适合电大成长发展的办学模式。多元化、宽路径的开放教育合作办学是一种战略选择,旨在充分发挥电大的办学功能,拓展电大的办学空间,扩大电大的社会影响,提升电大的社会地位,使基层电大更好地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服务,为终身学习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为构建学习化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洪亚丽.我国电大办学困境及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丁振华,谢蓉蓉.开放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06-112.

[3]孙长忠.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1.4(291).

[4]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8-59.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黑龙江高职院校中俄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研究与实践
在中外合作大学办学进程中推进语言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