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报道的中外媒体博弈

2016-05-14王爱华

对外传播 2016年7期
关键词:表态南中国海局势

王爱华

近年来,围绕南海诸岛主权和管辖权的纷争愈演愈烈,同时引发了中外媒体的舆论大战。在海牙仲裁法庭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作出“裁决”前的几个月里,中、美两个大国在南海的军事对峙升级,菲律宾政权更迭,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国际舆论持续、高度的关注。在此期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各大中央级媒体发表了多篇关于南海的动态和言论报道,有不少文章在海外引起了反响,但就南海报道的舆论引导依然是一场攻坚战。

笔者重点对比了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3家外电与新华社对外部今年的涉南海英文报道,发现一些海外媒体对中国展开的舆论攻势显示出了很强政治意图,并利用各种手段罔顾历史事实,放大地区纷争,以达借此来遏制中国的目的。

一、外媒惯于炒作,渲染“中国威胁”

在报道官方对南海局势的表态时,外媒惯于炒作,从新闻事件入手,通过访谈的方式来做于其有利的解读,渲染“中国威胁”,却不能平衡报道中方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外宣媒体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及时有力地传递中国的官方表态,冲破一些外媒的言论攻击。

路透社3月18日播发题为《美国发现中国在南中国海浅滩附近展开新活动》的稿件,专访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John M.Richardson),援引了理查德森关于南海局势的大量观点,其中包括“中国对南中国海领土的追逐可能结束南海数十年来作为公共通道的历史”“中国对南中国海军事化的加剧增加了该地区其他国家联手的意愿”等耸人听闻的言论。稿件通过补充“美、印、日在2014年联合举办‘马拉巴尔演习”的背景来佐证这一观点,刻意渲染中国为周边地区带来的不安情绪。文章进而援引了理查德森关于美国如何应对当前南海局势的观点,称美国军方看到了与越南、菲律宾和印度等国建立与重建关系的良好契机,以及这几个国家均认识到捍卫海洋自由的重要性。接着,文章通过引用理查德森原话的方式提及“印度近期举办了国际海军阅兵式,有来自50国海军的75艘军舰参加”,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然而,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位作战部长的观点丝毫站不住脚跟。

美联社2月27日播发的另一篇题为《东南亚国家外长表达对南中国海的担忧》的稿件专门集纳了多个东盟国家外长对南海局势的表态,并穿插补充了关于南海以及中国在南海行动的诸多点评,比如“南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及“中国自2013年以来在南海开展大规模填海造岛行动”“最新卫星图表明中国在西沙群岛部署地对空导弹”等等,渲染中国在南中国海领域活动所引发的“严重担忧”,提出相关国家将就此议题与中国进行会晤。

2月29日新华社播发英文稿件《外交部:多数东盟国家反对炒作南海问题》,围绕中国外交部的回应,针锋相对地阐述了中方的立场。这篇稿件报道了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对东盟国家相关表态以及南海局势的看法,再次阐述了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盟内部某些国家之间的争端,而非与整个东盟的纠纷这一事实,以及中国坚持以“双轨思路”解决南海争端的主张。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管辖权原本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就因为一些国家故意在这个问题上制造杂音,干扰国际舆论,这个问题才显得日趋焦灼。新华社的稿件应该说是用事实说话,稳妥陈述了发言人的表态,并在结尾处交代了此次东盟外长会议的主要议题以及达成的主要共识,任何一个不带偏颇立场的人都能看出中国的克制和坚持。

此后不久,新华社又播发题为《中国外长: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的稿件,报道了王毅外长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系列表态,重申了“中国不是在南沙最早部署武器的国家,也不是部署武器最多的国家”这一事实,以及“中国在自己的岛礁上建设防御设施,这是国际法赋予的自保权和自卫权”的观点。这篇稿件还用事实说明“中国在南海建造的更多是民用设施,目的是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中国倡议各国采取预防措施管控海上风险,并设立了两条热线,分别用于海上紧急事态外交和海上联合搜救”,两个新闻背景都是高度概括的观点和事实。

二、外媒以所谓的“客观报道”弱化中方立场和声音

外媒在报道中国政府和军方的表态时,一定会利用西方学者、官员的言论来对冲、稀释中国政府的表态,以所谓的“客观报道”来弱化中方的立场和声音,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形成干扰。面对这种情况,新华社采用开门见山、直接批驳的做法还是非常必要的。

今年3月,菲律宾从日本租借5架飞机巡逻南海,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对此表态,提出“日本不是南海有关争议的当事方”、敦促“日方谨言慎行,不要做使局势复杂化、有损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法新社以《中国指责日本为菲律宾提供巡航飞机》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虽然报道了中方发言人的立场,但还是在稿件中突出了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关于向日本租赁5架TC-90教练机用于执行南海“巡逻”任务的表态、并援引王毅外长此前的表态,渲染中日关系前景仍不容乐观,使南海局势显得更加复杂。

新华社于2月25日播发题为《美国炒作南海“军事化”是双重标准》一稿,报道了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的表态,质疑美国作为域外国家,派军用舰机擅自进入中国有关岛礁邻近海空域和领海,对中国进行挑衅和高频度的抵近侦查,以及拉拢诱压盟国和伙伴,在南海搞针对性极强的“联合军演”和“联合巡航”是在军事化,用事实谴责美国在南海局势上采取“双重标准”。可以预见,未来中外媒体还会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因为中国不会在事关国家主权的核心议题上让步,美国也不会甘心放下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这时的舆论交锋已经是国家利益的博弈。

三、外媒擅长援引智库的声音造势

外媒擅长援引各种智库的声音来为南海局势造势,而新华社的报道主要是官方发布和记者评论。关于这种差别,笔者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有新华社公开说自己是国家通讯社、官方的喉舌,而西方媒体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强力影响,但还是喜欢标榜自己的商业属性,因此也就不方便直接发表评论文章。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差别也反映了我们报道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在国际舆论竞争中争取的海外朋友还不够多。

2月21日至3月20日“两会”前后这段时间,新华社对外部共播发了3条与南海相关的英文评论稿件,分别题为《南中国海不能被域外国家主导》《航行自由可用更體面的方式来检验》《军事化南海?不是中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开门见山,以直接、犀利的语言分析道理,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的立场,即南海争端应由周边国家自主解决、南海航行自由并未受到侵犯、中国并未军事化南海,并呼吁邻居们联起手来谋求社区共同福祉。这些报道用事实说话,既没有回避形势的严峻性,比如提到“已有几个周边国家开始大规模购入武器,甚至企图要求得到即使经过流血冲突也无法满足的利益”,也详细阐述了中国积极推动成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提出海上风险管控预防性措施给东盟国家带来的切实利益。应该说,新华社的评论分析一直是有理有节的,包括对南海局势的预判也非常慎重,然而,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指鹿为马、混淆视听是最低成本的破坏,一些海外媒体显然乐此不疲,并且善于运用各种民间资源和舆论领袖。

2月24日,法新社播发的一篇报道援引智库报告说北京在南中国海建造雷达,从“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指中国正在南海岛礁建造卫星”这一新闻事件切入,以学者研究进行议题设置,渲染“中国威胁论”。

四、外宣媒体报道建议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外宣媒体多挖掘与南海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比如渔民、生活在南沙群岛上的人,并加强对史料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普通人的经历和视角讲述中国与南海的历史和渊源,从侧面强化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和管辖权,淡化直接“宣传”的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将观点传播给外国受众。

外宣媒体还可以丰富报道形式,以“接地气”的方式全面呈现南海这一“高大上”的题材。外宣媒体可借助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增强与外国受众的互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建立信任感,消除他们心中的成见,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关切和疑惑,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报道策划,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建议外宣媒体多采访海外的专家和学者,借他们之口阐释中国的立场,报道于我有利的观点和解读,外宣媒体还可以共享报道资源,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使南海问题的外宣工作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表态南中国海局势
联合国就乌克兰局势召开紧急会议
审慎表态
领导点名要我发言,该怎么办?
南中国海军魂
这样的人才俺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