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几点思考

2016-05-14佘旭

关键词:改进措施

佘旭

摘要:笔者就当前学校教研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教研;不当之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2

如今,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倡导教研活动,校本教研。一般认为,没有教研活动,就跟教学水平低下划上了等号。而且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些省市级的教研课题,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校长,老师都会觉得脸上无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对每个学校都很重要。

在我们学校,我们要求所有学科的老师必须要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复备。有一天,我没有事先打招呼,就静静地坐在高一数学集体备课的办公室最后一排。只见主备人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我看了一下,应该是从网上下载的,因为还有其他学校的标题呢。只见所有的高一数学老师就把这份教案抄在“听课记录”本上,抄完以后大家就坐在一起闲聊,时间到了,大家就把这份记录上交教导处存档作为教研过程的证明,这次集体教研活动就结束了。

事后,我到办公室思考了良久。今天的网络搜索可以让教研不费吹灰之力:不会写教学论文,上网搜;教学反思没灵感,上网搜;课题研究没方向,上网搜……可以这么说,学校的档案柜里装着的大多数是这些网上搜来的东西。

现在很多学校也都有一些课题研究,原本这样的课题研究是让教研有的放矢,接近教学。可是,眼下的教研动力是来自职称的评定,因为职称的评定需要有课题研究成果。于是,大多数的学校,教师几乎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看上去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然而,我们去细究研究的水平和成果呢?毋庸讳言,其实这些所谓的成果大多不是研究所得,而是网上搜来的,不具备交流和推广的价值。

课题研究也需要有论文的支撑。其实,论文的写作是把课题的思路、概念厘清的一种手段,在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个人的实践操作的感悟。但是,今天很多老师写论文是一种迫不得已,为了评职称,东拼西凑。更有甚者,找到论文代写,不用费脑筋,花一点钱就万事大吉。当然,其中的思想和自己的教研活动没有任何关系。

这些虚而不实的教研活动,非但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还充满了负能量:教会教师作假,习惯于作假,麻木于作假,带坏了教师队伍的风气,破坏了教研的名声,让人觉得教研不过如此,严重妨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白白浪费了时间。

那么,这样的风气和错误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就我个人观念认为,教学和教研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是教学工作有很多硬性的指标可以去考核,升学指标的完成与否,均分的排名等等。而教科研有的时候只是用来装点学校的门面和教师职称评审的,它就可以软,就可以成为形式主义。学校的领导更多的时候眼睛是盯着升学率来看的,而对于教科研则是在装点门面的时候才会想到。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真正的科研引领,长久下来学校和个人的教学水平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今天的教研流于形式应该来说学校领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教学成绩而没有长远的规划。

改变目前学校教研工作乏力,浮于表面,弄虚作假的状况应该是学校领导刻不容缓的事情。有的时候和同行们交谈聊天,从学校的现状谈到学校的发展,结合很多教科研先进学校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领导团队的自身教研素养

一所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支乐教研、懂教研、善教研的领导团队,这样教研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和学校才能得到发展。校长对于本校教学研究中的组织作用不在于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指挥教师教研,而是以专家的角色引领教师教研,靠自身的示范效应和人格魅力对教师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在我们学校,校长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每次教研活动都深入到教研组,作为一名普通学科老师,认真准备材料,积极组织发言,在课题研究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参与各自学科的教研活动。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学校作为教师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应该成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要尊重教师个体的发展愿望,创设一切便利条件,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学校每学期都给教师推荐相应的阅读书目。工会、教科室每学期都定期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报告会,老师们畅所欲言,交谈读书心得体会。图书阅览室安排了茶水,咖啡,小点心,让老师们在教学之余乐意来阅览室读读书,写写东西。在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无论是课堂、办公室、课外的交流当中,甚至于在学校食堂的午餐桌上都有学习与交流的发生。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当中教师所得到的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受到的是一种乐于思考,勤于交流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培育反思文化,促进教师自我革新

自我反思,是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标志。反思一旦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研究行为方式,必将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教师文化。所以,任何一所学校都要培育一种重视反思的学校文化。特级教师余映潮总结过总结的成长之路:“不离学术,不离实践。”“实践”就是指认真教书;“学术”就是指多读书,多反思,多研究,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提高。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着力打造反思型教师。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善于反思和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做到教学前的反思,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根据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进行“二度设计”,及时修正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有反思,揣摩教学中的“得”与“失”,扬长避短,使自己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四、健全合理的教研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激励教师积极地参加教研活动,把“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科学制定评价教师教研工作的绩效,这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建立起透明、公正的绩效评估制度应该,我想应该包括科学的考核方法;严格的考核纪律;健全的考核机构;及时的反馈和沟通。这样的评价机制能使参评者心服口服,扬长避短,凝聚人心,达到共同提高。评价方式上,要注重形成性的评价。校本教研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慎做结论,要关注整个过程状态,包括参与、思维、情绪、生成等。只有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使评价更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展开。

五、搭建丰富的成果展示平台

成果的展示与评价是对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肯定。这儿所说的成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论文或获奖证书,也包括教师平时的心得体会、随笔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都是辛勤耕耘的成果。在校本教研中,只要教师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任何教师都会产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展示给别人的冲动。而当研究的成果得到别人的肯定时,更会增强其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进一步研究的内在动力和激情。当研究成果被指正时,也会因为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兴奋,产生更深入研究的热情,并通过展示可以看到别人成果的长处和在参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今天的学校是需要教研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的教学问题与教师的素质有关,学术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学手段的单一,无法实现个体和全体的兼顾……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能力不足、观念转变不彻底所造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唯有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改善,教研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改进措施
某电子企业电源转换器质量改善研究
浅谈事业单位报账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核心分析
翻斗量油分离器防淹措施初探
论如何有效实施医院内控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主变冷却器全停跳闸事故分析及改进措施
压片机加料器充填叶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