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审美教育

2016-05-14李仕勇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实施新课程

李仕勇

【摘 要】审美教育可以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提高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能够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审美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实施;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工作成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挖掘教材资源,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在人教版新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审美内容,有效渗透审美教育。

1.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從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

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二、创设教学情景,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如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我们就采取了课前参观的方式,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课前先让学生去公园观察紫藤萝花开放的情形。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紫藤萝花开情形,学生很兴奋,平时他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花草,并未注意认真观察过。他们分别从远、中、近距离的角度绘声绘色地描述紫藤萝花盛开的情形,这样入境入情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更好地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学生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就有了更强烈的认识与领悟。

三、拓展教学意境,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快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著名的散曲作品,诗人以精妙的构思和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多幅优美的、韵味深远的画面,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教学时,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曲中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等具体的、有形可感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诗中描绘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几幅美丽图画自然地在脑海中展现出来,形成立体的画面。这样,通过想象和联想,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体验到了文本意境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意就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渗透学生的心灵。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有效落实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有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研究表明,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总之,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枯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人物美,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红.初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J]现代阅读.2012年20期

[2]王小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作文.2011年08期

[3]刘社永.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1年07期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实施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