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研究

2016-05-14孙琦朱治衡

青年时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网络红人大学生

孙琦 朱治衡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借助网络开放的平台,展开对自我认同感的狂热追求。大学生作为网络红人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关注程度近年来不断增加,其所展现出来的媒介形象更是多种多样。本文以大学生网络红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大学生网络红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大学生网络红人”其实是随着“网络红人”的发展成熟而分化产生的一个旁支,其次对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大学生网络红人所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分类,归纳总结为清纯校花形象、勤工俭学形象以及非主流形象三类,在此基础上,再对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

一、研究缘起

从199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接入互联网算起,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工具,早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且在传播规模、受众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作用超过了传统媒体,成为当代的主流传播模式。在互联网上,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那种自上而下的固有传播秩序,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宣泄情绪和张扬自我以形成信息的双向流动。由此,在众语喧嚣的大环境下,草根阶层以遍地开花的态势在虚拟和现实世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神话,是谓“网络红人”。他们因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上被放大而走红,或以言辞出位,哗众取宠,或以行为出格,引人眼球,受到网友审丑、审美、刺激、娱乐等心理的追捧,从而红极一时。

而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红人浪潮中,很多大学生也不甘寂寞,纷纷效仿,占据一席之地。大学生网络红人的走红,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网友对这个特殊的青年群体的猎奇、娱乐心理,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部分形象的过度暴露已经开始有意无意间对社会、公众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红人发展历程

综合整理截止到2015年12月底较为知名的大学生网络红人,不难发现,网络红人中的大学生群体只是从2009年“女版陈冠希”皇甫圣华开始,才真正被大众所关注。事实上,“大学生网络红人”是随着“网络红人”的不断发展、逐步成熟而分化产生的一个旁支,根据著名网络推手——陈墨对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历程的划分,大学生网络红人应该出现在最后的成熟阶段当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对大学生网络红人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就必须先将整个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萌芽阶段(1998年-2003年)

这一阶段,互联网处于56k时代,网络文学的兴起造就了这一时代的网络红人。1998年,蔡智恒以“痞子蔡”为笔名发表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上走红,有人将他誉为“网络红人”的开山鼻祖。同年,安妮宝贝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的小说也受到大量网民的追捧。这一时期的网络红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文字安身立命并走红,虽然他们的文学才华得到了网民的赞可与认同,但是此时大家关心的只是他们的传播信息而不是他们本人。而在2003年,一位名叫“木子美”的女性在博客上发表《遗情书》,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从而一炮走红。她裸露直白的文字,已然没有了文学创作的痕迹,这也预示了文字时代的没落,网络红人现象由此进入下一个阶段。

(二)发展阶段(2004年-2008年)

“网络红人”开始转向以女性化为主,并且由文学类发展为图片和视频类。2004年,玩情欲牌的竹影青瞳在网上公开脱衣展览,“芙蓉姐姐”则利用舞蹈、性感身姿及各种热辣的造型来吸引网民的眼球,之后网络红人“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网络红人现象的热潮。区别于第一代网络红人凭借自己的文字才华在网络中走红,这一阶段的网络红人,他们不仅利用图片、视频等传播手段直观地展现自己,而且还把炒作当成了他们的成名“秘岌”。

(三)成熟阶段(2009年-至今)

到了这一阶段,网络红人现象已经成为一种风靡于网络的文化现象。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网络红人的成名方式更加丰富:“风姐”因无限的自恋与狂妄的征婚条件而持续走红、“西单女孩”对音乐的执着受到网友的追捧、郭美美的“炫富”引来无数网民的关注。除此之外,网络红人的身份也是更加多元化,大学生网络红人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一阶段中网络红人的走红,有很多都是借助网络推手的力量,由一个专业的炒作团队,共同为网络红人的走红出谋划策,通过在网络中制造一个敏感话题或事件,吸引大众的关注,从而让网络红人迅速走红。随着网络红人的成名机制更加成熟,我们逐渐将“网络红人”简略为“网红”,但是这却远没有一个缩略语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加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更加依赖于机制而成功、不管价值观只关注于价值输出以及不断尝试挑战底线”,而成为一个全新的概念。

三、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梳理分类

1.大学校花的美丽清纯形象

在网络媒体日益成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读文时代已逐渐被强调眼球效应的图文、视频时代所取代,我们的生活也日渐图像化、景观化。由此,凭借自身拥有的“美丽”资本,众多女性网络红人成为了网友追捧的主要对象。但是不同于以性感作为代名词的社会女性,大学生女性网络红人更多地是以美丽清纯的形象引起关注。她们往往会被冠以某某学校的校花,并通过在网络上曝光自己的生活或艺术照片,而迅速走红。除此之外,这些大学校花往往还具备一些“文艺”资质,故其极有可能最终进军演艺事业,从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大校花”黄灿灿和“南航校花”陈都灵,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红人排行榜中,前者排在第36名,而后者处于第43位。黄灿灿于2012年开始就读于武汉大学艺术系影视表演专业,因其在2013年参加在“上海喜马拉雅中心”举办的“星耀女神”评选活动,最终以超高票数赢得第二名,继而成功走红网络,之后由于个人清纯照频繁曝光网络,被网友称为“武大女神”:陈都灵则在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专业期间在一次“校花校草”评选中被推到了“女神排行榜”冠军的位置,从而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如今,二人都已经从事于演艺事业,不仅在青春偶像爱情电影中崭露头角,还先后在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中再次博得可观人气,只是她们网络红人的身世背景却渐渐被大家淡化。

2.凸显大学生正能量的勤工俭学形象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斥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然而,在网络红人各式各样的媒介形象中,我们很大程度上体会到的是世俗欲望的狂欢以及精神世界的虚无,幸好还有一些体现人间真情的至善之举,可以在必要地时候温暖我们,使我们保持信仰。当然,鉴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还没有完全成型,所以大学生所带来的正能量难免会有局限性——他们往往会因为一定原因而选择在学校内勤工俭学,再加上自身相貌方面的突出,从而意外得到本校其他同学的青睐与支持,随着“好事者”将其视频、照片公开于网络,更多的大学生网友甚至是其他网民群体就会帮助其完成走红。

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收碗哥”陈文原和“食堂女神”李娈,其中前者更是与“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人一起被网民们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2011年5月中旬,因一段“农大收碗哥”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而走红网络的陈文原,当时还是福建农林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充裕,所以他争取到学校食堂的勤工俭学工作。而他在餐厅的餐具回收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餐具分门别类,其动作之快让人不禁眼花缭乱,故而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仅在搜狐网上,这段短短39秒的视频就被播放了1万8千多次,不少网友都在留言中写下了钦佩、感动这样的词语,甚至有网友表示自己从“收碗哥”的身上看到一个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品质:那就是,平凡事也要满怀激情认真做;李娈则是因长相甜美,其身着红色工作服站在食堂橱窗内打饭的照片便在网络上疯传,故被网友戏称为“食堂女神”。作为扬州大学的一名学生,李娈通过朋友介绍来到食堂勤工助学,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她始终面带微笑,礼貌友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因此当有人将其照片发到微博,短短几个小时内便引起诸多网友的转发评论。诚然,他们的网络红人生涯注定十分短暂,其现状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凸显大学生正能量的媒介形象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社会所淘汰,他们就像一缕清风,沐浴着众人。

3.追求大学生个性的非主流形象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都是九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他们与之前相比,个性特征更为突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观念更趋开放,另一方面,其自我意识也随着成长环境的优越而显著增强。但是,在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熔炉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却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现实的碰撞。“他们试图标新立异,却往往被主流文化所淹没;他们渴望张扬个性,而生活却给了他们太多的规范和约束。因此,当现实社会对他们的个性张扬构成阻碍,或者说漠视其独立话语权时,他们就试图另辟蹊径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网络空间正好迎合了他们的特殊需求,故而成为他们展示个性的最佳渠道。如此来看,大学生网络红人的出现也并非偶然。

这类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体模特苏紫紫”和“夏姐”,他们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诠释属于自己的个性人生,而其最终能够在网络中走红自然也离不开其他更多的虽委身于舞台之后,但同样心心相印的大学生网友们的响应支持。“苏紫紫”的真名叫王嫣芸,曾经以湖北省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考入人民大学视觉传达系后,却因学费问题做起了人体模特。2010年4月28日,王嫣芸创造“苏紫紫”,同年11月23日,举办集《镜厅》和《身体的旅行》为一体的个人展览《WHO AM I》,以赤裸的身体和直白的语境备受媒体关注。被媒体曝光后,王嫣芸开始正式扮演“苏紫紫”,和媒体及大众展开一系列对话,并任凭媒体及大众用自己的观点再创造“苏紫紫”。2011年1月6日,因不满记者一直纠结于自己曾经的“裸模”身份,她坐到记者对面要求裸体接受采访,从而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夏姐”的原名叫夏登豪,曾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各段视频里,夏登豪穿着黑色的丝袜和一群同穿丝袜的女大学生们一起表演爵士舞蹈,因为“比女人还女人”的妩媚动作,他立即得名“夏姐”,并迅速蹿红网络。而面对大家“是男是女”的质疑之声,他也表示这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不为奇。不管是“苏紫紫”还是“夏姐”,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触碰了传统主流文化的底线,他们的走红实质上是伴随着网友以及整个社会大众的质疑和谩骂而逐步升温的。

(二)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影响分析

大学生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多种多样,前文已将其分为清纯校花形象、勤工俭学形象以及非主流形象三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继续对大学生网络红人媒介形象背后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1.“美丽”滥觞所引发的审美标准单一化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由美女组成的网络红人群体,成为网络世界里一抹独特的靓丽景观。而大学生网络红人中的清纯校花形象也为这抹景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色彩。再加上互联网媒体对此类大学生形象的大肆传播,使得她们摇身一变成为“美丽”的代名词,并且在无形之中将人们的审美标准单一化、模式化和固定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德波认为,“景观是通过对一种表象的肯定,进而将整个社会生活认同为这种纯粹的表象。”各校校花的照片在网络上无休止地传播,在捧红众多“妹妹”的同时,其实也在向众人传递着一种信息——只要具备这些“美丽”元素,便可以成为大众瞩目的明星。再加上演艺界对这类大学生网络红人的接纳,又可视为对这类形象的进一步肯定。它将人们锁定于景观所构建的“美丽”的标准中,或清纯,或性感,并且让人们相信,凡是符合景观的,便是美的。于是,现实中更多的女性大学生纷纷效仿,按照景观所呈现的女性网络红人的“美丽”标准打造自身。而一旦自己的遗传素质不能满足其“美丽”的需求时,越来越多的女性大学生会选择通过医学整形美容来改变自身先天性的不足。最终,这种“重外在,轻内涵”的美丽标准,将会导致个人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2.“勤工俭学”所反映的身份认同平民化

大学生网络红人的勤工俭学形象的确是当今娱乐浪潮中的一缕清风,但是只有少数人在平常生活中注意到部分网络红人属于大学生群体,可见这种正能量的体现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然而,就在笔者撰写文章期间,一位被网友称为“江西高校食堂女神”的女大学生,通过美丽的外表以及热心的服务成为这类网络红人形象的新晋代表,再一次强化了此形象在大学生网络红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事实上,大学生勤工俭学形象之所以被大众追捧,是与当下着眼于大学生创业、求职艰辛历程的新闻报道不谋而合的,其目的都是在规劝大学生们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积极地调整从精英阶层降格为普通人群的心理落差。根据这类大学生网络红人的形象特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主要集中在服务者和创业者的角色上,而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大学生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已做出现实性转变,即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正逐渐平民化。学校里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照片流传于网络,其实是暗示了这样一种信息——当面对现实际遇和未来憧憬所带来的矛盾影响,大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抛开所谓的文化精英的“门第”,真正下沉为普通的服务者和创业者,才有可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

3.个性追求所强调的文化地位边缘化

费孝通强调的“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道出了文化具有“人化”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网络红人的非主流形象就是大学生在成长进程中的个性反映以及社会化偏差的行为表征。就社会结构而言,大学生正处于过渡性的阶段——跨过懵懂无知的少年时期,步人挥斥方遒的青春年代,他们有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气概,渴望在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他们毕竟未能完全融入成人世界,也缺乏独立的话语权地位。因此,当强烈的主体意识遭到漠视时,他们试图选择一种“反叛”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群体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最终会转化为具体的非主流行为,以此凸显自身在主流文化中被“忽视”的地位。

然而,大学生网络红人中的非主流形象虽然带有反叛性,但不能因此把它等同于反文化。非主流文化只是对主流文化的偏离、逃避,而非背离、抵制。正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所言,“绝大多数青年亚文化,除非它们具有明晰的政治因素,否则在任何简单意义上都不是反抗性的。它们也可以是反叛性的,但它们的反叛很少达到一种鲜明的对抗。”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网络红人大学生
网络红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自媒体平台上网络红人走红原因浅析
大学生之歌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吓死宝宝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