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述古代文人书画创作前之精神状态

2016-05-14张欣欣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人

摘 要: 本文试图在古书画论中搜集资料并考证古代文人书画创作之前内心世界对“冲淡”心境的追求。通过解读、分析、综合掌握它的状态,揭露文人本真性情。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精神品格的统一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文人 书画创作 冲淡 心境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87-0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品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1]呈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心境。“冲淡”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冲淡”所要求达到的“心境”是中国书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同时也在度强调人性修为与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认为艺术的创作应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与人的真本思想。“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在一般情况下,神总是傅形而存的,诗歌是如此,书画创作也是如此。书画创作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多方面的主客观条件,除了受思想、环境、文化氛围、物质生产水平以及画家的人品、学养、眼界等大的因素之外、具体而微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情景的营造也非常重要。

一、在书画创作条件论中,创作与心态的关系

庄周在《庄子·外篇·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裸袖握管。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2]庄子的天人观念、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念。庄子所讥讽的是一种虚伪造作的姿态,宣传纯真自然、坦然自若的可贵,他表达的是一种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的精神内涵。所谓“解衣盘礴”,指艺术家冲破一切束缚表现直率天性,用不拘行迹的方式抒写心中“冲淡深粹”的艺术心境。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有可能揭露自己本真性情,才谈得上抒写胸臆,便也是写意的精髓。

三国蔡邕《笔论》说道:“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3]亦有王羲之“意在笔先”的美学命题,孙过庭也提过“五乘五合”,这些都是文人书画家调整创作前心理状态的理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

二、在书画创作条件论中,对“冲淡”心境的追求

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以为所画。每登楼去梯,家人罕见。若时景融朗,然后含毫,天地阴惨则不操笔。”[4]顾骏之作画时必是天合景明方能作画,否则绝不动笔。登楼去梯,则是避免受到干扰专心作画,可见艺术创作时对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对艺术家来讲必然是非常严肃。

北宋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山水训》则道出:“……凡落笔之日,必窗明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洗砚,如迓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掉之者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5]《林泉高致》这段话指出文人画家在创作时候的精神状态与准备条件等关键问题,只有在“窗明几净、焚香左右”环境下,才能让自己冲淡心境达到“澄怀观道,物我合一”微妙至深的禅境。

清代画家沈宗骞认为作画时,“机神所到,无事迟回顾虑,以其出于天也……旷然千古,天人合发,应手而得,固无待于筹画,亦非筹画之所能及也。”[6]因此,创作者主观的精神因素在诸条件中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也是符合书画艺术的创作原理。

三、文人书画家追求“冲淡”心境所体现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冲淡”并非浅近拙易,简淡寡味,而是创作者艺术修养和社会修养同时成熟后才能具有的一种气敛神藏、内蕴外朴的艺术特色。 不论《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7]还是《荀子·解蔽》:“人何以之道?曰心。心何以之道?曰虚一而静。”[8]只有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才能体悟出众多纷繁的客观现象,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文人们在书画创作时不自觉的适用了禅宗的思维方式,形成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的创作方式,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9]禅宗的本意就是要求排除一切外在干扰,抛弃一切世俗功利,中止大脑的其他意念,使意识集中到一点,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理解整个人生,甚至宇宙终极真理的意识。这与文人书画家艺术创作时对“冲淡”心境的追求相吻合。

同时,儒家学说的入世立场,它是对现实人间的体悟认同,形成了身边所有自然现象和人间生活的欢欣之情、平和之心,既没有烈士的豪言壮志,也没有高士的傲岸自诩,表现了一种朴素平实、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孔子说的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10]儒家的人生态度自然就与道家有相通之处了。后期儒家越来越强调人的内在心性,从孟子大讲心性,到宋明理学家拈出敬和诚,心学家突出涵养功夫,无不表现出指向内心世界的追求。古文人书画家在创作之前所追求的心境,正体现出哲学的境界,是道家境界,是禅家境界,同时也是儒家境界。

古文人书画家对这种心境有着极高的理解和追求,所以总讲隐居,离群,脱俗。表面上看这是消极的避退,而实际上,在这看似消极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他们对“师法自然”的处事之道深切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怡悦自然,陶乎心情”生命价值的追求。因此“冲淡心境,登楼去梯”我们所理解的不仅是心境学问,也关乎其个人修养、反映其情趣怀抱,隐含着中国文人对心灵和生命极深刻,极动人的关怀。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外在艺术形式与内在精神品格的统一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页。

[2]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26页.

[3]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72页.

[4]潘运告.中国书画论丛书·唐五代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5]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6]清· 沈宗骞著.李安源,刘秋兰注释.芥舟学画编·山水·取势[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4页。

[8]杨柳桥.荀子诂译[M].齐鲁书社,1985年

[9]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第19页;

作者简介:张欣欣,(1990-),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聊城市,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2015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猜你喜欢

文人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文人与酒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北宋文人朋友圈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明清鼎革之际文人不同出路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