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6-05-14杨天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群众基层

杨天

摘 要: 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虽然现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依然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等情况,应该积极找寻具体对策、办法和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63-0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正逐步得到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免费或是花少量的钱,就能享受到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在广大基层,随着以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全面铺开,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提高农民基本素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革新村风乡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群众存在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2.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单位注重发挥自身功能,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不断完善免费或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3.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场文化激发了群众文化活动生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应运而生。这些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形式类别的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清晨或傍晚,人们聚集在广场上,随音乐或打拳或跳舞,其乐融融。

二是民俗文化传承了文化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域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被重视,民俗文化活动在乡间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百姓们通过这些活动表达心愿,祈福生活,对传承地方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是节庆文化掀起群众文化活动高潮。每年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重要节庆日,各级党委、政府都会紧紧抓住有利时机,通过争取上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开展文艺调演、政府购买优秀精品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突出、影响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了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纵深发展。

二、当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见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对文化的投入有所增长,但仍然总量偏少、比例偏低,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缺少刚性政策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轻视或忽视文化建设,国家要求县级建立的各项专项经费往往因财力问题或其他原因而落实不了。县乡级财政直接投入乡镇的文化事业经费更是微乎其微。比如,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单位,只有在开展重大文化活动时,乡镇政府才会给予零星补贴。个别乡镇文化站仅有的一点文化经费,也只够订几份报刊杂志。即便是想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之后,利用率却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政府可以做招商引资的广告,做旅游观光的宣传片,但对于文化服务的最基本的宣传都很少。许多居民不知道公共文化服务有哪些项目,不知道现在大部分政府事业性的文化服务都是公益性质的,可以免费。所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要完善免费开放的公示制度,公示免费开放的内容,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

二是重建设轻服务。许多文化设施的建成基本是“一锤子买卖”。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设备设施就另当别论了。比如,“农家书屋”难以做到经常开放,也没有人为农民阅读提供可靠指导。有的安置在偏僻的地方,有的安置在村部里,对于农民借阅也不便利。许多建成的农家书屋,一排排的书码在书架上,没有一丝翻阅的痕迹。政府投资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解决农民“读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投入,正遭受着被冷落的命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难,但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提升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文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

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很多都是兼职人员,且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特别是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部分文化从业人员观念、能力都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需求。比如,有些乡镇文化站建有电子阅览室,但管理人员仅仅是起到一个守门人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引导村民如何上网,如何查阅资料,有些地方甚至沦为了孩子们的“游戏室”。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大,文化服务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对人才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的基层文化队伍,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整体结构都还远不能适应。

三、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类问题,应该积极找寻具体对策、办法和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

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严格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要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的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的任务。要逐步健全政府领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程度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

其次,按照西方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而对于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则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提供。①所以,可以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主体。政府应该宣传、引导、培育公众对文化公益事业的热爱,鼓励企业、富裕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比如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对出资文化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调动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文企联姻”的方式,一方面创新了文化发展模式,为文化活动募集资金,另一方面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帮助企业形成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要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只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政府不能主观地认定群众的文化需求,然后一厢情愿地去提供文化服务。而是要深入具体地了解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这需要政府建立起通畅的需求反馈渠道。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不仅要有数量,你送了多少书下乡,你建立了多少文化站,更应该看重的是群众的受益面、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等等。所以要探索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来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有针对性地科学纠偏的目标。

二是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在“送文化下乡”的内容上,避免单一的送图书下乡、戏剧下乡、电影下乡等,可配送一些实用性的“套餐”。比如,将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医生下乡、民营企业下乡等一系列活动,与“送文化下乡”捆绑式配送,着重点放在重视文化学习、依靠科技致富、倡导文明新风上,增强农民群众健康、环保、科技、文明等意识。

三是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积极创作一批贴近百姓生活、反映发展新成就、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取之于民,经过文艺加工后再服务于民。内容可涉及计划生育、春耕生产、农村新风等内容。在基层,像这类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会让普通百姓觉得亲切,也易于接受。

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事业兴衰,系于人才。要探索能够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方面,要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通过招聘,将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落实好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工作积极性。还可以寻求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方式,聘用有一技之长,又热心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能人担任专职的文化辅导员,发挥他们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根据不同文化项目的需求,定期举办培训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培训,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工作需求、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

最后,还可以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包括高校学生、学校教师、离退休人员、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以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等,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人士的积极性,把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打造成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携手并进、充满生机活力的集体。

参考文献

[1]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群众基层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