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跨越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研究

2016-05-14郭文慧

中文信息 2016年7期

摘 要: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并得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下也值得我们重视。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跨越思想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跨越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启示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7-0344-01

马克思晚年研究了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并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他认为一些落后民族、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由农村公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还指出这种跨越不是跨越一切:可跨越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层面,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则是不可跨越的。这种跨越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跨越,它需要内外部条件:农村公社本身具有“二重性质”;实行革命,包括本国革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这一理论与他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世界各国会依次经历五大社会形态理论相比,看起来不相一致,但实质上并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分析。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在当下也依然如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建设这一关键时期,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为指导,稳步前进、科学发展。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国情出发

从马克思提出跨越思想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方法论原则来看:他采用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去分析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他既看到了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欧农村公社的共性、相似性,又看到了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性、个别性,从而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将我国建设中存在的与他国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相结合,不仅要关注共性问题,也要关注个性问题。

在上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味的追求生产关系中公有制的程度,而忽略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从而受到严重的惩罚。庆幸的是我们及时纠正了失误,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才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来自人口、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新课题、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新期待和新要求。如如何避免在我国出现拉美现象,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克服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现象等。今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片面强调普遍性结论,盲目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忽视本国具体实际;片面强调国情的特殊性,而否定普遍性结论,不善于学习别国优秀经验。而应该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跨越理论中阐述实现跨越的条件时马克思指出,必须通过俄国革命、必须在西欧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之后跨越才能完成。这一论述体现了在强调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历史主体自觉活动的作用。事实上,在《神圣家族》中,马、恩就曾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马克思看到了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变着社会关系。虽然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就是人的生成过程,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历史主体活动才能完成。

在当代中国,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人民庄严承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何通过制度的安排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吸收人类优秀成果

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理论内容上看,它指出这种跨越不是随心所欲的跨越,需要特定的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是:与资本主义并存,能够直接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就,从而避免亲自经历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书信中写道:“我的回答是: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如果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理论上的可能性,那我要问他们:俄国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生产发展的孕育期吗?”这就启示我们,面对当下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并存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既要充分吸收其精华,又要果断摒弃其糟粕。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多诞生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因而无产阶级在这些国家取得政权之后,要着眼于如何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优秀资源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问题。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采取了“与资本主义划河为界”的策略(诚然这种做法当时有主客观原因),并试图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去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理想状态的社会主义,结果普遍遭受了挫折。后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又出现对资本主义兼收并蓄的倾向,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庆幸的是,我国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样既坚守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打开国门积极地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综上所述,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马克思晚年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辩证性思考。尽管该理论只是社会发展一种可能性分析和设计,但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他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独特视角,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其中,许多深邃的内容还有待于人们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挖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陶达、王琴,《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3年1月。

[2]陈宝,《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1月,第11卷,第1期。

[3]张海军,《正确理解马克思 “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理论界,2011年,第4期。理论界。

作者简介:郭文慧,女,(1988.11-),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