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6-05-14揭筱纹邱璐

软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影响因素

揭筱纹 邱璐

摘要:基于2000~2013年我国31省市区面板数据,对各地平均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将其分为高、低两类;随后从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就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四维度视角出发,确定了12项变量,分类探讨了其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指标对两类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且教育因素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地区城镇化发展影响效果十分显著,影响力最强。

关键词:全国31省市区;城镇化率;影响因素;面板模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7.10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7-0045-04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13, all regions are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analyze the local and the national average urbanization rate in this paper. And then, it identifies 12 representatives of variables from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 condition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n subcategories and explores their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two types of areas.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index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both two areas, and average education attainment indicators have most remarkable impact 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wo types of areas.

Key words: 31 provinces; urbanization rate; factors; panel model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长期的自然历史进程,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阶段,即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1949~1957年)、长期停滞阶段(1958~1977年)、东南沿海城镇化率先发展阶段(1978~1994年)、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1]。截止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较上年末增加2200万余人,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化发展迅猛。但各地城镇化所处阶段及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且呈东高西低态势,城镇发展极不均衡,不利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明晰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因素,本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与就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确定了12项代表性变量并对其深入剖析;同时基于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面板资料,将各地区按城镇化发展水平程度分为高低两类,分别进行研究。

1文献探讨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及随之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广义上讲,是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科技、环境和社会变化相互关联的过程,涉及城市地区人口与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及土地利用情况;狭义上讲,主要指城市的物理增长,即人口规模增长与地区的扩大[2]。关于城镇化发展,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费孝通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发表了数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文章,指出积极建设小城镇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缓解中国农村问题[3];辜胜阻提出二元城镇化战略,即我国城镇化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相一致,应实行以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城镇化携手共进的发展战略[4]。此外,关于城镇化水平高低及发展阶段的评判,目前多以城镇化率作为衡量标准,且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计算方式为主,即城镇化率等于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除以该国家/地区总人口。

11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水平,其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AgnieszkaWitoń指出,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内部需求的增加及剩余劳动力被利用,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有益影响[5];郁建兴与任泽涛提出,城镇化的推动并非仅借助行政力量,应将经济发展视为根本动力,且产业发展为城镇化的第一推手[6];Xiaobo He和Sim强调,人均GDP增长对城镇化率有显著影响[7]。

12城镇建设及就业环境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

关于城镇建设及就业环境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一些学者强调政府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的城市环境发挥的重要作用,且选取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反映城市建设水平及生活质量;孙继琼与徐鹏指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城市发展潜力与就业机会,对区域城镇化发展影响效力最强[8];侯永志认为,创造高品质就业环境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工作[9];唐鑛与杨欣然指出,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化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性[10]。

13居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

城镇化应更多着眼于农村建设而非城市[11]。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工作,提升城镇化水平[12]。李伟与罗泽举则研究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就城镇居民而言,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就农村居民而言,并无明显关系 [13]。

14地区教育水平与城镇化水平高低的关系

“好的城镇化应是教育引领的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赵金华等学者选取每百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代表地区教育水平,探讨了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李佐军指出,“推进城镇化的合理路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改革制度提升农民人力资本”[14];李力行认为,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生产效率,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15]。因地区

教育水平指标衡量方式存在差异,本研究认为某一人口群体的受教育情况可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与“文盲率”予以衡量[16],前者作为强度指标,反映了国家/地区人口受教育的总体情况,多以现行学制年数为系数进行计算;后者对教育普及状况作了说明,是一个结构指标。

2资料搜集与分析

21研究对象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对2000~2013年全国31省市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2研究变量衡量

(1)因变量

通过对2000~2013年各地平均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将所有地区分为高低两类,将高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的归为第I类,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的归为第II类(见表1)。

(2)自变量

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兼顾各因素指标的可测量性,最终选取经济因素、城镇建设与就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等四项影响因素,共计12项代表变量,各因素衡量方式及基本统计值见表2。

注:以上数据根据2000~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获得;表中未加括号数字为平均数,括号内数字为标准偏差;类型I与类型II包含的具体地区见表1

23研究方法

借助Eviews72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该方法既可有效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亦可提供更多动态信息,能有效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提高估计效率。

3分析结果与讨论

31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虚假回归或伪回归,特对城镇化率不同的两类地区采用LLC、IPS、ADF-Fisher、PP-Fisher四种检验方式分析数据平稳性。结果表明,未差分时变量间既有非平稳序列,亦有平稳序列,此时不能进行协整检验与直接对原序列进行回归。为消除时间因素对变量的影响,在对所有变量取对数的基础上进行一阶差分,得出lnUBR、lnRGDP等13个变量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且一阶单整(见表3)。

其中,β0为截距,β1……β12为各变量系数,i为省份,t为年份,μit为模型误差项。通过Eviews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文盲率4个变量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影响不显著;城市人口密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文盲率3个变量对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影响不显著,故去掉相应指标重新进行估计(见表4)。

(2)残差检验

利用Eviews对μ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出两类型的残差根都是平稳的,即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见表5)。

33结果

回归结果较为理想,模型构建和变量间有较好的说服力,且各因素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影响效力不同(见表6)。

(1)经济因素

人均GDP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具有显著正影响,对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具有负影响。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对两类地区城镇化发展均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二、三产业的发展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经济收入,有助于吸引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聚集,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此外,对城镇化高的地区而言,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高于第二产业,而对城镇化低的地区正好相反,因此要因地制宜发展非农产业,引导重点城镇发展,提升重点城镇人口吸纳力,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17]。

(2)城镇建设与就业环境因素

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具有明显负相关性;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影响不大,但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城市人口密度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影响不大;公路密度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具有明显负相关性,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3)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对两类型地区城镇化发展影响都不大;城乡消费水平对城镇化高的地区影响不大,对城镇化低的地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4)教育水平因素

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对各地城镇化发展影响效果十分显著,呈正相关性且影响力最大;而文盲率对地区城镇化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本,增加人民受教育年限,对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小结

本研究有别于过去的个案研究,拓展了城镇化道路研究的理论视角,为城镇化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地区城镇化建设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协调,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高效地进行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提供可行思路。但在地区城镇化影响因素的选取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续将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①进一步探讨可能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其他因素,如农业发展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关系;②城镇化应以人为本,如何有效推动地区教育水平,提升全民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③进一步考虑如何在结合城市区位、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确定大中小城镇产业容量,选择、培育与城镇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优势产业,这是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浩,王婷琳.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2(6):4-13.

[2]E R Hutchison. Encyclopedia of Urban Studies[M].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9.

[3]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14.

[4]辜胜阻.二元城镇化战略及对策[J].人口研究,1991(5):7-12.

[5]Witoń A.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J]. 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Review, 2013(3):57-70.

[6]郁建兴,任泽涛. 城镇化:“化物”更要“化人”——关于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调查[N]. 光明日报,2013-06-25.

[7]He X, N C Sim. Does Economic Growth Affect Urbanization? New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gres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15(36):62-71.

[8]孙继琼,徐鹏.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纵横,2010(1): 58-61.

[9]千乘,侯永志.推进镇镇化首要创造高质量就业[EB/OL].http://www.ccud.org.cn/,2013-05-12.

[10]唐鑛,杨欣然.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影响与对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3):81-89.

[11]张虎林.城镇化重点在建设农村而非城市[EB/OL].http://finance.sina.com.cn/,2013-05-07.

[12]邱玥,陈恒.城乡收入差距,何处“破题”? [N]. 光明日报,2013-07-09.

[13]李伟,罗泽举.重庆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16-21.

[14]李佐军.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避免走入误区[EB/OL].http://paper.cnstock.com,2013-01-09.

[15]李力行.教育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R].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11.

[16]刘巍.人均受教育年限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J]. 北京统计,2003(6):19-23.

[17]李富田.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软科学,2015(5):37-54.

(责任编辑:张勇)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影响因素
我国城镇化率升至58.52%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城镇化压力主要源于资金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