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2016-05-14韩富任冯亚磊冯金朝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

韩富任 冯亚磊 冯金朝

摘 要 桉树具有生长快速、适应性强的优点,是我国引入最成功的造林树种之一,对我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重要作用。但在桉树人工林广泛种植过程中,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因此,寻求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林业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适应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92.3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75

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别名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植物的总称,原产澳大利亚大陆,有近1 000种之多[1]。因其拥有生长快速、生产力高、适应力强、干型好及用途广泛的优点,所以在世界广泛种植,成为世界上四大速生造林树种之一[2]。

按树往往成片造林且树种单一,易使地下水位和土壤肥力降低,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按树人工林种植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在对按树人工林的研究分析中,大部分集中在土地退化和养分循环方面,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汇集各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分析归纳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讨论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与影响

1.1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成正比。而单一栽培的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通常很低。其因有二:第一,生态系统类型减少,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往往需要取代当地原有的其他各类生态系统,进而导致当生物多样性减少;第二,物种多样性减少,林下群落的物种数通常比其他人工林树种更低,其混交林的生物群落也较其他树种的低。林下地表植被覆盖度低少,只有少数地方零星分布草本植物及偶见的芒其等蕨类植物。因其林中植物单一,导致通常伴生的昆虫数量和种类也极少,相应地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土壤动物亦是如此[3]。因此,按树人工林被称作“绿色的沙漠”[4]。

1.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会导致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地上生物量降低、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5]。林下地面植被的缺失正是造成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而水土流失的加剧又造成土壤养分缺乏,有机质流失,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差等土地退化问题。林下植被缺失,因此枯枝落叶会变少,导致林下土地养料得不到充分补给。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下降还会导致病害发生频繁,如按树白叶枯病、茎腐病等[6]。

2 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桉树人工林可以满足工业用材林短周期内的紧张需求,有效地缓解木材的供不应求现状,对林业的发展和荒地的绿化、水土的保持、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要采用科学的措施及合理的经营方式,尽量避免和降低桉树人工林发展中遇到的负面影响,使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2.1 统筹规划,科学种植

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严格规划桉树种植区域和筛选优良品种[7]。桉树属于喜阳植物,顶端优势强,在早期会迅速生长。因此,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应该选择科学的造林密度[8]。

2.2 杂交选育新品种

目前,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主要是杂种无性系,经过长久的栽培经营已经出现了退化现象,虫害和风害经常发生,有着潜在的生态风险。所以,致力于桉树的杂交育种,发现及发挥杂种优势,开发新品种,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此外,加强桉树的抗寒性及其幼苗栽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桉树的北上推广和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2.3 保持土壤肥力,增强抗逆性

桉树为速生树种,因此会快速消耗大量的土壤肥力。在砍伐桉树林时,改变全树利用的方式和禁止烧山的行为,将其枝、叶、树皮和树根等留在原地,以补充土壤肥力的消耗,改善土壤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抗虫、抗病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桉树林抗逆性。

2.4 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生态系统管理

要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指导,以森林培育学为实践基础,结合植物生理生态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土壤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环境科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建立及完善生态系统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将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社会效应最大化。

3 讨论

桉树是国家木材储备的关键树种之一,起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提供木材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南方林业经济的战略树种。另外,桉树还具有其一定的医学价值和食用价值。为此,以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为指导,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制定桉树人工林的选育,种植及管理的完善体系,致力于桉树的生态作用、杂交新品种及增加生产力的研究,进行生态种植和经营,以开创桉树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吕兰英.桉树生长环境各种因素对比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4):250.

[2]常明山,文娟,朱麟,等.黛袋蛾对3种不同桉树的取食嗜好比较[J].林业科学,2009,45(9):111-115.

[3]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

[4]王震洪,段昌群,起联春,等.我国桉树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1998,17(6):64-68.

[5]杨曾奖,郑海水,翁启杰.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1995(2):10-16.

[6]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3):36-44.

[7]杨冬生,杨灌英.引种速生桉树入川的生态学思考[J].四川林业科技,1991(2):56-60.

[8]谢直兴.成都地区巨桉引种栽培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3):80-83.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