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就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

2016-05-14刘依杭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新常态

刘依杭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着农村繁荣发展和农民就业不断转型,解决农民就业转型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民就业形式也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就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通过结合新常态的特点,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社会制度转变、完善就业环境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就业转型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农民就业;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

自2013年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进入优化调整阶段,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而农民就业转型既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又是顺利实施和推进经济新常态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新常态下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民就业是实现有效解放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是引领农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农民从农业生产到多元化的职业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民就业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主要是指以农业劳动为依靠,以农林牧渔业和副业生产为主线,其具有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由于改革前夕中国农村具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格的城乡分离特点,使农业劳动生产存在高度职业趋同化,农民之间阶层单一、经济收入差距微小。在这样一种都有工可做的情况下,“农民”也就代表了一种职业,不管农民收入水平的多少,关于农民能否充分就业或农民失业的理念与说法也就不存在了。这种理念甚至到现在还一直在影响。

二、新常态下,农民就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二元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比较传统机制下农民受职业属性的约束,现阶段农民在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相比较,我国典型传统农区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弱势性以及农村的日益弱化性使现阶段农民就业面临众多困境。

(一)农民农业就业发展问题

农业在传统农民心中,始终是以主业和正业来看待,是保证“吃饭穿衣”的根本性行业。再加上目前国家非常强调粮食问题,这种思想特别突出和稳固,以致目前还有一半以上劳动力几乎完全固守农业。然而,当前务农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在现有各种约束下,单纯从事农业活动很难发家致富。同时,在面对市场经济改革的巨大冲击下,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农民从农业就业中走出去寻找发家致富之路。受其因素影响,大部分农民选择在农闲时期“离乡外出”以解决消费支付等问题,从而演化出“打工潮”现象。进而,在打工和适应打工的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使农民务农和务工相结合的就业模式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就业模式是以农民个体劳动分工的兼业为主;另一种就业模式是以青年或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让老人和妇女留守农业的家庭式分工为基础。这种就业模式在繁荣的背后存在很大问题,不仅对当前农民就业面临的其他困境留下隐患,而且也是当前农民面临农业就业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外出打工就业发展问题

1.农民就业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却需要忍受较低的就业质量。由于农民在恶劣环境中的长期磨练以及对改变低收入的渴望,比城镇劳动者有较高的就业适应能力和较低的就业要求。因此,出外打工时,农民只要能获得“比农村高很多的收入”,就能够忍受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强的劳动强度并逆来顺受,很少考虑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失,也不会追求各种社会保障权益。这导致了打工农民较低的就业质量,久而久之,会对就业农民身心形成无形摧残。

2.农民就业进入门槛低,却需要承受频繁的职业更换。基于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和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而不得不频繁更换就业岗位。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间、城乡间以及企业间频繁变动,不仅不利于务工收入的增长,同时对农民在技术培训和职业规划方面都缺乏可持续性,从而增加农民就业的疲惫感和不稳定心理。

3.农民就业选择空间大,却需要承担较大成本和不确定性。目前农民就业空间范围广阔,大范围的流动性不仅使农民承担更多的旅途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农民就业艰难或上当受骗无业而归。尽管近些年不少农村地区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但能够形成真正有效的流动性就业仍为少数,大多数是以自发外出打工或亲戚朋友介绍为主。

4.农民外出打工就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交通问题、农民工问题、城市病问题等等。如果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不仅会加剧“城市病”的严重态势,而且像农民工“候鸟”式迁徙特点以及“空心村”现象和“留守儿童”等问题,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农民农村非农就业发展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布局的城市偏向尤其是大城市偏向的深刻反思,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问题重新得以广泛关注,既有成果认为具有劳动力和农产品资源禀赋的中西部地区,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的突出矛盾,未能对农村劳动力形成应有的吸纳作用。但同时认为农村非农企业只要能从当前困境中走出,又会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农村非农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非农企业规模小,集聚效应难以形成。由于创业者的习惯特性和地方利益的保护政策,再加上较为封闭的交通条件,使企业出现散布的空间格局,难以形成集聚的规模效应。

2.散布的空间格局加剧了农村非农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的约束。当前农村非农企业大多是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因而土地、环境等条件的约束使其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无序的市场竞争,乱收费、乱摆摊、乱集资、乱罚款等现象,使农村非农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外部不平衡,导致利润下降、亏损甚至被淘汰。而且,对于农村非农产业的信息咨询、人才培养、融资担保、诚信教育、创业辅导等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很难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相匹配。

3.农村非农企业的产权制度与体制模式存在缺陷,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非农企业产权不明确、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从而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严重,阻碍产业的发展。同时,较差的环境条件和农民生活的普遍分散性,不仅无法使企业得到有效的运行,而且还会阻碍对人才的引进和智力的回流,极易导致现有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潜在的农村非农创业机会的实现。

三、新常态下,农民就业转型问题的反思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的形势,从而对农民就业转型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其中既有先天的弱质性以及区域性等因素,也有后天的制度和发展战略等因素。

首先,是先天的弱质性因素。表现之一是农民的弱质性。现阶段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是决定农民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与多渠道性的关键所在,而农民的人力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民的就业途径和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在教育、职业、地位和权力等方面,中国农民整体上还属于一种比较低下的状态,因此农民在社会总体就业和社会分层体系中尚处于较为低下的地位。表现之二是农业的弱质性。

其次,是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影响。我国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性、梯度演变性、整体偏低性等特征。目前我国城镇化相对滞后,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制约农民就业转型的进一步提高。先天的弱质性和固有的区域性特征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人为改变。但是,后天人类活动影响的不同却会呈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或完全依赖市场无所作为,期待物极必反;或完全抛开市场,大包大揽、改天换地;或以市场为基础,利用、影响、削弱和弥补先天的条件,求得良性发展。这对新常态下继续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就业转型尤为重要。造成当前农民就业转型困境的后天制度和发展战略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就业和失业标准的缺乏。受农民职业属性的传统影响,总认为农民有活干,因为农民有地,也没意识到就业质量问题。从而,就没有农民就业、就业是否充分以及农民失业的标准。当农民多样化就业及其压力呈现的时候,也就无从判断农民就业情况,无业、低就业质量等农民就业困境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第二,不再适合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改革之前,在严格的城乡隔离制度下,农民就业问题没有显现。在改革之初,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冲击内陆地区,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之间也没有矛盾显现;尽管农民就业多样化顺应市场开始出现,与原先相比却呈现出改进的局面。之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浪潮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冲过来,工业、城镇迅速发展膨胀产生的聚集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农村各种资源迅速向大、中、小城市聚集,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挤占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多,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突出,农民就业困境和各种社会问题也相继呈现。

四、新常态下,农民就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

(一)着力优化产业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在以稳增长、调结构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经过我国长期的思考与分析,决定打破现有的技术条件和制度约束瓶颈,走出一条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驱动、促进农民就业转型的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产业为基础促进产城融合式发展,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改善农民就业问题。

(二)科学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上,面临较大压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粮食问题突出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最大阻力,人多地少是阻碍发展的最迫切问题,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低下是社会经济发展众多矛盾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新常态下,为了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我国创新了城镇化发展思路与路径,使大城市化与小城镇化发展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栾秋琳.新常态下“三农”问题[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6).

[2] 耿明斋,李燕燕.中国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以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9.

[3] 张红霞.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内生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新常态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的应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