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秋兴八首(其一)》意象和结构的重读

2016-05-14李卓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秋兴景物符号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将诗中的意象解释为对真实景物的描写,但这种讲解往往并不能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相呼应,也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原因就在于人们将意象当作了真实事物而非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且忽略了意象之间的结构关系。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艺术符号,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象作为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不具体指向现实中的具体事物,但是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却经常将诗中的意象解释为对真实景物的描写,这种讲解造成了诗歌内容与情感的脱节,给学生理解诗歌造成了困难。

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的内容往往被解释为对景色的描写,但是在教师用书的“整体把握”中,对于前两联的解释却存在着矛盾之处。“整体把握”认为,首联中“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颔联承上展开: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如果“玉露凋伤枫树林”真的意在描写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那么就与“气萧森”的萧瑟阴森不相符,而将“气萧森”解释为“涵盖江山万象”也略显牵强;对于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也只是按照诗句内容进行翻译,并解释为对巫山巫峡景色的描写。但是如此一来诗人对于景色的描写就与诗的后两联表达的感情脱节,富丽雄浑的景色与凄苦之情、思乡之意无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对于意象的理解

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详细阐述了关于艺术品和情感的关系。艺术品即表现性的形式,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情感并不是再现出来的,而是由全部幻象,即由艺术符号排列组合起来的幻象表现出来。”诗歌的艺术符号就是意象,意象并不具体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而是作者表达情感的符号。根据朗格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出当下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即把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当做事实的再现,认为诗句中的景物是真实存在,而忽略了诗歌中的意象都是作者情感的表现符号,都是作者为了表达情感而创造出来的,它们不具有真实实在性。当然,部分诗歌中的意象也许是作者亲眼所见、现实存在的,但是当它们被写进诗歌中之后,它们就是表达情感的符号,不再具有现实物质性。因此,仅仅将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为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会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出现偏差,无法完全发掘出诗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而且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的解释就是多个意象的简单累加,并没有意识到意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在诗歌中,每个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形式结构。这个形式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或生命感受有相同的发展模式和结构式样,通过隐喻的、象征的方法来表现情感与生命感受。单纯解释文本含义而割裂了其中的结构形式,或者仅仅关注内容而忽略意象象征的情感,对于诗歌的解读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不仅要把握意象的情感符号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诗歌的内部结构。

三、对《秋兴八首(其一)》意象和结构的重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的凋零、残伤是秋天万物开始衰败的表现,但作为意象,它表现的不是枫树凋敝的景象,而是诗人的生存状态,是诗人生命逐渐消逝的象征,并非“红枫白霜的富丽景色”。正因为生命走向了消逝,诗人才会觉得巫山巫峡“气萧森”。如果说前一句是诗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后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生命感受,诗人因生命的脆弱和凋敝,感到萧索、肃杀、森然。“江间波浪兼天涌”中,主要的意象就是“水”,而“水”正是诗歌常用的意象,如“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等等。因为水不会因人的意愿而停留,所以历代诗人都以“水”为意象,来抒发“时光飞逝”、“忧愁”等情绪。本诗“江间波浪兼天涌”中的波浪滔天也不能作为真实的景物描写来看待,它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即时间的飞逝和不可抗拒。首联中诗人已经感受到生命的衰败和凋敝,而时间又如滔滔江水滚滚而去,不肯为诗人稍作停留,二者生发出浓厚的凄怆与悲哀。因此“塞上风云接地阴”中乌云压地的阴沉实际上是诗人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内在感受,即沉重、压抑、和苍茫,那片乌云就是压在诗人心头的惆怅和悲凉。

“丛菊两开他日泪”描写的依然是作者的生存状态,短暂的稳定后又继续漂泊了两年,作者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一直想念着家乡。在这一联中,“丛菊”与“孤舟”两个意象是相对的,丛菊生长在土地上,年复一年不会远离,而小舟却要漂泊于江河之上,茫茫江面更衬得小舟无依无靠,无所适从。这小舟就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象征着诗人的身不由己,孤苦无依,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孤舟”的原因。“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冬季将至,人们都在赶制冬衣,这是诗人的生存状态。看似平常的景物描写,但是重点确是在“催”和“急”,它们并不仅仅意味着赶制冬衣和急促的捣衣声,更是象征着诗人的生命感受。此时的诗人年老体弱,居无定所,一身宏图壮志无法施展,“催”与“急”表现的是诗人因“生命的衰败和时光的飞逝”而感到的急迫和压力,一阵阵急促的捣衣声仿佛就是时间在催促着生命消逝的脚步,让人急切难安,意绪难平,一种浓厚的悲怆和无力感油然而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诗歌的结构。诗歌每一联的两句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前一句表现的是诗人的生存状态,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的生命感受。生存状态是因,生命感受是果。作者通过创造这样一种结构来表达自己在晚年面对生命的流逝、颠沛流离、时间飞逝时深深的悲怆、孤苦、无力之感。意象是表意之象,是诗人内部世界的对象化,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不是孤立的,诗歌的意味是在意象构成的结构中得到体现的,只有把握意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对意象及其结构的解读,我们既能够把握诗歌整体的意义,也能够理解每一联、每一个意象的意义,内容与情感结合紧密,更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杨朴,杨旸.中学语文名篇新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李卓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136000)

猜你喜欢

秋兴景物符号
四时景物皆成趣
忆杜甫-秋兴
写写冬天的景物
“+”“-”符号的由来
秋兴
变符号
秋兴
景物描写要准确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