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是大众文化的产业化结果

2016-05-14吴晓红

资治文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产业化文化产业

吴晓红

【摘要】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大众文化发展和产业化的结果。它不但改变着东西方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和方式,而且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众文;产业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大众文化发展和产业化的结果。它不但改变着东西方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和方式,而且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中国的“大众文化”,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正以各种形式广泛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化的一个主导因素。因此,要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它的产生依赖于两个前提:第一,城市的出现。第二,现代化的科技传播手段。“大众文化”由于其具有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强烈的娱乐功能和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因而最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对闲暇的享用,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后,伴随文化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20多年来,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必然走产业化的道路。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传播和消费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形态,文化产业现已突破了行业和地域的界限,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突破了资本来源的界限、突破了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界限,甚至也可以突破境内外,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并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向第三产业中的其他行业发展,甚至也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和发展。文化产业在这种发展中必将形成自身的优势,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由事业型、公益型、服务型向经营型、企业型过渡,向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化经营,这是文化的市场取向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一个大转变。

现代工业是文化的产业化的物质力量。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都市文化,是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现代化大都市及其辐射范围内大众消费的流行文化类型。它体现了现代文化快节奏、高效率、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或设备传播等特点。

显然,大众文化不等于“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所传达的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世俗生活的十分真切的感受和向往,以农业文明为其深厚土壤。“大众文化”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其制作过程与接受过程是完全分离的,少数人采用技术手段快速炮制,大众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市场规则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必然会使其对人生的理解大打折扣。它不再执意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更多的是忙碌的大众一种经验上的娱乐。正是现代工业与“大众文化”在市场中的这种结合,使文化从“精英”和“通俗”中得以以一种全新状态出现,并能用新的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这是文化产业化的根本物质力量。

就其广泛性而言,在一般社会文化体系中,大众文化通常不占高位,但决非不登大雅之堂,如美国60-70年代的流行音乐,80—90年代就堂而皇之进入了美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林肯艺术中心;如中国元代流传民间属于大众俗文化的元曲,其精品现在也成为高等学校研究的文化经典。而且,许多大众文化产品和大众文化的活动方式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并在城乡广泛流传的。许多通俗性影视录像片和唱碟、评书、曲调、地摊文学、棋牌游戏、电子游戏等等,连文盲都能参与,所以,它的受众最广泛。不管有些东西是精华或者糟粕或者介于二者之间,横竖他易被群众所接纳和拥有。这就是大众文化受到广泛欢迎的社会基础。

就其娱乐性而言,现代生活条件改变了人们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有了从事文化休闲和文化消费的精力、财力和时间。自我国实行周末双休日制度以来,更使文化休闲方式有明显的增多,大众在休闲中要求舒展个性才华,使身心真正获得放松。本来文化的社会功能就是多方面的,有认知、教育、审美、娱乐等等,而在当前大众文化中,突出的则是娱乐功能,其他功能只能寓于其中了。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的经济文化一体化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深度有限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具有广泛性和娱乐性特点的文化现象,它就与生俱来有了商业性和产业化的天性。

文化产业是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结果,它与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的这两个特点的充分体现是以大众文化的流动性为基础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生活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基本的物质需求将向精神需求转移,必然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大众文化中,广大群众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

大众文化在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广大文化消费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根据时尚和世俗,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什么,大众文化就加以商业化运作、产业化生产,加上传媒的大肆渲染炒作,就可以使某种“文化热”在社会上迅速升温,风行一时,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

大众文化在流行中蕴含着商业化的机会和产业化的可能。它注重的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效应、十分愿意掏钱的追星族、社会各界关注的所谓“文化热点”……尽管这种流行性会带来一些盲目性,甚至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效应也在所不惜。但是,大众文化确实需要“轰动效应”,从商业角度看,这就是“卖点”,获取利润的“卖点”。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经济性和盈利性的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产业化的结果。作为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其生产、流通和消费,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必然带有商业性的显著特征。譬如,卡通片作为儿童群体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儿童的共同语言。在卡通片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卡通读物、各种玩具、纪念品以及带有卡通人物形象的各种服装鞋帽、文具用品等等,在全球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迪士尼公司董事长艾斯纳甚至宣称:“迪士尼的文化娱乐产品将陪伴全球消费者从童年一直到老年。”现今的大众文化,在一些场合,就是纯粹的商业文化。

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趋势呼唤着文化的产业化。按照传统观念,文化的生产单纯指文化工作者的脑力创造活动和文化产品的完成阶段,而忽视了这些产品的社会化流通和消费过程。现代科技手段同文化消费的密切结合,使大众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化特征。许多大众文化产品,如某些视听作品、电脑游戏软件,在流水线上大批量地生产,以文生财,同时也以文兴业。以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大众文化产业在我国现阶段已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增加了群众的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

【参考文献】

[1]古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吕昭河《制度变迁与人口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3]陈立旭连晓鸣姚休《解读文化和文化产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底期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化产业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