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菏泽市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的路径研究

2016-05-14曹琼芳

资治文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菏泽市能源绿色

曹琼芳

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遵循绿色循环发展理念,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拓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了切合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思想,菏泽市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取得新突破,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这不仅仅体现了菏泽市政府的理政新思想,更吹响了绿色循环发展的总号角,为建设美丽菏泽指明了方向。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倡导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逐渐将其涵盖面完善发展,由单方面转变为多元化,多角度。利用科技创新来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去节约原始能源并削减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课题就当前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对菏泽市进行了多次科学调研,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严密论证,并结合课题负责人对绿色循环经济发达地区的考察调研,形成报告。

一、菏泽市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菏泽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督促支持下,菏泽市紧紧围绕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阶段性成效。

1.注重组织建设,领导牵头,明确责任。一是领导重视。2013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组长,2位副市级领导任副组长,39位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及11位县区长为成员的菏泽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政协每年坚持开展视察活动,促进了生态工作整体上台阶。二是制度完善。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印发了《关于建设生态菏泽的决定》,出台并实行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菏泽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启动了市控以上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绿色信用平台建设,起草了重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菏泽市土壤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三是目标明确。《关于建设生态菏泽的决定》中明确到2016年,我市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和低碳经济城市框架;三次产业比调整为9:55:36;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7%以上;全市3条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体标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12.0%和11.8%以上;2016年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逐步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四是考核到位。建立实行了生态补偿机制,对各县区严考核、严奖惩,一季度一兑现。根据全省湿地公园保护计划,全市共有20处湿地列入省级重点湿地保护工程,计划将实行多元投入,建立奖优罚劣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2.深化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坚持集中会战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共同担任指挥长,全面排查了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9大类、3223个污染源,基本上做到“无缝隙、全覆盖、精准治污”。截至2015年2月底,已有3059个完成治理任务,占任务总数的94.9%,大气污染治理总投资22.71亿元。2014年我市蓝天白云总天数145天,比2013年同期增加了51天,增幅全省第一;PM10和PM2.5两项指标分别比2013年改善了21.61%和22.62%,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二位。2014年共计获得省生态补偿资金奖励2041万元,列全省第2位。大气主要污染减排指标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时间节点要求,节能连续4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一是继续实施了“河长”负责制。对全市52条主要河流继续实施定期监测、排名通报,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县区实施约谈、区域限批。二是大力实施环保“十个一”再提高工程和污水排放口信息化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三是进行了全市城区污水直排口整治,提高了生活污水收集率。四是大力推进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对各县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扩建。2014年,我市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COD和氨氮浓度年均值分别为19.8mg/L、0.57mg/L,分别列全省第7位和第3位,连续7年稳定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

3.推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生态经济。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共淘汰落后设备1100多台套,实现节能量5.6万吨标煤;淘汰黄标车19176辆;在招商引资上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决不上“两高一低”等污染项目,2014年我市共拒批高污染项目22个。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农业“六大产业”振兴规划,牡丹、芦笋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600万亩;生物医药、能源化工、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1.8%;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8%;市高新区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工程实验室增至9家。三是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产业同步发展。组织86家企业积极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质,全市累计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52家,利用各种废弃物345万吨;单县获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郓城煤化工工业园获批省级“循环经济园区”;有71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年可减少COD排放6207吨,节标煤5670吨,节水16851万方,减少固废排放2090吨;建设了11个太阳能发电系统。

4.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中央和省财政连续投入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和扶贫村环保行业扶贫全面完成。3年间-城县、东明县连片整治项目分别得到上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2亿元、1亿元;2013、2014年曹县、定陶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郓城县6县500个行政村共申请得到上级专项资金2926.55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39个、垃圾中转站32个,配套铺设了215.63公里管网,购买建设了垃圾桶(箱、池)74001个、垃圾收集车7282辆、垃圾清运车149辆,实施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146个、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综合治理项目7个。目前,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已建成污水处理站85个,垃圾中转站172个,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5.加快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全市筹划建设了10大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投入近2亿元的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2014年获得上级生态补助资金1.8亿元,湿地二期提档升级和扩建工程全面启动;巨野煤炭沉陷区治理实行复垦治理和综合利用,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形成了一条农、林、牧、渔、游相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链条;总投入355万元,修复治理农村污染坑塘66个;开展了东明县30亩石油土壤污染修复试点,为大面积土壤污染治理积累了经验。

6.加大生态林业建设投入,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实施城市建成区消灭裸露土地战略,不断扩大绿地面积,绿化城区道路84条、绿地广场110处、绿化开方式公园9个,建立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绿色网络,绿地面积达到31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95%、人均绿地面积11.69平方米。各县区新造林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新造林面积28.2万亩,完成全市年度任务的10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9%,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二、菏泽市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几年菏泽市在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压力的困扰。

1.来自经济增长方面的压力。倡导绿色循环发展,会对一些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势必会带来经济方面的压力。根据相关专家学者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是GDP增长,所以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同时增减关系,在菏泽经济向绿色循环发展转型后,势必会放慢人均GDP的增长速度,经济规模也将从速度方面转移到质量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给菏泽经济增长带来转型压力。

2.来自市场结构调整方面的压力。菏泽市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了迅速发展,随之上升的还有生态能源消耗和污染,其中工业部门就消耗了菏泽市80%的生态能源,排放了84%的二氧化碳,所以调整菏泽市工业产业结构已经成为绿色循环发展中的首要任务。菏泽市发展模式转型,建立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降低污染和碳排放,必然要改变工业产业结构,通过改造传统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开发节能型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从满足工业需求方面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目的,从而解决来自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转型压力。

3.来自技术方面的压力。降低污染技术是改善温室效应和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驱动因素。制约菏泽市经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绿色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的首要因素就是节能技术的落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都只是利用大量的资源耗费能源来提高生产产量,而对于研发高效率、低能源的节能技术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菏泽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能源节约技术创新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严重阻碍了菏泽市经济进一步转型。而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的降低污染技术,需要耗费相当大的财力,菏泽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城市,研究或引入适应菏泽本地情况的技术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入和培养也需要得到重视,只有技术没有人员也不能促进菏泽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

4.来自产业结构不均衡的压力。2015年,菏泽市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8.6%,而机电、高科技类产品出口额仅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5%和1.4%,比山东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5.5和10.9个百分点。在菏泽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当前菏泽市产业结构分布相对不均,传统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业结构占领着整个结构市场,这些产业结构在浪费和消耗能源资源的同时也降低了绿色循环发展水平,对绿色循环经济的应用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想要快速发展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就要以经济协调发展为依据对菏泽市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促进菏泽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参观和调研的发达地区和先进单位来看,他们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经济目标时,都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转变。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把地区内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手抓地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

2.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调研,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在进行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整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生态产业,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到2015年,建成市农科院西湖龙井茶科研基地、市农科院新科研基地、市农科院半山基地和省食用菌良种繁殖基地等四大基地,建成10个省级现代化农业综合区、4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250个设施农业配套项目(设施小区),使全市的设施农业面积达30万亩。推进农业生产减量化发展,节约集约用地,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对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喂养牲畜、集中腐烂作为有机肥、自然净化等方式实施有机垃圾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收集、回收利用农业、农村废织物、废塑料、废金属、废橡胶、废玻璃等。回收废旧农药用具、废电池、废荧光灯、废油漆桶、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畜禽粪便、秸秆资源化、农业副产品废弃物、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以沼气池为核心,形成“畜禽养殖--沼气--蔬菜和水果”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减碳,控制农业面污染源,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农村新能源利用率达80%。

3.利用绿色循环技术,提高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杭州市在进行绿色循环经济建设时,为加快城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从严把关涉煤新项目准入。2015年杭州市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下降6%以上;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洁净煤使用率达到80%以上;加大可再生能源比重,逐步提高接受外输电比例,杭州市可再生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左右、全市接受外输电比例提高到80%左右;主城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深度治理一些企业的燃煤机组。同时,打造科学宜居的低碳建筑,使节能技术渐入生活。杭州开展“阳光屋顶示范工程”,推广光伏发电应用;实施城市“绿屋顶”计划,提高立体绿化浓度;对全市各类建筑进行“绿色评级”。杭州积极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实施垃圾清洁直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打造“低碳社区”,在杭州市40多个社区开展低碳社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杭州的低碳社区创建。

4.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加快工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同时,杭州市多管齐下,先后投入数百亿元,打出了城市环境治理的“组合拳”。“五水共治”。强势推进“污水零直排”,有效破解“黑臭河”治理难题,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管网,全面消灭“黑河臭河”和“垃圾河”。城区“污水零直排”和县(市)“全域可游泳”两大目标初步实现。“五气共治”。主城区“无燃煤区”基本建成,累计淘汰黄标车226534辆,投入使用新能源车22131辆(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三),在全国率先设立“低排放区”(环西湖环保行动),全面启用国V汽柴油。杭州计划今年新投入使用新能源车7500辆。“三改一拆”。去年,杭州市共拆除违法建筑2058万平方米,“三改”2169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1.5%、216.9%。杭州还积极开展无违建创建工作,2015年杭州市30个乡镇(街道)被市政府命名为“无违建创建示范乡镇”。杭州这套“组合拳”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海归”“浙商回归”,带来了一批好项目和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全杭州市吸引外资企业2308家,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2家,在杭投资项目188个。

四、关于菏泽市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路径的思考建议

通过对菏泽市发展经济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定性分析和绿色循环发展水平、关键影响因素等定量分析,可以为菏泽市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提供主要依据。实现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应该明确区域绿色循环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然后从两个层面提炼区域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一个层面是区域整体面向全国根据其特点及地位提炼其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另一个层面是根据区域内绿色循环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次一级区域提炼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思路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现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仍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能耗的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在产业发展中仍会占有重要地位。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对于菏泽市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开展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建设无论在产业结构优化还是能源效率提升上都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但是以绿色循环发展为契机,加速现有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促进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菏泽市在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是调整能源结构,加大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降低对高污染能源的依赖性。就菏泽市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生产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生活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生产领域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菏泽市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设计思路就是从绿色能源发展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展开的。发展模式选择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全市角度对模式进行选择,第二个层次是分区域进行发展模式选择。

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同时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虽然自上而下能够富有效率地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的建设,但它同时也存在着政策和实际情况相脱节的问题,在某些时候的创足行事反而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同理,虽然自下而上的模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市场和社会的现状,但这种模式对企业和个人的环保和绿色循环意识要求较高,它的效率会相对低下。考虑到两种模式的弊端,我们提出了自上而下颁布政策、自下而上调节反馈的新模式。在菏泽市政府给各县级市下达指标后,在县内分级下达指标给各地区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与此同时,企业在向上级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应保证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个人和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监督的方式监督身边的企业并将情况反馈给高级政府,由高级政府判断信息的真假后相应地给予奖励或者批评。这种循环模式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保证绿色循环发展措施的最高效实行。尽快完善市场机制,加快绿色循环发展制度创新。全面系统地推动菏泽地区的绿色经济体系建设,以尽快形成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局面。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多方位地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一是加快推进国有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完成公司治理结构和融资;中小型国有企业则通过兼并收购和产权转让交易所完成企业投资多元化和民营化。二是对非国有经济的民营企业更大力度地扶持,这些扶持包括资金融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同时,核心制度的推行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跟进,防止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供给不均衡使得制度创新的作用大打折扣。重点突破的发展路径非常适合菏泽市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如果能够在主导产业中重点选择几个产业发展绿色循环模式的话,就能够确保菏泽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限制,很难一次性将所有产业改头换面。这是因为政府不仅要对相关产业提供补助(如税收补贴等),而且还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只有当绿色环保的技术提升了,绿色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具体来说,应在主导产业中重点选择一到两个产业,展开节能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这些重点产业能起到带头作用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如果新技术具有可推广的性能,就可以传递到其他产业,减少其他产业的研发成本。

3.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完善实施机制,创造有利的实施条件。菏泽市的能源储存以煤炭等化石资源为主,油气资源拥有量相对匮乏,所以这一资源禀赋现状就决定了能源结构必然以煤为主的局面,从而调整能源结构也就成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和最主要的步骤。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发展的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炭和石油等消费量,降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积极探索和研究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达到既保证了菏泽市能源安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双重功效。在当前,我国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只处于理论层面,还未完全落到实处,必须完善实施机制,尤其是调整能源结构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鼓励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提高或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绿色能源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其能耗和物耗也十分有限,如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对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进行限制以及改变能源利用方式,能大大提高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具体实施步骤主要有:一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根据菏泽市的能源消费特征,重点应该放在能源消费多元化方面,通过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来引导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总量。二是调整能源生产结构。能源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得通过加强发展绿色能源资源,提高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替代能源的利用程度,这也是菏泽市及其他地市能源资源未来发展和利用的一个方向。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快速发展,能够减少利用高碳能源资源,促进绿色能源资源发展。四是逐步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如第一产业中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第二产业中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生物产业等新兴绿色产业,第三产业中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4.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积极推进菏泽地区的绿色循环发展技术引进,必须重点解决:既要引进绿色能源高新技术,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所选择地在某些绿色能源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既要重视硬件的引进,又要注重软件(相关知识等)的引进,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既要引进能够吸收消化的绿色能源高新技术,又要注重引进那些能够有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能够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先进适用技术;既要强化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又要注重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从当前国内外技术现状来看,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成立企业决策者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意识培养中心。因此,菏泽市目前急需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效率高的研发队伍,带领我国绿色循环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绿色循环经济研究队伍中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涉及高级管理人才、科研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和一线工人。他们的作用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其短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政府的不断引导作用,而且还需要相关的激励措施与之相配合。在金融政策上可以制定一些优惠的信贷措施,对企业符合绿色循环生产理念的给予政策优惠。菏泽银行主管部门要在引导全市金融机构确保经营利润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优先满足发展绿色循环项目的融资需求。商业性银行则应结合自身业务情况来制定绿色循环项目进行合理融资需求的信贷措施,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来激励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总之,绿色循环发展模式作为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创新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完成第一要务的重点领域和有力抓手。这为我们党切实担当起新时期执政兴国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绿色循环发展,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的责任担当。菏泽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是菏泽市的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需要用菏泽市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推动。特别是要发挥菏泽市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落实政府环保责任,合理确定部门间的环保任务分工,避免监管真空。

【参考文献】

[1]吴雪陈锦李爽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经济2012.06

[2]吴琦“绿色发展”保障经济可持续.中国城乡金融报2016.10

[3]国家开发银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绿色经济的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青海科技2015.05

[4]孙爱军解维俊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美丽菏泽.菏泽日报2015.06.05

猜你喜欢

菏泽市能源绿色
“万副春联送万家”活动 菏泽市关工委开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菏泽市举办中小学创客大赛
丰富的能源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