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腹针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2016-05-14邓创豪张丹婷王娜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邓创豪 张丹婷 王娜文

摘要:目的 观察腹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将4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治疗组22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联合腹针治疗,总疗程24周,比较2组发病次数、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组年发作次数、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观察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指脉氧饱和度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可以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病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针;常规方法;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8-007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具有持续性气流受限特征,病程进行性发展。COPD临床上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稳定期患者临床上症状,如:咳嗽、喘息症状相对较轻,合理的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发病次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常规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患者依从性不足,长期疗效欠佳,肺功能难以得到改善,仍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急性加重。近年来,腹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有一定效果,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缓解肺功能减退[1]。为了探讨腹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01月—2015年6月本科门诊及住院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0-70)岁,平均(585±65)岁,病程(2-14)a,平均(63±21)a。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59)岁,病程(2-15)a,平均(64±25)a。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均经患者、家属同意,试验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COPD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COPD诊断标准[3]。

14 纳入标准 入选者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且患者均处于稳定期,相当于2011 gOLD指南分组管理中的B组患者。

15 排除标准 ①排除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②排除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③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推荐的方案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进行预处理,如:戒烟、避免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污染空气、有害颗粒等,告知患者规律饮食、作息。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方法:每次吸入用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干粉剂(50 ug/250 ug),每次吸一次,每天2次。治疗组联合腹针治疗方法:针刺穴位“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侧滑肉门和外陵”。治疗时保持平卧位姿势,用华佗牌规格为025 mm×40 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得气后行补法,每10 min1次,上下提插幅度为8~15mm,捻转角在一圈内,留针3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24周(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1)症状指标:观察2组患者年发作次数、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指脉氧饱和度水平;(2)实验室指标:观察2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及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6 min步行距离(6MWD)。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治疗结果

31 2组患者年发作次数、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指脉氧饱和度水平比较 见表1。

4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当机体发生感染、接触有害气体后可以启动、加重气道炎症,引起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疾病发作[4]。根据COPD指南建议患者长期吸入舒利迭作为首选药物,具有解痉挛、消炎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但是,临床使用时炎症控制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5]。近年来,腹针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有一定效果。腹针治疗是从经络学角度治疗咳喘,患者治疗时以针刺“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双侧滑肉门和外陵”等穴位为主,其处方为“天地针、引气归元、开四关”。天地针主要指中脘、关元两大穴位,针刺时具有补脾益肾等功效;引气归元主要由中脘、下脘、气海及关元四大穴位组成,通过针刺能后天养先天功效,并且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而开四关则主要指双侧滑肉门和外陵两大穴位,针刺后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功效。通过针刺不同穴位能发挥补肺脾肾、活血化瘀功效,且治疗时成本较低,能改善患者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腹针可以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病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2]罗孝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8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0):40-41

[3]彭磊,范毕辉,陆剑豪,等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03-304,342

[4]张利,肖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6):675-677

[5]黄水华,张瑛,张玉玲温补肺肾定喘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及肺功能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5,21(12):66-69

(收稿日期:2016-05-23)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