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心工与南洋公学同学会的音乐情缘

2016-05-14谷玉梅

人民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学南洋同学会

谷玉梅

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我国著名音乐家,中国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创者,被李叔同誉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沈心工所开创的“学堂乐歌”音乐模式,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向近现代音乐转型的开始。1896年,沈心工考入今日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从此在交通大学学习工作三十余年。在交通大学,沈心工作为初始会员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国立大学校友会组织之一——“南洋公学同学会”。而他与南洋公学会之间的关系与来往,也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沈心工与南洋公学同学会的建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科举制度废除、西学盛行,新式教育理念大行其道,各类新式的教育机构逐渐建立,中国的教育环境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189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建立,开创了我国自主高等教育的先河。其后,身处上海的南洋公学于1896年成立,即今日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人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人士盛宣怀。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国人自办大学,南洋公学成为了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引领者之一。

1910年,经过了15年建设的南洋公学已成为了中国著名学府,并为当时中国的近代化建设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同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毕业校友之间的日常联系,南洋公学早期毕业生沈心工、雷奋、黄炎培、吴馨等八人以“联络情谊、交换智识”为宗旨,共同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国人自办的校友会组织之一“南洋公学同学会”。①会址设立于上海,同时在北京设立分会。

在南洋同学会的创立过程中,当时任教于南洋公学的沈心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主要可以归纳为校友会理念的引入、校友的联络以及校友会最初章程的订立三方面。

1895年,在进入南洋公学前一年,沈心工进入圣约翰大学担任中文教习。在圣约翰大学,沈心工深入接触了西方文化,同时也对圣约翰大学校园文化以及校友文化的组织建设有了了解。因此,在进入南洋公学后,沈心工便将圣约翰大学校友组织模式及管理理念引入了南洋公学,并促使了南洋公学同学会的产生。

在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筹建工作中,沈心工积极奔走,联络了众多知名校友加入其中,如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职业教育首创者黄炎培,清末民初政治家、报人及教育家雷奋,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创办人吴馨,民初实业家、慈善家穆湘瑶,中国第一部辞典《辞源》的编纂者之一傅运森(字纬平),历史学家孟森,翻译家吴步云等。他们有的是沈心工在南洋公学师范院时的同学,有的是沈心工在南洋公学特班时的同窗。沈心工与他们群策群力,为南洋公学同学会的顺利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沈心工还参与制定了众多南洋公学同学会的最初规章制度。如在同学会成立之初,沈心工等同学会创始者便从同学会优秀会员中遴选出负责财务、日常事务、外联等事务的人员,共同担负同学会的管理工作。同时,他们还为同学会制定了年会制度,定于每年春季召集全体会员举行一次年会,以便分别处理日常事务及同学会重大事务。②这些章程和运行规则的制订,为南洋同学会尽快走上正轨提供了制度保障。

后来,随着南洋公学的学生人数及办学规模逐渐加大,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其成员分布也越来越广,甚至远在美国东部的费城都有了同学会的联络单位。至此,南洋公学同学会便发展成为了一家国际化校友组织。

南洋公学同学会与沈心工音乐创作

今天的人们提起沈心工,往往会以“学堂乐歌之父”“中国近代音乐先驱”来对他在中国音乐界的地位加以总结。在三十余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沈心工共创作歌曲一百八十余首,以及多部话剧及新剧。其中一些歌曲在今天仍然在继续传唱,如《黄河》《竹马》《交通大学校歌》《字母歌》等,其中不少歌曲与南洋同学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南洋公学同学会成立那天起,就以“联络情谊、交换智识”为宗旨,传办杂志及教育事业便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并被沈心工等人写进了同学会最初的章程中。③据史料记载,南洋公学同学会于1915年3月创办了《南洋》杂志;1928年,同学会又发行了另一份《南洋友声》杂志;1937年,《交大校友》杂志创刊;1944年,同学会编印的《交大友声》出版发行。除此之外,1925年南洋同学会改选后,国内各地的同学会分会也纷纷加入发行刊物的行列中。其中,比较重要的刊物有《南针》杂志(南洋同学会广西及广东分会发行)、《进镜》杂志(南洋同学会武进分会发行)、《洪钟》杂志(南洋同学会武汉分会发行)。④这些刊物的发行和传播扩大了南洋公学同学会的社会知名度。

由于传播效果明显、传播范围广泛,南洋公学同学会所拥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因此吸引了沈心工。于是,在南洋公学同学会成立后,同学会的各类媒介刊物成为了沈心工发表音乐作品、文学作品及个人言论的主要平台。

自1915年南洋公学同学会第一份官方杂志《南洋》问世,至1947年沈心工去世,南洋同学会旗下的杂志刊登了多首沈心工创作的歌曲。譬如,沈心工在交通大学工作近三十年,曾参与创作了6首交通大学校歌。这些歌曲均发表在同学会杂志之上。这其中,包括1897年,沈心工参与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学校校歌《警醒歌》以及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及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仍然在传唱的校歌《为世界之光》。⑤另外,1920年,同学会杂志还刊登了沈心工创作的,我国第一首以足球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歌曲《足球歌》。除此之外,南洋公学同学会杂志还陆续刊登了沈心工创作的《平院院歌》《孔子圣诞奠乐章》《童子军歌》以及后来成为南洋公学同学会会歌的《同学会聚餐歌》《同学会会歌》。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具有国学功底的文化学者,沈心工在创作歌曲外,还撰写了诸多诗词、文章及戏剧剧本。这些作品也大都刊登于南洋同学会旗下的各类刊物之上。如1921年1月,沈心工创作的剧本《雪玫瑰》发表于《南洋学报》⑥;1930年10月,沈心工在《南洋友声》杂志上发表了诗词《稚雏》——“胶游吟草”;1931年8月,他又发表文章《南洋公学之投壶》;1931年10月,《南洋友声》第15期又刊登了沈心工为镇江籍知名诗人张东山撰写的《张东山小传》一文;1933年2月,《南洋友声》杂志刊登了他描写个人退休后恬淡生活的《归鹤轩六三吟草》组诗;1934年6月,沈心工作诗3首,名《沈郎(葆琦)文定歌》,祝贺其子沈葆琦新婚。⑦

这些由南洋公学同学会杂志所保存下来的沈心工所创作的歌曲、诗词、戏剧剧本、文章以及对沈心工的各类言论、活动的报道,不仅使今天的我们可以管窥沈心工在个人音乐创作生涯中后期的风格变化,也为我们还原了一位杰出音乐家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为今后的沈心工及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沈心工与《同学会聚餐歌》

在沈心工所创作的歌曲中,最能体现沈心工与南洋公学同学会深厚情缘的当属其创作于1933年的《同学会聚餐歌》。这首专门为南洋公学同学会创作的《同学会聚餐歌》登在1933年4月1日出版的《南洋友声》第23期期刊上,并署名心工拟作。从时间来看,这首歌曲诞生在交通大学成立37周年庆典之际,可谓是对交通大学校庆的一份献礼。该歌曲词曲结构安排巧妙,全曲充溢着愉快轻松的音乐风格,这和沈心工多年从事学堂乐歌创作有一定的关系。该作品节奏稳健而坚定,旋律流畅而动听,其音乐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从该歌曲的音乐旋律、节奏及歌曲曲式结构来看,具都有典型的 “学堂乐歌”风格,即整个乐曲节奏连绵向前,旋律充满动力。

2.从乐曲节奏和旋律来看,贯穿全曲的始终有一个“抑扬格”基本乐汇,其具体体现为一个短音接一个长音的“x | x . ”。这样就使全曲呈现昂扬之态,交替上升的旋律洋溢着无尽的活力,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歌曲建立在F大调上,4/4拍子结构形式,全曲共有20个小节,由10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采用了弱起节奏的风格特点,在演唱上形成恰到好处的自然气口的换气状态。旋律简朴,句法精炼,音乐情绪饱满而富有活力。歌曲为单二部曲式。

建校37周年之际而刊登出的这首《同学会聚餐歌》一经传唱,立即得到广大校友的好评和认可,产生了极大的传播影响。她道出了每一个交大校友的心声,演唱起来使人热血沸腾,激情彭拜。1933年2月,南洋公学同学会在上海举行年会。在年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沈心工组织了在场的全体三百名校友合唱《同学会聚餐歌》。嘹亮的歌声及热烈的气氛,将整个年会推向了高潮。《南洋友声》杂志也对当天的活动予以了详细记载:“本会每年春季,照章举行年会,本年于二月二十五日晚,假座大东酒楼举行,布置妥当。到会者计新旧同学三百人。此前校长蔡孑民(元培)君演说。次老同学沈叔逵君与同学合唱其谱之聚餐歌。”{8}

1936年4月1日,交通大学即将迎来40年周年校庆,南洋公学同学会邀请沈心工创作新曲,作为同学会会歌。但由于沈心工早先创作的《同学会聚餐歌》已经传唱开来,因此,沈心工并不希望对前曲大加改动。经推敲修改后,由沈心工作词、朱云望作曲的《南洋同学年会歌》发表在《南洋友声》第47期刊上。{9}

我们发现,相较于沈心工三年前所创作的《同学会聚餐歌》,《同学会年会歌》在歌词上只是将最后一句“我会并寿寿无疆”改成了“我会并寿并荣光”,其他歌词部分没有做任何改动。但是,在曲调方面,该曲的曲作者朱云望对曲调的调号做了改变,由原来的F大调变成了G大调,将调提高了一个大二度,并把原来愉快的演唱情绪改为兴奋昂扬的演唱状态。在歌曲的第9小节,朱云望把原来的主音“do”升高了半音,使旋律变得更为新鲜,富于色彩,使人耳目一新。该歌曲的另一个变化是原来《同学会聚餐歌》采用五线谱排版方式,而《南洋同学会年会歌》采用了五线谱与简谱相对照的版式,这也许是因为简谱调性容易掌握,便于中外各地校友演唱,加大会歌传播校歌的原因。

《同学会聚餐歌》与《同学会年会歌》的创作与发表,进一步扩大了南洋公学同学会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力于校友凝聚力,使得同学会因此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南洋公学同学会已在全国14个分区建立分会。这14个分区是:京畿特别区(总会)、苏皖区(第一分会)、闽越区、粤桂区、齐鲁区、宛洛区、湘楚赣区、川滇黔区、冀察绥区、秦晋区、陇右宁海区、蒙新区、康藏区、关东区。同时,南洋公学同学会也再次明确了同学会成立目的:“厥在联络情谊,促进校友之团结,以研究交通学术,如大学所谓修齐治平之阶梯也。”南洋公学同学会由此也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的校友组织之一。

结 语

今天,纵观全球各个知名高校,校友文化已经成为了这些高校之精神得以屹立传承的重要因素。大学通过自身优秀的学风校风影响、塑造学生,学生在毕业后,又通过自身的社会贡献、个人影响荣耀母校,这种哺育与反哺的关系,便是校友文化的精髓。

一百余年前,沈心工与他的同学在一片筚路蓝缕中成立了南洋公学同学会。经过百年的岁月浸染,南洋同学会已经发展成为了包括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台湾新竹交大五校在内的交大校友会。其会员遍及全球,囊括中外。花开五支,同为一根,回顾历史,沈心工与南洋同学会的时代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因音乐与而产生的深厚情缘,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公学南洋同学会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同学会
孔裔国际公学 中国国际精英教育领航者
我的同学会发光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
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