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解读层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初探

2016-05-14沈琼妹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芙蓉抒情感情

沈琼妹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多层次解读文本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江采芙蓉》一课,从注重教师引导、开放多元解读、密切联系生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从文本解读层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

文本解读;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感情的愉悦,因此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以《涉江采芙蓉》教学为例,谈谈从文本解读层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浅见。

一、注重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作品之美较为含蓄,学生因其知识结构、生活阅历、身心成长等方面的原因而不容易领会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导”。教师如何导呢?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有些人认为没有什么好教的,只要让学生背诵出来就可以了。还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些人把古诗当成文言文来教,把全诗翻译一遍,或用现代汉语复述一下,就算是教完了。当然,教一首诗,读是很关键的,只有多读才能体会到诗的节奏美,才能领悟到诗迷人的意境。但课堂上教一首古诗则不能够一“读”了之。因为只读既调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其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所以还很需要教师的“导”。在课堂上,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词,挖掘诗中之美,而不只是“读”。只有这样,学生才既有兴趣又能得法于课内,拓展到鉴赏课外的古诗,甚至是所有的诗,才能提高课堂有效性。

解读作品时,我们可以从抓关键词语入手。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出关键字词并引导其分析思考,从中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挖掘作品之美。这个思考过程是激发学生对作品阅读兴趣的过程。

《涉江采芙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其他课文也都是诗,时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因此对于此诗的教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即“采芙蓉”“遗谁”“所思”“忧伤”。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感情基调,然后从诗的感情基调入手鉴赏全诗,发掘诗之美。从关键词语中的“思”与“忧伤”,学生很容易就把握到诗的感情基调是因思念而悲伤的。把握了这个感情基调后,我们教读这首诗就变得容易了,可以让学生沿着这个感情基调线索读整首诗进而鉴赏,让学生走进作品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体会诗之美。课堂上这一步骤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我们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做对了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包括对作品的兴趣和对课堂的兴趣。有了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就有了依靠。

二、开放多元解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思考与思维方式,这是其智慧的体现。我们的课堂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信息的来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倾向来理解作品中的内容,体会作品的情感,发现作品之美。

在《涉江采芙蓉》教学中,在学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基础上,向学生提两个问题:第一是诗中除了悲伤之情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情;第二是全诗如何表现出悲伤之情。这是一个整体感知的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出答案,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其实诗的第一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就是表现喜悦之情的诗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第一眼看到美丽的“芙蓉”花,心里产生喜悦之情,才有“采”的冲动。此处由“见花”到“采花”的关键是有喜悦之情,这一点教师要注意“导”,学生的思考不一定到位。至于为什么,我们教师又可以放手给学生思考,鼓励多元解读了。因为此时抒情主人公发现了可以用来向自己的爱人献爱的东西,心里当然会产生兴奋。而且这个“芙蓉”是在“兰泽”与“芳草”中,“兰泽”与“芳草”在古代诗词中是纯洁高雅的象征物。这样的一种情感逻辑学生通过讨论还是可以领悟到的。另外诗中写到要采到“芙蓉”还要“涉江”,这可见采“芙蓉”之艰难。面对采花的艰难,抒情主人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采”,可见是抒情主人公爱之深,情之切的体现,也足以见得其内心的喜悦与冲动。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在学生的答案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话语权,任其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至于诗中的悲伤则是诗的主要感情基调,学生较容易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高兴只是昙花一现,在经历了一次兴奋的情感高峰之后又马上跌入了情感的低谷,并且在这个低谷中一直往下掉。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自言自语是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我们引导学生想,当他(她)兴高采烈地拿着一束刚“采”来的还带着香的“芙蓉”花,准备送给心上人的时候,突然心理茫然——想起眼前的这一束“芙蓉”不知要送给谁。这时的他(她)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当然就只剩“忧伤”了。因为他(她)手中的花束不能仅是一束花,更是抒情主人公向爱人表达爱的载体,其承载着他(她)纯洁的爱。而这种表达,眼前的他(她)却无法实现自己的表达,这种痛苦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因此他(她)变得有点茫然,只好怀着“忧伤”朝自己的故乡方向远眺,这是唯一能安慰抒情主人公的方式。如果说这种远眺能给他(她)带来一点慰藉的话,那也让我们得到一丝的安慰,可是他(她)望到的却是“长路漫浩浩”的场景。眼前这样的景象让他(她)心中仅有的一点慰藉也瞬间荡然无存,这是一种心灵的折磨。诗到这里也许我们会觉得已经是凄凉之至了。但这种心灵折磨还没有结束,如果说这种心灵折磨只是暂时的,只是因为路远而短时间内无法达到,那总有一天会团聚的,这还给人一线的希望。可是诗没有让这最后的一线希望留下,而是让其破灭。“终老”两个字为诗画上了一个句号,却留给我们无限的伤痛,也让诗的感情跌入了冰点。情感的等待,心灵的空白,爱情的折磨等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忧伤”。所以诗中“终老”两个字可谓是滴血滴泪的。这是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逻辑的递进分析,教师只要调动学生参与,肯定能像看电影电视一样的愉悦。可想而知,这样的语文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三、密切联系生活,体会作品之美,提高课堂效度

生活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那么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我们既可以用生活小常识作类比去理解文学之美,也可以用欣赏生活之美的眼光去鉴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之美。语文课堂要充分利用这种方式去提高课堂的效度。

在《涉江采芙蓉》教学中,讲到喜悦与悲伤之情后我们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为什么一开始要写到一点喜悦呢?这是本诗独特艺术性之所在。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由喜到悲的变化,并且喜的短暂,悲的低沉,更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心灵折磨之痛。要理解这点就可以借助一个生活小常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感情变化就象我们在温水里浸泡着,突然把你拉起来投到冷水中,即使冷水的温度不会很低也会让你打个不小的寒噤。诗的这种情感变化就是起到这样的一种艺术效果。这个实验现场都可以做,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实现文学与科学的统一,让学生明白科学生活可以帮助理解文学艺术之美。当然在理解作品中的故事与情感时也是需要联系生活的。

就《涉江采芙蓉》而言也许有人会问道:诗的主题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写爱情吗?难道只是为了发泄一下心中的相思之苦吗?对的,能有这样的疑问说明真正读懂了诗。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中有一个探究问题,是关于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回到上文的分析解读中。我们读这首诗时都会体会到该诗悲情。而且这种悲情只是抒情主人公一个人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离居”是为何而“离居”诗中没有交代,我们不得而知。这里就有主题方面的探究线索,我们假设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他因被征去边疆守卫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那么诗中的悲情就是为战争而悲,反映的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如果抒情主人公只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那么诗更多的是思乡诗,表达热爱故乡的主题。反之,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守在家中的女子,那么这就是一首思妇诗,要表现的主题也就因思的原因而变得丰富多彩了。当然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读诗作之外还要深入研究诗的时代背景,要进一步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诗人的生平简历等。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文本解读之外,还要有对历史生活的感知等方面介入才能让人信服。这就是学生对历史生活常识的感知促进了对作品之美的理解,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度的典型例子。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能这样引导学生去读一首古诗,那么我们的高中语文课一定会生动而吸引人。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就如同看一部爱情戏剧一般,他们能不对语文感兴趣吗?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能不提高吗?答案是肯定的。

[参 考 文 献]

[1]陈志华.当代文本分析的理论实践之路——兼就〈理论与文本的疏离〉一文与王有亮先生商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梅艳.立足课堂,营造课堂教学韵生活气息[J].新课程研究,2010(5).

[3]刘成静.重视学生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2008(4).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芙蓉抒情感情
秋华岁月,独爱这一树芙蓉开
最好的感情
蓉城立秋夜有寄
会抒情的灰绿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约会
感情强烈的叹号
让爱再一次靠近
芙蓉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