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成建 切断历史进入更深的历史

2016-05-14李雪

投资北京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古心性文人画

李雪

作为一名专业书画家,赵成建画文人画,读传统哲学经典,在采访过程中,谈及最多的词是“忘记在当下”、“诗性”、“自性”等。

他谈及不少对绘画和书法的感悟和观点。比如在绘画上,他说“书画同源”当体现在心性上;在书法上,他只从魏晋之前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认为那是书法最本真的源头。

在生活和创作状态上,他也强调心地要与古人相应,让自己去感受魏晋人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知,让创作心性简单化,给创作目的和使命做减法。这样,就能让自己的“诗性”自然而然在纸上流露。

文人画与书法的究竟关系

在创作上,除了书法,赵成建的一半时间都在画画。

书与画本来是他在儿时一起学的,尽管曾经搁置画笔十多年,然而随着近些年开始进行专业创作,时间上充裕,他又拾起画笔,书画并进。

相对于书法来说,赵成建认为绘画对生活、对情感的表达更直接。

传统的文人画通常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所作,格调高雅,讲究笔墨意趣。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抒怀。

在赵成建看来,现代的文人画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凋敝,原因之一是画家的心没有真正超然于山水,没有诗的因子,此外也不具备较深的笔墨能力:“文人画要求有很好的笔墨功夫和概括能力,笔墨要具有书写性,概括能力就是要有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和提取,展现在纸上。”

就笔墨功夫来说,所谓书画同源,绘画的线条和书法线条具有一致性,绘画创作要有书法基础,这是很多书画家都知道且认同的事。

“纵观中国的绘画史,在明清之前大多在绢上表达画,绢不吸墨,因此对笔墨的要求不高。后来绘画工具改变了,明代的徐渭绘画,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先河,对笔墨的要求提高了。而写意画如果没有书法作功底,笔墨就会弱。纵观历史上的书画家,凡是绘画水平高的,书法一定好。比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赵建成说。

然而,什么样的书法对绘画有生发作用,而什么样的书法则没有?赵成建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篆隶书对笔墨的涵养和锤炼最为明显。“行草书能够让用笔灵活,但无法‘沉下去。篆隶书的线性和国画中的勾线最为贴近。不写篆隶书,笔墨就雄强不了,文人画的气质也上不去。”

赵成建的主要成就是在行书上,但篆隶书他也一直在修炼。“其实写篆隶书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但是要意识到这个原理。如果书法的锤炼不够,绘画的力道就不够,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

当我们来审视他的国画时,不难看出其作品中雄浑的气象和烂漫的诗情,这在当下画坛尤为可贵。

浸润历史后再删除一段历史

赵成建喜欢在古典当中浸润自己,看传统经典。从《金刚经》、《六祖坛经》,到《易经》、《道德经》,《儒家四书》,乃至王阳明所作的心学著作等。

这些儒释道经典和绘画、书法关系密切,中国书画史,其根基就是一部哲学史。赵成建说得直白:“对中国传统哲学不通,文人画就是假的。”

从创作题材上看,宗教是古代绘画作品的重要主题;从绘画精神上看,哲学对绘画创作影响很大,比如宋代是中国绘画史的顶峰,当时的美术创作受到理学影响明显,赵成建评价其“气质、骨子里是儒家的东西,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充满辩证哲学”;到元明清时,绘画受禅学和王阳明心学影响很大,比如元四家之一倪瓒的画作非常概括、简洁、旷远,对物质、世俗的表现十分削弱,而是受宗教、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培养自身的诗性,除了要进入到传统哲学经典浸润自己,赵成建也很注重取法高古。

他只看魏晋之前的书法作品,让自己心境就和古人一样,写出来的东西也和他们一致。

“魏晋的书法非常高古,是一个人生命、气质的自然流露,对物质是淡泊的。读魏晋的书,看魏晋的碑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感知他们的生活、苦乐,下笔的时候尽管可能在技术上达不到他们那么高的水平,但是格调定会高古。而高古就是审美中最原始的特质。”

赵成建不仅自己不去看魏晋之后的书法作品,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尽量只看魏晋之前的书法。他认为中国的书法在唐宋之后就开始“堕落了”,因为承载了过多使命,开始强调实用性和表现性。尤其明清之后随着科举对书法实用性更加讲求,再加上厅堂开始出现大字,书法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他要求学生除了学书从唐楷入手,以及个别字体要临写唐代书家之外,取法一定要放在魏晋以前。

“现代书法受民国和明清书法影响大,但是我发现民国、明清的书家还是纠缠于得失,那么我就再往前追溯,从明清,到唐宋,为什么不能一下打得更远?”唐代书家继承的是魏晋书法,魏晋继承的是秦汉,“当发现秦汉、魏晋这个源头是那么美丽、壮阔的时候,又何必去下游随波逐流?”

而对于绘画,他则是坚持不看宋元以后的画家作品。

赵成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这些年把魏晋以后所有的字帖资料都收了起来,努力忘掉魏晋以后的信息,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对自己的记忆信息进行一次格式化,把过去所学的很多东西清理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一下笔,那状态无疑是高古的,纯净的,是与古人相通的,而不是只穿一件古人的外衣。

纯度决定深度

仅从魏晋取法,唐宋之后的作品甚至不去看,这样的状态赵成建已经持续了几年,他评价自己书法风格由此有了一些颠覆性的改变。

“年轻时写字受时代的影响重,视野也停留在‘当今,写字的火气大,也更繁琐,体现在字法上表现性多,有很多不和谐、不纯净的东西。此外,年轻的时候赋予了创作过多的欲望,更多的内容,更讲求形式,而没有诗性。人到中年开始做减法,书法原来是最单纯的。”

他的心得是,书法不仅取法要高古,而且不能过于繁琐,否则容易造成不够统一。“比如颜真卿取了王羲之字中的厚重,米芾取王字的机巧,赵孟頫取了王羲之的艳媚,即自成一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家不是临了多少帖,而是看自己认识的深度和综合的能力。”

取法高古且单一,让书写心性简单化、哲理化,能够比较好地把所学的融合、生发和统一。这样写出来的字和谐,有纯度,面目比较突出。这就是赵成建一贯的主张和追求。

关于书写的内容,赵成建坦言早前自己对内容也没有选择,现在则选择和自己心性一致的内容。他的生活节奏很安静、缓慢,因此一些气魄很大节奏很快的,比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就很难去表现。他喜欢书写安静的、高尚的、舒缓的、对人有教化的文辞。

书法相对于绘画更加抽象,但也可以表达心性、情感和修养。比如心里很安静的时候,表现在书法上,书写速度相对慢,对技巧也就少了表演性。汉代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赵成建很认同,在书写之前他要先让心静下来,让心几近于“空”的状态。

对他来说,书画家要承担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但是在创作上,则要把书画当作生活的一件副产品,不要看得太重要,让它背负过多的挂碍,而是自然而然流露自己的心性。

猜你喜欢

高古心性文人画
“文人画”里写春秋
用道
乐高古古治的冒险之旅
高古玉,市场王者始归来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被冷落的高古玉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