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

2016-05-14潮莉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文本

潮莉

摘要:《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学习后续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准备。同时,该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宽容异己,多元并存”的生活哲理。本文试着探索一种新的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可以灵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解析文本上,并能够体会这门课程传达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本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96-02《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学得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分析作品、写作论文的能力。它的重要性及基础性地位毋庸讳言,但是,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它也有着它的先天劣势。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较难接受,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很可能会引起反效果,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回到源头去想这个问题就会简单很多,文学理论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拿去分析文本,就是一个循环的开始。所有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对文本解读的实践,而理论的发展则是不断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或新的解读方式。理论与文本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相对于学理论,学生更愿意读作品,那么,就可以将《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回归到文本中去,带着学生一起发掘理论的提炼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的来源,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体会这门课程背后蕴含的人文内涵。正是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造就了那么多精彩纷呈、多元共生的文学理论。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就是“本色+特色+应用”,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切实地将文学概论课程与这些具体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得学生有兴趣学,并能够在实用的基础上收获到蕴含在本门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是本次研究的主旨所在。

目前,大部分的文学概论教学走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僵化教育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甚至脱离理论依托的土壤——文本——去形而上的一味讲授理论。同时也忽视了该课程背后传达出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学生难接受,教师授课的热情也不高。如何能针对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就是笔者思考的重点。笔者试着将一些思考带入教学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仍有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

1.以教科书理论脉络为主线,以文学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

本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文学理论界的泰斗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该书理论脉络清晰、涉及知识点较全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程学习思路。但是,这本教材的一个缺憾就是:书本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介绍,理论信息量大,较少结合文学文本分析,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介绍不多。而学生需要掌握的恰恰是如何将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分析文本、写作论文的实践中。如果使学生在掌握大量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地方了。

理论从来就不是形而上的不切实际的存在,所有的文学理论都是从大量的文本中抽象出来的。文本是文学理论的事实基础,任何没有材料支撑的理论都是空谈。而且,所有的文学理论总结出来后都是在不断地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在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是一个“文本—理论—文本”不断循环的过程。

因此,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教学的实用性,多举优秀论文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到底如何将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分析文本及论文写作中去。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无论如何完美的理论,到最后应用的是学生,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上的认同感。《文学概论》课程是学生写作一切论文的理论基石,没有一定理论支撑的论文,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纯感性的抒发。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始终坚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同时,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给学生讲解理论重难点并举例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提问、讨论,适时地给予引导。

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一个课程作业就是让学生分组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展示,通过综述的形式使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或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与演变。文献综述锻炼学生收集、整合及概括资料的能力,也是写作论文的基础。而分组合作则可以锻炼学生人际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不足,对理论的掌握局限于别人的二次阐释等等,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宽容异己,多元并存”的人文内涵的传递

在《文学概论》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好基础。同时,还要使得学生在个人成长上得到一定的收获。

文学理论是一个相当驳杂的课程,不同理论学派对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完全不同的阐释。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尽量保持中立地介绍各家学派,倾听学生自己对于各家学派的观点,教会学生从正反面辩证地看待一切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渐渐意识到个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要始终保持宽容与谦虚的生活态度,“宽容异己,多元并存”。世界是一个丰富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是理论课程,也不能丧失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的情感内核,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是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1.教学改革理念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注重理论性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益。

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学习的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正是因为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学生也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他们更想掌握一种整合信息的能力与方法。而《文学概论》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和一切能想到的资源,充分整合文本资料基础上的理论学习才更有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灵活起来。

2.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设计“理论知识介绍+经典文本细读+优秀论文解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文学概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已学习过的经典文学文本的细读,加上优秀论文的解析,帮助学生切实了解到具体的理论知识该如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设计。既然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加复合型的人才,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对学习文学概论课有认同感的前提下,由兴趣推动进行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主的互动性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以课堂提问、讨论、课程作业及现场汇报展示为主的教学成果验证。教学反馈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个环节,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实时掌握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将理论应用落到实处。

在以后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将研究中的思考与得到的启示融入进去,对于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各个击破。一方面,教学材料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切实使学生受益,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理论课程逻辑性较强,必须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理论框架。传达课程背后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李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12).

[2]史利国.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3).

[3]楼成富,徐维祥编.浙江省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研究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

[4]蒋继华.“文学概论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社会科学论坛,2006(11).

[5]梁爱民.“在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中改革文学概论教学”.江苏大学学报,2004(1).

[6]张法.“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文艺研究,2006(9).

[7]张利群.“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梧州学院学报,2008(10).

[8]王泽庆.“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山西师大学报,2009(7).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