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心理状况探究

2016-05-14罗维吕叻加周斌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

罗维 吕叻加 周斌

摘 要:调查高校本科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心理状况,为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提供意见与建议。本文采用毕业生特殊群体筛查表、心理健康量表、就业挫折归因量表、就业社会支持量表对西安某高校1 423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七类特殊群体毕业生占比3.9%~30.7%不等,就业焦虑、学习困难、经济困难毕业生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女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迷茫学生更多采取自我归因,就业焦虑学生更多采取外在归因,女生和创业学生得到更多社会支持。得出以下结论,学校需要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与帮助,增加其应对现实困难的能力顺利就业。

关键词: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困难;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98-03

随着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甚至多次发生高学历人才竞聘非专业对口工作事件[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与就业歧视[2]。“十二五”期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稳定在700万左右[3],但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劳动力市场需求较低,2013年则经历了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4]。面对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可选择面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压力过大引发的恶性心理危机事件也偶有发生[5]。

一、研究背景

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艰难,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涉及性别因素[2]、少数民族[6]、生理缺陷[7]、冷门专业[3]等学生群体,研究了就业观[8]、起薪期望[9]、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10]、心理预期[1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多从经验、思辨进行分析,采用的量表为标准化量表,对毕业生的针对性不高。

本研究调查了1 423名毕业生,筛查女生、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焦虑、就业迷茫、自主创业7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心理健康、归因方式、社会支持等,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使之对毕业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进而探索不同特殊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况特点,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危机预防提供基础数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抽取高校毕业生共计1 423人,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2.11±1.81岁。

(二)调查问卷

1.特殊群体筛查自陈问卷。根据特殊群体的类型,自编特殊群体筛查自陈问卷,包括学业状况、经济状况、压力感知、工作期待、测谎等共计53个题目,两极计分。

2.一般人口学问卷,包括调查被试的性别、年龄、民族、专业等问题。

3.心理状况调查问卷:(1)心理健康量表:抽取SCL-90中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6个因子,包括共计46个题目,五级计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2)归因方式问卷:反映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挫折时的原因寻找,包括外在力量归因,自我力量归因,偶然力量归因16个项目,五级计分,部分因子反向计分。(3)社会支持量表:反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的心理、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包括师长、同学、家庭、学校支持4个因子15个题目,5级计分。

本研究对各量表进行了Cronbachs α系数的检验,以确定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13—0.847之间[12],各条目与因子总分的相关在0.502—0.638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信效度检验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分析

(一)特殊群体分布

女毕业生占比25.9%;少数民族毕业生占比3.9%;经济困难是指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 000元以下,觉得就业花费高的毕业生,占比30.7%;学习困难是指在班级学业排名在后30%的毕业生,占比13.6%;就业焦虑是指就业压力导致寝食难安的毕业生,占比8.4%;就业迷茫是指没有明确定位,就业方向超过三个的毕业生,占比4.2%;自主创业是指有强烈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占比10.3%。

(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特殊群体毕业生理想的单位类型具有显著差异(p<0.01)。女大学生(22.8%)、少数民族(25.1%)、就业迷茫(24.1%)的学生就业首选事业单位;经济困难(30.7%)学生更倾向于大型国企;就业焦虑(24.4%)的学生更倾向选择国家机关;自主创业(21.0%)的学生更愿意去企业;学习困难(22.9%)的学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或大型国企(见表1)。

特殊群体毕业生理想的工作地点分布不具有差异性。女大学生(29.8%)、就业焦虑(29.4%)的学生更期待在中部地区工作;少数民族(37.5%)、学习困难(27.6%)、就业迷茫(28.3%)、自主创业(31.3%)的学生更期待在东部地区工作;经济困难(30.4%)的学生更愿意在西部地区工作(见表1)。

特殊群体毕业生理想的工作收入具有显著差异(p<0.01)。少数民族(42.9%)、经济困难(41.2%)、就业迷茫(41.7%)、自主创业(44.2%)的学生超过4成期待高收入(>=3500元/月);经济困难(17.4%)、就业迷茫(13.3%)、自主创业(18.3%)的学生较少期待低收入(<=2500元/月)(见表1)。

(三)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描述

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健康量表各因子的得分>2,说明该因子具有阳性特质。跟普通毕业生相比,就业焦虑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敌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强迫;学习困难学生表现出抑郁、强迫(见表2)。

归因方式的比较:女大学生倾向于自我力量归因和偶然力量归因(ps<0.01);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少外在归因、自我归因(p<0.01,0.05);就业焦虑的学生较多外在归因(p<0.01);自主创业学生较少采用外在归因、偶尔归因,更多采用自我归因(ps<0.05);就业迷茫学生较少采用外在归因,更多采用自我归因(p<0.01,0.05)。

社会支持方式的比较:女生更多获得同学支持和家庭支持(ps<0.05);少数民族学生较少获得同学支持(p<0.05);学业困难、经济困难毕业生较少获得师长、家庭、同学支持(ps<0.05,0.01);就业焦虑的学生较少获得家庭支持(p<0.05);自主创业学生较多获得学校支持(p<0.05)。

四、讨论

(一)特殊群体毕业生能够合理选择就业方向

第一,企业成为自主创业学生的更好选择。创业的学生多选择在企业工作,对收入的要求最高,他们愿意学习管理经验和工作模式,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第二,对就业地点的选择更遵从归属和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尽管国家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依然无法吸引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13]。经济困难毕业生可能更多来自于西部地区,对这里的人情地貌较为熟悉,也更愿意继续留在西部地区工作。少数民族学生则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对薪资的要求较高。第三,稳定和保障是女毕业生工作的首要选择。女性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婚姻可能对她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实对此有一定的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局限[14]。初次就业,她们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的事业单位。第四,自我认知影响个体对于工作的选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更低的薪资要求,也可能是他们遭遇了过多挫折,自信心不足。就业迷茫群体对自己没有清晰定位,他们就业的参照标准可能多为周围的朋友与同学。

(二)就业困难可能来自于特殊群体毕业生的过高期望

第一,特殊群体毕业生对于薪资的要求较高,三成以上都希望月收入超过3 500元,单位的需求与实际期望形成落差。当然,这也可能是在理想与期望不能达到而后形成的一种“委曲求成”的心态[15]。2011年本科生的月起薪为2 743元,年均增长率为7.8%,2015年达到3 704元,但毕业生的起薪指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4]。就业焦虑的学生更希望能够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但获得这样的机会实属不易,就业中遭受的挫折可能造成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第二,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多倾向大型国企、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一致[9],总占比超到5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企有了迅猛的发展,比如华为;部分国企向私企转型,部分国家垄断行业向私企开放,比如银行业。但受制于传统思想和观念,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还是有很多限制,这便造成社会需求高,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有形势。第三,经济困难学生在此次调查中占比三成,是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较少得到家庭的支持,对于工作等选择与普通学生的期望相当,但择业成本的增加使得这些学生错失理想的工作机会。

(三)特殊群体毕业生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和帮助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毕业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第一,就业焦虑的学生更希望获得国家机关的工作机会,要求过高导致压力较大,出现明显的心理困惑。对事件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对未来行为的积极性,内部可以控制的归因如努力更有利于自我调节[16]。就业焦虑的学生更多采用外在归因,由此引发不可控感,增加面对挫折的无力感等。高校需要引导就业焦虑学生关注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要过于限制自己的就业方向,积极努力争取就业机会。第二,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学生情绪不佳,在面对就业时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症状,负面能量较多,需要得到关注。高校需要加强对这类学生就业目标观的引导,让这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与认识,“先就业,再择业”,在实际工作中历练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第三,社会支持给个体带来心理动力。女生擅长人际交流沟通,来自同学和家人的支持可以有效化解女生在就业中遭遇的挫折,虽然就业较难,但并没有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创业的学生因为国家政策扶持和学校的积极鼓励、推动,使得他们的动力水平较高。高校需要继续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工作,让毕业生切实感知政策与心理支持,并在引导与帮扶下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百名硕士博士竞聘城管 “高学历”成为一种摆设?[EB/OL].[2013-05-11].http://www.51boshi.net/News/7201353110502

5.html.

[2]黄楠,谭娅,封世蓝.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性别差异[J].经济科学,2015(4):116-128.

[3]朱继国,杨大龙,李晶.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形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4).

[4]岳昌君.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2003—2011[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5]姚月红.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Z].2011(11).

[6]郭振友,韦君兰,梁秋瑜.桂林市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

[7]杨良柱,师坚毅.高校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就业现状及心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8]钟秋明,刘克利.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研究综述与前瞻[J].大学教育科学,2015(4).

[9]涂建明,涂晓明.起薪期望偏差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10]吴文峰,卢永彪.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影响[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11]周丽妲.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调查及优化途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11).

[12]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2).

[13]薛妍琴,贾春远,方夏荃.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青年探索,2010(6).

[14]Shi,L.,Jin,S.,Xiaochuan,L.,2011,”Evolution of the gender gap among Chinas urban emplyees”[Z].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5]马永霞,高晓英.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的理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5).

[16]汪玲,肖凤秋.高校毕业生不就业群体:文献综述及自我调节视角的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47-153.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毕业生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职能的延伸及完善
转型时期我国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的保护研究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2000届毕业生作品选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