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爱汉语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

2016-05-14段树丽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原动力体味挖掘

段树丽

【摘要】有些学生厌学语文,是因为他们对语文主体——汉语本身了解的太少,对自己国家的语言认识不够,所以对汉语没有特殊的情感。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欣赏汉语的音美,体味汉语的形美,领略汉语的意美,挖掘汉语的文化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母语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原动力;欣赏;体味;領略;挖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加强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然对学好其他学科有所帮助,但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言学习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对语文主体——汉语本身了解的太少,对自己国家的语言认识不够,所以对汉语没有特殊的情感。只有增强学生对汉语语言的情感,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认为,学生对语文的主体——汉语本身的情感是学好语文的原动力。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去追求,进而将它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欣赏汉字的音美

首先:汉字具有独具特色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使汉语言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悦耳舒心,具有与乐理相通的性质,既准确恰当的表情达意,也可以增强美感。汉语的音韵美,在古代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四声平仄的阴阳清浊与律调和谐相配,成为古代诗歌的重要法则,最大限度地展示有声语言的音乐美。

其次:汉语词汇里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并存,也有利于我们在选择词语时有很大的挑选余地。如散文,汉语音乐性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节匀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这两者都与词语的选择推敲有密切关系。它们音乐性的美感必须诉诸口耳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汉语的有利形势,使学生在对汉语的听读和诵读中体会其优美的节奏和韵味。如《三峡》这篇文章,本文用四字句:整齐对称,节奏铿锵,音韵抑扬顿挫。例: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长,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写出了春冬之时山间清幽景物,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时要指导学生多读、朗读,让学生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声音的快慢轻重以及高低的变化,还要讲究语调,借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天长日久,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加强对母语的热爱,对汉语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体味汉语的形美

汉语的表情达意,不仅靠选声,而且靠选形,语话写文章时要有“一样话,百样说”的意识,要讲求句子的变化方法。如: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例《安塞腰鼓》一文中,写小伙子演安塞腰鼓的气势作者用的就是整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蚝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为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有时光用整句就会显得单调呆板,不会取得生动感人的效果,所以为了使文章成词起伏变化,收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的时候,还应该把各种句式交替使用。例: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

其次,汉语里有些词语同义同式,它们虽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可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方面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我们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如果把后一个“怎么”删了表达的意思基本没变,但这样就不能更好的加强语气,抒发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所以善用同义句式(词语),调整同义句式(词语),更能有效的增添文章色彩,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收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汉语还具有形式上的简约美。汉语之所以能携带密集的信息,就在于汉语结构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这在句法结构中体现在“省略”和“隐含”中,汉语的词汇也具有这一特点。汉字的表义性使汉语更容易缩略,并凝固为词。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缩略为“政协”。汉语的形式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淡化语法,重视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对汉语语言不断感悟积累,在运用中认识汉字,学会汉语,并热爱汉语语言。

三、领略汉语的美意

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绘画美、建筑美),而且意美以感心”。在变幻无穷的线条组合中,凝结了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意识,余秋雨对汉字做过精彩描述:“东方式的线条是精神的轨迹,生命的经纬,情感的线索,在创作过程中又是主体力量盈缩收纵的网络”。

汉语以汉字为基础,构成丰富的概念资源。大多数汉字本身就是概念,而且汉字具有巨大的概念生长能力和接受能力,一个汉字可以和许多汉字组成新词。在汉字中对任何事物的表达都能找到所需的概念,尤其在文学上更有丰富多彩的概念供选择,这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因此,汉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也应细细领悟汉字及汉语的丰富表现力。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则用“穿”,山腰上则用“露”,既符合各自情景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再有,文中“卧”字,传神的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段文字没有直白地写蔡老师是多么爱学生,但从加点的字词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爱的很深,师生关系的亲密融洽。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中用词的灵活转变,都为文学增添了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使语言具有含蓄的韵味和丰富的内涵。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些,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顿悟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挖掘汉语的文化美

汉字素有文化“化石”之称。汉字记录的汉文化,深刻反映了汉文化,也强烈地作用于汉文化。因此,汉字教学不能脱离其产生的文化根本,要引导学生通过汉字透视中国文化,虽然任何语言都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但由于汉语的意念性,语言的特点以及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使其人文性比其他语言更为突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名闻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古代汉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教育一直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结合在一起,“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土”(《礼记.王制》),这种将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突出了语文的人格教育。语文作为一种基础人文性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他更是将人格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用一些真真切切的事例,如“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引导他们塑造美好的心灵。

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应从小抓起,渗透家庭、学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渐渐的使学生产生对母语的热爱之情,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了。

猜你喜欢

原动力体味挖掘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聪明的蚊子
第二个喉咙
充电盆栽
大黄蜂当上“背包客”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体味预报器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