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优质稻推广、产业化示范及成效

2016-05-11倪玉琼

耕作与栽培 2016年1期
关键词:优质稻黔东南推广

倪玉琼

(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凯里 556000)



■示范推广

黔东南州优质稻推广、产业化示范及成效

倪玉琼

(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凯里556000)

摘要:为了促进水稻生产,加快稻米产业发展,2010年~2012年黔东南州实施“百万亩优质稻推广”项目。项目3年累计推广优质稻21.46万hm2,带动17家稻米加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7家米业产品得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8个生产基地得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获地理标志产品3个,项目累计惠及145.60万户农户,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关键词:黔东南;优质稻;推广;产业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9.8%,境内土地切割破碎,山地面积多,耕地面积少,气候类型多样且垂直差异明显,从而形成立体农业特有生态区。黔东南州优质稻栽培历史悠久,榕江历史上的“锡利油粘”曾是向宫廷进贡的贡米,从江、黎平等地的香禾,雷山、剑河的红米等,都是具有较高声誉的优质稻米。由于过去水稻产量低,以解决温饱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对优质稻生产重视不够,忽略了优质稻的开发利用。

黔东南州农委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水稻品种结构调整,推动全州优质稻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0年至2012年在全州实施 “百万亩优质稻推广”项目,旨在通过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以订单生产为着力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稻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对龙头企业的培育。3年来,全州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加,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民种稻积极性提高,粮食安全得到保障,企业效益明显增加。

1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于2010年3月启动,在全州16个县市实施,覆盖199个乡镇2474个村,惠及145.6万户农户。项目3年累计推广优质稻有效面积达21.46万hm2(按0.9保收系数处理),米质达国家标准3级或以上的杂交优质稻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86.51%,品种主要是宜香系列、Q优系列、内香系列等;米质达到或接近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的特种优质稻占总面积的8.94%,以锡利贡米、滇屯502、凯香1号等为主;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一级或部分指标达到特级的地方特色优质稻占总面积的4.55%,代表品种主要是香禾糯。各类型优质稻推广情况见表1。

表12010-2012年各类型优质稻推广情况统计

Table 1 The cultivated area and yield of three types

2取得的成效

2.1增产效果明显

项目严格依据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测产验收,3年共验收74252个样本,测产面积达6716.1 hm2,项目平均产量403.9/667m2,比项目实施期间普通稻谷667m2增产15.58,增长4.01%。

2.2经济效益显著

2.3社会效益突出

2.3.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益农户逐年增加

项目3年共涉及199个乡镇,累计涉及145.60万户(次)农户。其中2010年项目涉及199个乡镇、2411个村、47.48万户(次)农户;2011年项目涉及199个乡镇、2416个村、48.28万户(次)农户;2012年项目涉及198个乡镇、2474个村、49.84万户(次)农户。项目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受益农户逐年增加。

2.3.2带动了优质稻产业的发展

2.3.3发展订单生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榕江县乐里镇本里村优质稻生产基地实行锡利贡米无公害订单生产,订单面积133.3 hm2,全部由盛泰公司实行订单收购,订单收购价4.2元/。通过测产验收,该片区平均产量达450.2/667m2,最高产量达581.6/667m2,按盛泰公司订单收购价4.2元/计算,平均667m2产值1971.88元(副产物按0.2元/计算),较本县普通稻谷平均产量402.68/667m2所产生的产值1119.45元/667m2(稻谷2.6元/、副产物按0.2元/计算)高852. 43元/667m2,扣除优质稻超出的其它成本投入213.74元/667m2,净增638.93元/667m2。订单所产生的突出效益,不仅使当地种植大户吃上了定心丸,不再为卖粮难发愁,同时也尝到了甜头。订单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2.4技术效益明显

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全面的推广、应用县级地方标准(10个)和省级地方标准(2个),有力的提高了全州优质稻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为我州优质稻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2.5生态效益可持续

项目实施积极推广旱育秧、沼液沼渣的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采取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性,在病虫防治中采取稻鸭鱼共育的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病虫综合防治,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主要做法

3.1领导重视

一直以来,州委州政府就将优质稻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制定了“黔东南州特色农产品产业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建设商品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引种优质新品种,强化产后处理,开发优质特色系列产品”。在项目实施中,要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都要成立项目开发领导机构和专家指导小组,并指导企业制定产业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化产业开发的组织管理力度,壮大科技服务队伍,并力争到2012年将黎平县侗乡米业培育成年产值过亿的省级龙头企业。州委州政府如此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了保障了项目的实施。

3.2合理规划布局

根据各品种的特性,我州的生产布局是:在州内400-800m的中海拔区段重点种植杂交优质稻,这个海拔区段覆盖了黄平、凯里、三穗、镇远、台江、施秉、天柱、剑河、黎平等9个县(市),可适度扩展到锦屏、岑巩、榕江、从江四个县的高海拔乡镇。在州内600-900m即中偏高海拔区段以种地方特色优质稻为主,主要包括丹寨、麻江、凯里、雷山、黄平等县市生态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水源方便、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有机肥充足,交通便利的区域。地方特色优质稻主要以香禾糯为主,它是黔东南州苗族侗族偏爱的主食,也是黔东南州传统节日的礼品用食,种植区域主要包括黎平、从江、榕江3县低海拔河谷山区的梯田和山冲田,作为产业开发已延伸到坝区和生产条件好的连片稻田种植。

3.3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确保企业、农民双方受益

3年累计发展订单生产总面积达1.15万hm2,订单价格较高。如2012年丹寨的滇屯502订单价格是7元/,为全州最高。按该品种的正常产量350/667m2计算,最低每667m2产值达可达2450元(副产物不计入,下同),加工出来的产品最低售价10元/,比市场散装大米5元/售价高出5元。像香禾糯这样的地方特色优质稻,产量虽低,但加工出来的产品最低售价可卖到20元/,比市场散装糯米售价14元/高出6元。订单生产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还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也保证了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3.4积极配合企业做好产品和产地的认定

目前已有 “ 黔丹牌”、“ 思州大米”、“天子米”、“九潮牌大米”、“锡利贡米”等7个产品得到了黔东南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丹寨县黔丹硒业有限责任公司、岑巩县新兴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岑巩县农业技术技推广服务中心、天柱县森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锦屏县粮食购销公司、贵州省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黎平县金华米业有限公司、榕江盛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8家企业的生产基地获得黔东南州大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3.5加大优质稻生产及产业化的投入

在项目实施中,除了国家的粮食直补,我们还依托粮食增产工程和高产创建项目,通过补贴种子、肥料、农药等,加大了对优质米开发和订单生产的投入,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3年累计投入资金866.23万元。如黎平县的项目区,水稻种植农户与黎平县侗乡米业签订了53.33hm2的优质稻种植收购合同,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主要种植渝香203、凯香优1号、中浙优1号等优质稻。项目区由县农业局补助渝香203种子310,复合肥4t,农药2750包;侗乡米业无偿提供凯香优1号种子710,肥料(25%复合肥25/667m2)20t。榕江县3年从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资金投入20万元进行项目优质米基地的建设,2011年盛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自筹资金84万余元用于生产基地的运输通道建设,2012年争取得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60万元及120万元的上级资金用于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保证了优质稻生产基地在道路建设、排灌建设、物资投入、良种繁育、品牌申报、生产设备购置、产品营销宣传等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多方资金的投入,确保了优质稻生产及产业化开发的顺利进行。

3.6建立农技部门、加工企业、农民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农技部门、加工企业、农民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三方利益所得。黄平县农技站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选择品种(滇屯502、凯香优1号)种植,并选择领导重视、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的旧州镇、浪洞乡、平溪乡建立优质米生产基地,农技部门负责宣传发动,实施农户的登记造册,并实行整个生产过程的全程技术服务。同时与加工企业签订“服务协议书”,明确农技部门动员种植优质稻的农户生产出来的稻谷除了不达标的稻谷外,其余无条件按“协议”的保底价进行收购,企业须向农技部门支付协助收购时的报酬,按60元/t计。这种做法确保了农技部门、加工企业、农民三方的利益,为优质米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7积极配合,培育好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发展优质稻的关键是生产出的优质稻米要能销得出去并获得效益,因此我们农业部门一边抓生产,一边进行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的培育首先是将加工企业领进生产基地,并选择几个有实力的企业直接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实现产加销一体化;二是协助企业积极进行申报,有了“龙头企业”的称号,他们才能得到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企业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州共培育了稻米加工的州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黎平侗乡米业、岑巩思州米业、丹寨硒锌米业)。企业发展了,品牌多了,销路好了,我们的优质米产业也就算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3.8加大宣传力度

黔东南州农委2011-2012连续两年举办了“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暨“万人品茗”活动,目的就在于向社会推介、宣传我们黔东南自己的地方品牌。《黔东南农业》为了加大我州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建设等的宣传力度,推进我州农业产业化、农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免费为州内各省级、州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企业情况介绍及对企业产品品牌等进行宣传,如此强大的宣传力度,必将使我们的地方品牌实现家喻户晓。

4经验启示

通过3年的项目实施,得到如下启示:首先是要发展优质稻生产,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二是要整合小品牌,实施大品牌战略。我州的“黔丹”牌硒锌米已走出省内市场,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前沿城市,在上海的销售价曾经卖到140元/,从那以后,标志着丹寨硒锌优质米已从原生态大山走向了大都市;三是挖掘地方品种资源,突出我州优质稻的产业特色,我州黎平、从江等地的香禾、榕江的锡利贡米、雷山和剑河的红米等品种都是米质较好的地方优质米;四是较强基地建设,实行订单生产,确保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声明

《耕作与栽培》编辑部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镜像系统中、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在中文科技期数据库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耕作与栽培》期刊全文,3个单位的著作权使用费含在《耕作与栽培》期刊支付给作者的稿酬中,由《耕作与栽培》编辑部一并支付。作者向《耕作与栽培》编辑部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耕作与栽培》编辑部上述声明。

《耕作与栽培》编辑部

Promotion andIndustrialize Demonstration for High Quality Rice in Southeast Guizhou.

Ni Yu-qiong

(QiandongnanAgricultural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Kaili,Guizhou556000,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rice productio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a project named “Promotion of Millions Mu(667m2) High Quality Rice” was carried out in Qiandongnan of Guizhou in 2010 to 2012. There were 17 enterprises got profit increased, 7 companies obtained the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e Products Certification, 8 bases of cultivation achieved Pollution-free Agriculture Products Home and 3 Geography Signs Products were acquired on account of this project that a total of 0.2146 million hectare of rice was plant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What’s more, accumulative total 1.456 million peasants were benefit from it and greatly boost their passion to plant rice.

Key words:Qiandongnan;high quality rice; promotion; industrialization

收稿日期:2015-09-23

第一作者:倪玉琼(1969-),女,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优质稻黔东南推广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粮食企业建立优质稻商品生产基地的研究与思考
寻味贵州——黔东南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优质稻“丰优香占”高产保优施肥技术探讨
南川中山地区优质稻发展方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