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研究

2016-05-11刘金菊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

刘金菊

【摘 要】“中国梦”与“社会动员”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社会动员”是西南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手段,“中国梦”是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动员”的精神支撑。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尚存在诸多问题,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应加强价值动员、文化动员、民生动员。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中国梦” 社会动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14-03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社会动员过程就是彰显“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力、在社会建设中的引导力、在深化改革中的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公信力的过程,它的社会动员过程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为老百姓所接受、所践行。

对于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这一话题开展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中国梦”的特殊时代内涵,其次是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梦”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内涵的。从近3年全国上下对“中国梦”的宣传动员过程来看,“中国梦”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生态政治能量,以其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中国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动员,是指在西南民族地区通过集合与组织人员与物资等手段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该地区人民开展“中国梦”的价值引导,使之能够为该地区人民所接受和内化,从而产生对“中国梦”的一致认同,最终达成动员该地区人民与社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积极行动。广泛动员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认同“中国梦”、共筑“中国梦”,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梦”与“社会动员”的内在逻辑

(一)“社会动员”是西南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手段

社会动员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其涵义被界定为:“与国家现代化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成员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认同等方面转变的过程”。国外的诸多学者对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我国,郑永廷、吴忠民、骆郁廷等学者也均在较早就涉足此话题的研究,并有大量的成果佐证。社会动员在我国的运用实践中,最先出现在军事领域,无论是在大革命阶段、中央苏区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强大的动员力,赢取了革命的节节胜利,社会动员成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名副其实的制胜法宝。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社会动员这一有效载体。西南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一隅,相对东中部地区而言其信息接收的及时有效性及传播速度均相对落后,发展的观念迫切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节奏和要求,有效的社会动员能及时地帮助西南民族地区化解这一发展难题,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的助推手段。

(二)“中国梦”是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动员”的精神支撑

社会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拥护程度,以及在行动上对社会主流倡导事件的支持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主流的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只有通过社会共识的构建,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是及时的、是符合民意的,它成为当代中国普遍的社会大众意识聚合的新载体,引领这一个思想多元且多变的社会发展,以及承载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的新变化。实践证明,“中国梦”进一步激活了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增进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认同,惠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必然离不开一个共同支持、认同的思想核心,而在西南民资地区开展社会动员,这一思想核心的重任必然坚定地落在“中国梦”的价值引导上。所以,“中国梦”是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动员”的精神支撑。

二、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现状

(一)动员主体过于单一

“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主体,即为在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也就是“中国梦”发起者、动员者。“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全体人民应该有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到“中国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梦”是一个官方的政治词汇,它的发起和动员自然只能是政府、是政党。所以,从目前对“中国梦”的宣传动员效果来看,动员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层面,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而普遍的社会民众还未进入主动传播的状态。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特殊的地位以及自身拥有的强大的组织资源,使其在“中国梦”的社会动员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的不同社会群体亦应同时承担起“中国梦”的动员主体的角色,因为不同动员主体对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二)动员对象不够广泛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体制内人员的动员上,比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而事实上体制外群体更加需要加强社会动员,让“中国梦”的观念与意识入脑入心。比如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以及普通的人民大众,都可以成为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主要对象,让其也成为传播、贯彻、践行“中国梦”的主张要求的主要成员。一旦自国家政权机构到社会底层民众都能成为“中国梦”强有力的发起者与参与者,这将对“中国梦”的动员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动员效果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由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可以推测,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传播、动员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梦”的动员效果也同样如此。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各方面的影响,其参与“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条件、能力均不如东中部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参与度亦明显不如东中部地区,由此也导致西南民族地区对“中国梦”的动员效果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三、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应将价值动员、文化动员以及关系到百姓实惠的民生动员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西南民族地区各个阶层自觉认同与践行“中国梦”,才能有助于“中国梦”的全面实现。

(一)加强价值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认同“中国梦”

在利益格局分化和意识形态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增强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认识,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大众认同,这是“中国梦”的动员与实现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推进“中国梦”大众认同必须同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现实条件相接轨才能提高它的实效性。在西南民族地区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思路应逐渐由“物质动员”向“精神动员”、“价值动员”层面依次推进,引导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同,激起其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加强理论引导,在西南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及宣讲活动。“中国梦”的理论研究不能泛泛而谈,亦不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框架,它应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环境与现实条件而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同时,要积极开展理论宣传。“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各级党校、各地市县级讲师团的骨干作用,在学校教育体系、干部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中国梦”的宣讲,将“中国梦”的相关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中国梦”日益深入人心。

其次,要不断拓展“中国梦”的主导传播路径,这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借助新兴媒体,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宣传“中国梦”。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宣传动员“中国梦”的过程中固然可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国梦”的动员范围、增强“中国梦”的动员效力、提高“中国梦”的认同程度,从而凝聚“中国梦”的筑梦力量。

最后,要突出典型示范效应,拓展“中国梦”的引领传播路径。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大众认同,有必要通过树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来展开。比如在201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广西化缘校长莫振高,在教育领域树立了一个具有强大正能量的典型,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这样的典型案例,让“中国梦”在传播动员过程中逐步变得可亲、可信、可行,从而发挥出巨大的辐射和引领效应。

(二)加强文化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聚力“中国梦”

我国的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是充满特色与个性的。如何尊重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包容思想文化的多样性,调适西南民族文化、引领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让西南民族地区人民成为助推“中国梦”实现的积极力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话题。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中国梦”的文化认同,最大程度地形成对“中国梦”所涵括的文化共性的理解和支持,向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发出同心共建“中国梦”的号召。

安德森曾经在《想象的共同体》这本民族理论研究经典中指出:“为何民族竟会在人们心中激发如此强烈的依恋之情,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呢?这是因为民族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所致。”“中国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通过探索研究,挖掘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国梦”这一文化形态的一致性所在,拓展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国梦”相融合的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使西南民族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能够理解和领会“中国梦”,并且焕发出其潜在的历史使命感,从而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齐心协力、聚力“中国梦”。

(三)加强民生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共享“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关注民生、凝聚民心,是为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践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有效之举。“中国梦”是否能获得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认同,关键看它是否代表了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在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不关注、不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那么社会成员也一定不会对“中国梦”产生共鸣。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中国梦”的社会动员,不能仅在意识形态方面下工夫,同时还应运用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民生建设、塑造经济利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目标,凝聚不同(下转第36页)(上接第15页)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让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共同享有“中国梦”带来的喜悦与实惠。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等多方面举措下,人民群众的“小康梦、富裕梦”等梦想实现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继续在扩大却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西南民族地区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同时,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矛盾和问题依然有所存在,这些都成为阻碍“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推进的因素,使得“中国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动员面临较大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把基于社会共同理想的“中国梦”与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的民生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当前精准扶贫的号角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贫富差距大、社会发展不公等问题,在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既彰显社会共同发展愿景,又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宣传、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筑梦”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2]卡尔·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Z].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55号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