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研究

2016-05-11张俊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机制

张俊

【摘 要】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高校应自觉履行神圣职责,着力从理论灌输、实践育人方面构建教育机制;从制度保障、考核评价方面构建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04-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党的高度文化自觉。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的使命。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功能,自觉履行神圣职责,着力构建教育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一)实施理论灌输机制。“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它不会自发地进入人们的头脑,实现其大众化需要正面的灌输。理论灌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也是必须遵循的法则和标准。面对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冲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理论灌输的教育理念,主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门课程之中。吃透理论,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向度、现实维度和未来指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透彻、讲清楚、讲充分。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不能只强调灌输让人们背得烂熟就行,而必须把灌输与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相结合。新媒体时代,要提升理论灌输的吸引力,注重灌输的方法非常重要,应当采用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微平台互动交流,增强灌输的生动性和深刻性。要因材施教。灌输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要去启发、去疏导。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等,运用鲜活的教学素材、高超的教学艺术,恰到好处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设计之中,因势利导,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校园微信、校园微博、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期刊、宣传展板等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成果、典型经验、好人好事等,坚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扩大宣传覆盖面。可以在校园餐厅、教室走廊、图书馆、校园主干道、LED显示屏等处悬挂或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使其师生皆知、深入人心;可以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使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内容为大学生所理解和信服。可以组织开展理论名家讲堂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等活动,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

(二)推动实践育人机制。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制约着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课堂。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践性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鲜活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知晓、情感到行为的过程,是注重养成而非简单教化的过程,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实践育人作用。

1.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抗战老兵、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例如制冷、医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可进行免费清洗空调、免费义诊等活动;关心贫困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家教、兼职、“三助”等勤工俭学活动;美化大学生心灵,开展爱心众筹、爱心捐款、爱心支教等公益活动。通过实践引导他们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领悟。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主动与党政机关、边防部队、工矿企业、街道社区、新农村示范点、爱国主义基地等开展合作交流,建设资源共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国情教育、人才培养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品牌化、项目化和制度化。要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充分利用微媒体优势,发挥微媒体的传播效应,通过开通微信、微博、易班微社区等公众平台,发布社会实践动态,交流社会实践心得,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的微视频,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特殊形态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动漫制作大赛、书法大赛、微电影大赛,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要利用重要节日、重要时刻加强教育,通过传统节日、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学典礼等关键时间,开展名家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主题晚会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和分享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树传颂工作,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创业先锋、感动校园人物等评选活动,深入宣传先进典型,以榜样人物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营造崇尚先进、争做先进的浓郁氛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制度是“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它规范和引导人们的价值判断,激励和约束每个个体的行为。制度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价值观的制度化是其成为社会支撑力量的必要条件。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普遍遵循的根本价值准则,它的流行既需要积极培育和广泛传播,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必须建立制度保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制度建设有机契合,使之成为高校制度建设的精神内核。

1.加强高校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制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保障。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高校的各项制度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导向作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制定修订教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守则,建立和规范学校礼仪制度,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员工的基本遵循。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签订诚信承诺书,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社会实践诚信、就业诚信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诚信状况,发挥诚信档案的作用,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促使他们把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把教师职业准入关、日常工作思想教育关,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活动,将师德规范主动渗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之中。

2.建立科学的领导制度。高校要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行格局,精心组织实施,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结合当前高校正在开展的章程制定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章程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章程的办学职能、治理结构、师生权责的具体条款之中,使大学章程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高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高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高校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编制工作,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写入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之中。

(二)构建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方兴未艾,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新形势,在每个时期都会出现新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适应高校新常态,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新常态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环节,它对于强化工作职责、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1.制定考核评价的具体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高校落地生根,必须加强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标准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活学习、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高校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追求。要确立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目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和要求,考核评价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界定明确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评价不仅是关注师生的知晓度、认同度,而且更要关注师生的践行度,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制定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指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面,实行定量分析;对考核评价结果实习定性分级,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等不同档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制订考评办法,对高校进行年度考评。

2.推行考核评价的激励机制。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之中。“‘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要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激励机制。要确立师生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上级评价下级、教师评价学生。高校是全方位育人,也是全员育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员工、(下转第30页)(上接第5页)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实施考核评价时,师生不仅是被考核者,而且也应该是考核者。这样既能实现师生从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的转变,又能促进考核评价的科学性。要重视考核评价结果。应把考评结果记录到师生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依据。只有引入激励机制,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2]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政治和政治制度(上)[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