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花儿剧《曼苏尔》刍议

2016-05-10王宇琪

戏剧之家 2016年7期
关键词:曼苏尔民族文化语言艺术

【摘 要】《曼苏尔》是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流传的回族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是花儿剧这一地方剧种的开山之作。论文从内容思想、民族文化、语言艺术、社会价值四个方面来探索该剧文本。希望能对于西北地方戏研究,涵括各个民族的“中华文学史”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曼苏尔》 ;花儿剧;民族文化;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04-03

花儿剧,初称花儿歌舞剧,脱胎于民歌之“花儿”,是以花儿格律为主编写唱词,以众多的花儿曲令为主,博采众长创作的戏剧音乐,用宁夏方言为道白,具有场、念、做、舞的一种全新的舞台剧。产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聚居区,是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

花儿剧《曼苏尔》是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流传的回族民间故事创作的,也是花儿剧这一地方剧种的诞生之作。《曼苏尔》一剧原名《曼苏尔和东海公主》,是一个流传于西北回族中妇孺皆知的故事,在这则故事里,渗透着许多回族风俗、心理积淀和思维模式,表现了回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不畏恶势力的精神。后张宗灿会同深谙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的冯亚新一起深入挖掘当地回族民间文学题材,运用当地十分流行的回族花儿进行剧目创作,《曼苏尔和东海公主》一剧在固原地区参加文艺调演,并代表固原地区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后来经过修改重拍,更名为《曼苏尔》,先后在宁夏、北京、陕西、四川等地连演一百多场,成为演出最多的花儿剧。历史学家白寿彝在国家民委文化司为《曼苏尔》举办的座谈会上高兴地说:“这个歌舞剧是回族艺术的一个突破。”[1]

一、《曼苏尔》的内容思想

回族花儿剧多描写“花儿”流行地的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曼苏尔》是以流传于西北回族中的民间故事为题材,其中渗透着许多回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和民族风貌,表现了回族人民勤劳善良、不为艰险的民族精神的历史传说剧。剧本以曼苏尔与三公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分为《潭边定情》、《欢乐的求亲》、《梦幻中的婚礼》、《跳潭寻妹》、《龙潭赠花》五场。

第一场《潭边定情》是故事的开端,曼苏尔与东海三公主在潭边对唱传递爱慕之情,黑蛇精出现欲强抢三公主,曼苏尔英雄救美与三公主联手击败黑蛇精,两人互诉衷情并交换信物,曼苏尔准备上门求亲。第二场《欢乐的求亲》讲述了曼苏尔与三公主之间的约定被杜拉西的儿子哈塞得知,哈塞贪恋三公主美色欲娶她为妻,于是杜拉西一家人便定下毒计,要求曼苏尔在狼窝里走一个往返抱回丢失的羊羔,曼苏尔为娶三公主则只能答应。第三场《梦幻中的婚礼》开场就描述了曼苏尔一路的艰难险苦与危机重重,曼苏尔在梦中看见了自己与三公主结婚,最后得到三公主帮助,成功抱回羊羔。第四场《跳潭寻妹》讲述了曼苏尔平安归来,杜拉西一家人违背誓言,使哈塞冒充曼苏尔去迎娶三公主,曼苏尔跳潭寻妹。第五场《龙潭赠花》是故事的结尾,哈塞被勇闯龙宫的曼苏尔拆穿谎言,龙王明辨是非,将哈塞变成石头,并将女儿许配给曼苏尔,两个人在乡亲的祝福声中,去到了九重深处,彩云缭绕的地方。

《曼苏尔》情节跌宕起伏,安排巧妙,故事里的情节反映出中国神话传说中传统的元素,比如说:曼苏尔英雄救美的桥段,反派角色(杜拉西一家)的阻挠,好事多磨与绝处逢生的情节,邪不胜正,惩恶扬善的思想和最终大团圆的结局。所有的情节内容都是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和中国传统思想模式的,这也反映出回、汉文化的交融。

《曼苏尔》一剧以曼苏尔与东海三公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定情到结亲中间一系列的状况促进了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曼苏尔》的思想价值。首先是伦理价值,善恶的对立,曼苏尔和龙潭三公主是善的代表,乡亲、朋友、龙王都是作为整部剧中善的一面存在的。曼苏尔展现出的是回族青年所持有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优秀品格,他不畏凶顽、无惧邪恶、忠于爱情、热爱生活,为救三公主不惜受伤,为娶三公主不畏艰难地闯狼窝、跳龙潭,在金银财宝的面前不为所动;三公主则是有着多重身份,在侍女面前是公主,在曼苏尔面前是爱人,龙王面前的小女儿,每一个身份所呈现的态度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表现出她勇敢追求爱情,不贪图富贵;龙王的公正裁决,乡亲之间的祝福,劝导与鼎力相助都使这部剧充满了暖意。杜拉西一家是恶的代表,作为破坏者的身份出现,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无奈机关算尽,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而黑蛇精、恶狼精、藤妖这些小的邪恶势力,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思想。

其次,《曼苏尔》也体现出它的教化价值。“传奇美的一个原则:教化与言情的统一。”[2]花儿剧《曼苏尔》汲取了中国戏剧的养分,也劝善惩恶,有其独特的教化价值。杜拉西一家作为恶的一面,自然是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从这个家庭内部来说,杜拉西夫妇对于儿子哈塞也是关怀备至,有求必应的,但是教育方式出了错,爱也是害。在杜拉西夫妇提出奸计,设计曼苏尔危害其性命时,哈塞没有觉得不合适反倒大力的赞赏了父母的作为,丝毫没有同情之心,也可见长期以来灌输的就是身为权贵的优越感,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杜拉西一家最终自食恶果。曼苏尔是杜拉西一家的放羊娃,从小在乡亲邻里之间长大,虽然贫苦但是勤劳善良,龙王作为龙女的父亲,对龙女十分宠爱,也不愿让女儿受苦。曼苏尔龙潭选花,选上了第三朵花,龙王依依不舍地说道:“这第三朵花我抚育十余载,本大王实难割爱。”又担心三公主享受惯了荣华富贵,“若去到深山老林,恐难以受住风吹雨打”。显示了龙王对三公主的父爱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也依旧被曼苏尔的勤劳善良打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比,也可见《曼苏尔》的教化作用。

二、《曼苏尔》的民族文化特色

伊斯兰音乐文化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流传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有元一代,回族之文化自亦将随回族人士而俱来,故其音乐歌曲,亦有传于中国者。”[3]花儿作为一个民歌品种,是文化交互融合的结果,曾有过不断的吸收、摒弃过程和持续数百年之久的频繁的杂交与再杂交过程。[4]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汲取、交融、再生成的过程。由“花儿”形成的花儿剧是这样,由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回族文化也是这样。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曼苏尔》整体是使用汉语传唱,但是其中也有明显的波斯语、阿拉伯语的痕迹和伊斯兰教文化。

如:第三场《梦幻中的婚礼》:

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出现了。神情庄重的阿訇走来,人群立即寂静无声。要接都瓦了。

清真寺:清真寺,也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因为穆斯林礼拜时需要拜倒叩拜。清真寺与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具有宗教活动中心、宜教中心、宗教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的功能。

阿訇:“阿訇”是阿拉伯语akhund的音译,指伊斯兰教主持清真寺教务和传授经典的人。阿訇作为伊斯兰教的职业宗教人士,指导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在举行礼拜时,为教民们讲授《古兰经》,主持礼拜仪式,在日常生活中,对穆斯林群众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行为规范等很多方面进行指导和管理。阿訇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宗教素养,深受穆斯林群众的尊重。“都瓦”,是回民的结婚仪式或祈福仪式。

又如,第四场《跳潭寻妹》:

长者(祈祷地)真主啊!你相助你的穆民叶提麦·曼苏尔的米卡哈相成吧!

真主:“真主”即AI-iIah,常音译为“安拉”、“阿拉”等,原意为神,是伊斯兰教信奉的唯一主宰。[5]

穆民:“穆民”,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信仰者”,“归信者”,“信教者”,旧称为“幕门”、“幕民”等,是笃信伊斯兰教者的称谓,凡表示信仰伊斯兰教,并当众朗诵“清真言”,“作证者”者,即为穆斯林。其中信仰坚定,坚持宗教功修并恪守伊斯兰教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者即称“穆民”。对于特殊民族文化的表现,能够使得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各美其美”,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得剧本富于情趣,能够使其他民族观众增进对于“他者”文化的了解。

三、《曼苏尔》的语言艺术特色

在花儿剧中,为了充分完成剧本的主题,生动地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发展,剧作者会根据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的艺术形象,唱词以花儿曲令为基调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对仗等我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方式,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段落中较多地运用叠字、叠句以及“者”“嘛”“呀”“哈”“哎”虚词来做衬字编写唱词。

如《曼苏尔》第一场《潭边定情》

曼苏尔:(唱)朵朵(者)白云心牵连,清清(者)泉水蜜甜。阿妹可是龙潭女?曼苏尔睡梦里常见。

三公主:(唱)真是个勇敢的少年实在汉。

曼苏尔:(唱)好一朵牡丹园里的俊牡丹。

三公主:(唱)心儿跳,难开言。

曼苏尔:(唱)偷眼看,眼儿(嘛)越馋。

……

领唱:水绕(者)岭坡浪花儿翻,龙潭是幸福的源泉。

心心(者)相映情无限,好花儿配上个少年。

这段唱词中的“者”“嘛”等字都是作为虚词出现,除了这两个字,剧本中还多用“呀”“哈”“哎”“呦”等一些虚词来做衬字。

花儿剧作为地方戏剧,还具有着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剧本中常有俚语、俗语的出现,增强了戏剧的可看性,使之更接地气儿,便于在民间推广流传。如《曼苏尔》第一场《潭边定情》黑蛇精出场,三公主骂道“呸!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四、《曼苏尔》的社会价值

《曼苏尔》作为一部生命力强大的“花儿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剧本、情节方面的感受,更有着它独特的社会价值。回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魅力。剧本中所描述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对大部分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新的体验,第三场《梦幻中的婚礼》就出现了许多回族特有的色彩。如结婚所戴的回族盖头,新人要喝“盖碗茶”,结婚时需要向乡亲们撒核桃红枣等。这些描写都有助于回族文化的宣传。而曼苏尔作为一个勤劳勇敢的回族少年的典型,大胆地求娶汉族女儿三公主,得到了乡亲们的赞同与祝福,龙女也得到了龙王的悉心叮嘱,最终两人双宿双飞,圆满结局,更体现了在当下社会各个民族的和谐相处,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曼苏尔》所赢得的赞赏和日益扩大的影响,正是它强大生命力的标志,中国西部一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养育出了具有独特文化的人民,而《曼苏尔》作为西部民俗“花儿剧”的代表,表现出了西部山川的宏阔气势和粗犷情怀,它的剧本直接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爱情生活,涉及到许多的民俗文化和地方风俗,使更多的人以更简便的方式了解回族文化,促进回族文化更好的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花儿剧的研究,庶几可以为涵括各个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构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玉经,陶雨芳,雷金银.宁夏回族花儿剧精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6.

[3]刘铭怒.回回与元代之戏曲[J].西北通讯,1948(11).

[4]屈文焜.花儿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9(01).

[5]武宇林.“花儿”民歌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J].宁夏社会科学,2012(02).

作者简介:

王宇琪(1994-),女,甘肃兰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曼苏尔民族文化语言艺术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