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十世纪美国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2016-05-09卜怡舒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巴恩斯黛西菲茨杰拉德

摘 要:《太阳照常升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时代背景,两部小说分别反映了战后人们的心灵创伤和经济繁荣时期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为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打上了时代悲剧的烙印。同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品里,分别为我们展现了盖茨比和巴恩斯精神迷惘和内心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的个人悲剧。本文旨在从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自身悲情经历出发,对比分析两部小说中的社会悲剧以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从而了解两部作品在展现二十年代美国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欧内斯特·海明威;盖茨比;巴恩斯;社会悲剧;个人悲剧

作者简介:卜怡舒,女,吉林双辽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2

一、《太阳照常升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人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强烈地影响,美国大发战争财并在大战结束后开始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大战也冲击了知识分子心中对前途盲目乐观的情绪。以欧内斯特·海明威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等为主要文学代表的青年作家遭受战争创伤而流亡法国,在巴黎对战后美国社会进行冷观和反思,他们将这种社会矛盾和精神以及道德上的无所适从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形成了战后特征鲜明的“迷惘的一代”,从而深刻表现了美国整个社会的悲剧和小说主人公的个人悲剧。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分别对两部作品中的悲剧进行分析,但很少将两部作品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放到同一对比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将从作者自身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小说中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以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现状。

二、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解读

2.1《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保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他的外祖父非常富有,但到父亲那一代经济和社会地位已大不如从前,虽然他从小在在富人圈子里长大,但他深知自己的尴尬处境,因此追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尊贵的社会地位是他从小的梦想,因此他笔下的那些羡慕上层阶级、追求物质成功的人物,也不失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但他同时又看到这种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空虚,他自身的这种生活经历和感受为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因此体现在盖茨比身上的迷惘和悲剧也正是菲茨杰拉德自己内心的迷惘和悲剧的一个缩影。同时他以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表达,通过深刻分析和尖锐批评当时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为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浮华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旁观者涅克·卡拉威叙述的,主人公杰伊·盖茨比出身贫寒,在战争时期他与富家小姐黛西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但双方经济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和黛西的结合,盖茨比远走他乡追求物质成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物质方面的成功是受人尊重的基础,因此他坚信黛西是因为金钱和地位背叛了自己而嫁给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汤姆,反映了当时美国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现状,为悲剧的发生埋下铺垫。

盖茨比怀抱着对黛西的痴情和自己心中的完美爱情理想,通过不择手段地通过走私贩毒赚钱实现了自己变成富人的理想,他又用别墅和宴会等张扬炫耀来重新吸引黛西,正如涅克讲述的那样,“整个夏天的夜晚都有音乐声从我邻居家传来。在他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样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黛西仍是敌不过用金钱来衡量的爱情,最终成为盖茨比的情妇。黛西也是代表了普通人的金钱观,为小说中人物角色悲剧发展做出了预警。当汤姆得知此事后,与盖茨比当面对质时黛西却没有表明立场,这着实打破了盖茨比对她抱有的幻想,当黛西不经意开车撞死汤姆的情妇时,盖茨比仍挺身而出替黛西承担责任,但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爱情理想,死在了汤姆的精心算计之下。这本书不仅体现了二十世纪社会的悲剧性,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个人悲剧,以此为教训,提醒人们看清经济繁荣表面下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精神迷茫。

菲茨杰拉德在书中对主人公盖茨比给予了无限同情,他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功,从社会底层步入上流社会的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理想”中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机会人人均等”的法则,“但他却没有真正理解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以及他的暴富与对手汤姆所继承的家庭财产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盖茨比的财富只是受到人们的嫉妒和揣测,家族财产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好像远高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财富,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也为作者接着描写盖茨比及其他角色的个人悲剧做好了准备。在这样一个个人成就不受认可社会背景下,个人悲剧的发展则看似就自然而然了,盖茨比把黛西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但是他一直被自己坚定的内心蒙蔽了双眼,没有认清黛西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的自私丑恶的心,他不惜一切所追求的黛西只是一个虚无缥缈而且毫无价值的空壳,从根本上来说更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目标,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而且最后盖茨比为了黛西而无辜惨死,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所谓的“目标”付出了代价,造成了他无法挽回的个人悲剧。

2.2《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海明威的小说几乎都是属于悲剧范畴,他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知识分子们企图逃避精神失望的痛苦,却适得其反。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战造成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悲剧,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战后心灵受创伤的一代人,向我们展现了战后的悲剧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未满十九岁的海明威志愿参加了红十字会救护队,开赴意大利前线,一次他受了重伤,经历了二十多次手术并从身上取出二百多块弹片,但他在精神上比肉体上受到的创伤更加深重。战争结束后,海明威仍遭受着战争残酷印象的折磨,也使自己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海明威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悲剧反映到其作品中,刻画出了一幕幕阴影笼罩下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他进行长篇小说悲剧创作的首次尝试。

《太阳照常升起》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到法国的美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海明威自身的一个折射,体现出他本人的一些经历,杰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重伤,旅居法国为美国一家报馆当驻欧记者,他时常被一种毁灭感吞噬,生活中没有理想和目标。巴恩斯的朋友评价他说:“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巴恩斯的这种迷惘的精神生活正如战后许多知识青年的精神生活一样,同时也暗示着他个人悲剧的开始。此外,巴恩斯还热恋着勃莱特·阿施列,但战争给他造成的残疾使他对阿施列渴望而不可及,更是让他的内心的悲情感溢于言表。

现实中的无奈和自己精神上的折磨使巴恩斯嗜酒如命,他企图在酒精麻醉的混沌中度日,但仍无济于事。女主人公阿施列在一战中当过护士并且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战后她也旅居巴黎,毫无生活目标地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荡的生活,舞厅和酒吧等场所为他们的空虚和迷茫提供了栖息之地。最后,巴恩斯和阿施列企图从七天圣福明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但结果仍是无法摆脱精神困境,而且这两位彼此钟情的男女也不能永远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强大的孤独和苦闷感笼罩着他们,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仍感到一片茫然,只能得过且过,这也似乎传递给我们一种想法,无奈接受现实比消极反抗似乎要来得容易一些,也从侧面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的悲剧性已无力被更改,个人悲情的发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巴恩斯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残酷的战争经历和战后的思想迷惘构成了他的个人悲剧,使他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战场上糊里糊涂就被飞来的炸弹炸伤使他遗憾终生而且他与阿施列的感情问题也是欲罢不能,令他内心无比矛盾。此外,战争冲击了资本主义的旧的意识伦理,但同时也没能为像巴恩斯这样的知识青年提供新的理想目标,这些导致了他们内心的混乱和彷徨,因此在这个具有悲剧性的社会里,巴恩斯个人的悲剧也就能追根溯源了。他所追求的姑娘阿施列也是受战争打击萎靡不振,不能代表任何价值,但是为了这个虚无的目标他也一直在坚持,也是对自己空虚的心灵进行的形式上的补偿。

三、盖茨比和巴恩斯个人悲剧的异同

盖茨比和巴恩斯的悲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大战后的心灵创伤使巴恩斯无所适从,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下的空虚使盖茨比迷失了方向,这也是社会悲剧笼罩下的个人悲剧的淋漓尽致的体现。两人的悲剧相同点在于,都是一直在坚持追求心中一个毫无价值可言的目标,不管是黛西的自私冷漠和无情无义还是阿施列的完全堕落和恣意放纵都没有动摇她们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和重量,这是彷徨迷惘中的盖茨比和巴恩斯的个人悲剧。不知两人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心里所求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空虚而孤寂的内心找一个可以作为“生活目标”的借口,他们都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里,无法逃脱自己的精神悲剧。

两人的之间的区别在于,巴恩斯的个人悲剧还在于他在“无视一切,喝到醉死方休”以及“和没有用的人混迹于巴黎的舞厅,酒吧和咖啡馆内”,通过这种看似自我堕落的方式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消极反抗,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和改善,而且使他在自己的精神困境里越陷越深,最后他只能孤立无援,接受无法逃避的现实。相比之下,盖茨比则把自己禁锢在以物质成功为准的个人悲剧里,以为金钱能给自己带来一切想要的东西,能使梦想变成现实,随着故事的深入和盖茨比这个人物逐渐完整地展现,他的梦想也在逐渐地破灭。虽然他为梦想努力奋斗,但他以“最幼稚的方式来对付严酷的生活现实”,最终惨遭算计结束了自己的个人悲剧。

四、结论

作为两部同时期的悲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盖茨比和巴恩斯同处在战争带来的具有悲剧性的社会之下,不管是经济繁荣下的金钱和理想的失衡与冲突,还是战争遗留的精神迷惘和逆来顺受,都是他们个人悲情在所处的悲剧社会里的具体体现,为我们了解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揭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中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困惑,与此同时,作者也对当时美国盲目追求物质成功的社会现实做出深刻批判。此外,两位作家将自己的卓越才华和真实感情相融合,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使美国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2]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M].赵静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李幸.“迷惘的一代“的产生及其小说[J].黑龙江:黑龙江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65-67.

[4]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赏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巴恩斯黛西菲茨杰拉德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江湖留名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