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美学范畴的确立

2016-05-09付亚云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感受

摘  要:“赏”美学范畴的确立在晋宋时期,在未被确立为美学范畴之时,“赏”多被用为赏赐之义。而作为审美范畴的“赏”,是指主体遇到外物之后,在心灵上产生的一种对外物的美好的感觉。

关键词:赏;奖赏;审美范畴;晋宋;感受

作者简介:付亚云(1990.8-),女,山西省长治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1

“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被确立下来是在晋宋时期。在晋宋之前,它的含义多集中在赏赐之义上,且以物质褒奖为主,晋宋之际对它理会与应用发生改变。

一、关于“赏”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并无此字,到了宋代徐铉增释《说文解字》的时候,才增加了“赏”字与对“赏”的注解,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赏,赐有功也,从贝上声,书两切”。若论“赏”字当奖赏、赏赐之义讲,可追溯至商晚期,商朝晚期之时,虽无此字,但已有借“商”为“赏”的用例。如被记录在出土的一件戍嗣子鼎青铜器腹内壁中的一段铭文曰“丙午,王商戍嗣子贝廿朋”。在商晚期周早期,“赏”字出现,这一点可以在《墨子》、《韩非子》等文献中得到证实。

赏,从尚声,“赏”与“尚”二字声音相同,意义相近。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尚,曾也。尚之词亦舒,故释尚为曾。曾,重也。尚,上也。皆积累加高之意。义亦相通也。”尚有推崇之意,推崇之继而赏赐之,由赏赐之义发展到玩赏、欣赏等义。作为与“尚”声音相同,意义相近的“赏”,当然也具有“尚”的意义。到东晋南朝,景物、音乐、文章等与玄学相合,就成为美学范畴中的“赏”。

二、“赏”美学范畴的确立

“赏”字如何从赏赐、奖赏之意发展到审美范畴当中的“赏”,笔者尚未找到直接准确的相关资料佐证。就笔者自己的理解,赏当赏赐、奖赏之义来讲,是指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就包含了对所赏赐之人功绩和成就的正面、肯定的评价。这一评价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甄别美丑好坏、发现美好并且肯定美好的过程,是一种情感色彩很浓的行为。因此,“赏”便可以被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自然而然地被确立下来。

“赏”这一审美范畴的确立,是在晋宋。晋宋之际,对它的理会和应用发生变化。仅《世说新语》及其刘孝标注中,“赏”在赏赐意义之外的应用就已经非常可观。如《文学》注引《郭璞别传》:“才学赏豫,足参上流。”《文学》:”孙兴公作庾公诔,袁羊曰:‘见此张缓。于时以为名赏。”《品藻》:“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雅量》:“谢与王叙寒暄数语毕,还与羊(绥)谈赏。”等等。

其时文人经常言赏,竟使刘勰很看不惯,尤其对”赏际奇至”之类大为不解,并在《文心雕龙·指瑕》中以之为文章一病,且质询道:”赏训锡赉,岂关心解?”这种略带指责口吻的质询其实表现了他的误解与文学观念上的略显保守。作为”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的观念的延伸,刘勰于《指瑕》一节中进一步指出了在此观念衡量下他眼中当时创作上的弊端。结合始言“赏际奇至”,终有“抚叩酬酢”,可见此意正是《文心雕龙·物色》赞中所云“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之意,是一种主客之间审美遇合的偶然激发,所以“赏际奇至”,当指赏心、际会的感觉奇妙地忽至心中。然而从刘勰对当时文人创作的批评角度看,晋末篇章,以依稀其旨为追求,且以“赏际奇至”标榜或作为描写对象,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对物我交感、主客兴会之际审美感受的微妙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刘勰所批评的,恰恰从反面印证了“赏”这一审美范畴已经确立,“赏”已经成为一种审美风尚,被当时文人大量使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感觉经验,它在侧重个体感受之外,又更远离了教化。

以上是借用刘勰的文学观念从反面证明了“赏”美学范畴的确立,同时我们也可以正面文献例证“赏”作为美学范畴的被确立。陶渊明《移居诗》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世说新语·任诞》有:“刘尹云:孙承公狂士,每至一处,赏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梁书·王筠传》载王筠善于声韵,沈约将其《效居赋》草稿向他展示时,王筠的善识声韵使得沈约感叹道:“知音者希,真赏殆绝。”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赏”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的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赏文,可以赏景,甚至也可以是人心中的一种感觉或可以称为赏心。关于赏义,《刘子》的《正赏》篇,通过对赏与评同为价值判断,却又各有特点的分析可以看赏义与美学之观照已非常相近,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欣赏或鉴赏,所以我们说:赏,往往表现为一种态度、情感与价值趋向。它的表现与实现乃是将主观情意发挥到外物之上,产生移情、同感。

总之,审美范畴的“赏”,是主体遇到外物之后,在心灵上产生的一种对外物的美好的感觉。要对物产生“赏”,就需要主体具有一种蓬勃的气质,真诚投入情感与外物进行交流,进入“赏”的阶段后,主体便被赋予外物的气质,同时外物也被人格化。这种主体与外物之间的际遇,是偶然的,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否则“赏”这一审美体验是很难达到的。

三、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人自觉的时代。人的自觉使得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主体的身份去关照客观世界,去发现美、鉴别美从而欣赏美,使心灵获得舒适感和喜悦感,获得美的体验。而“赏”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属性,因此被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被确立了下来。

参考文献:

[1]赵树功,从六朝文人对“赏”的审美认知看《诗品序》“赏究天人”之不误——兼论六朝之际“赏”这一美学范畴的确立[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2]武振玉,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2009年6月.

[3]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苏状,“闲赏”范畴与明清文人的审美生活[J].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

[5]刘义庆撰,刘孝标注,朱碧莲详解.世说新语详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6月.

猜你喜欢

感受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美的世界里自由放歌
浅谈中职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几点感受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让学生道出阅读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徜徉在美丽的音乐课堂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