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之于文学及影视作品的价值研究

2016-05-09张冠男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关键词:儿化老舍方言

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习用语言、民俗风情因地而异。展现一地的生活,描写当地的人物,一定要体现其独有的韵味,而方言所拥有的文化负载正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着重以老舍作品中北京方言及影视剧中陕西方言为载体,分析方言的运用对于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了解方言,地域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帮助欣赏作品,进行文学、影视创作。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文学创作;影视作品

作者简介:张冠男(1989-),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2

引言:

当今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生了更多更广的需求。人们对普通话所构造的空间逐渐习以为常,毫无兴趣,而方言的出现却使他们找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这种朴实的新鲜感所产生的文化认同给人们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使得方言作品深受喜爱。

方言不仅仅是言语形式的一种,更是文化、思维的体现和传承,在某些场合拥有普通话无法取代的作用。方言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在这整个地域文化体系中担当重要角色。地域文化是众多作家的灵感源泉,精神母乳,通过建构在地域文化上的言说彰显出他们独特鲜明的魅力。

1、方言与文学创作的历史渊源

文学起源于地域划分之后,《楚辞》和《诗经》,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之作,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结晶。著名学者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正是这种地域上的差异,构成了中国地域文化世界的花团锦簇、异彩缤纷。

讲到方言,必然让人首先想到北京方言,因为它最接近普通话。而对于北京方言的文学运用,老舍的作品可被认为最成功的一个。他对北京方言的把握朴实而不粗俗,平淡而有韵味,集通俗性与文学性于一身,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鲜明的色彩。他对北方方言的运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也使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

1.1敬语“您”的使用

例如:

刘麻子:您看,以前,我走八旗老爷们、宫里太监们的门子。

常四爷: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常四爷: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

王利发:您甭吓唬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二德子:我可眼拙,没看见您!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北京方言的一大特点就是 “您”的使用。受礼教文化的影响,北京人便将这种礼貌体现在称呼中,在与人聊天搭讪时,在称呼同辈或长辈时一般都用“您”,而不用“你”,即使是讽刺责骂也是如此。但随着说话人的语气不同,随着对话的语境不同, “您”的含义也会不同,这要根据说话人的语气情感综合判断。

1.2 儿化音的使用

在老舍的《茶馆》中,虽不是每句话都有儿化,但儿化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例如:

常四爷: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艺儿啊!

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

二德子: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唐铁嘴:赶明儿我一总还给你,那一共才有几个钱呢!

王利发: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秦仲义: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北京方言中的儿化的大量使用亦是独具特色的。儿化的运用自然亲切,给作品添加了北京方言特有的韵味。老舍了解北京人,抓住了北京人说话爱用儿化的习惯,对儿化音的使用也是恰当地道。什么地方该用儿化,什么地方不用儿化熟烂于心、游刃有余。上面这些例子中的儿化音,有的是用来表达感情色彩或者加强语气的,有的可以区别词义,有些已成了词缀化,没有特定的意义。

1.3 方言土语的使用

老舍偏爱描写老北京的市井故事,并且描写地淋漓尽致。老舍早年的作品曾经运用了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像 “快当”、“巴哪”、“急扯白脸”、“瞎摸合眼”这样的北京土语在他的文章中更是比比皆是,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他曾举例,说一个人从椅子上滑到地上,不用“滑下来”而用 “出溜儿”下来这才有地道的京味儿。当然,这也可能给外地人,尤其是南方读者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只有多多了解了北京方言词语,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2、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

近年来,用方言这一元素来点缀渲染的影视作品也如雨后春笋,愈演愈烈,而且大多相当叫座。而在影视剧的方言浪潮中,陕西方言则是不得不提的一股巨浪。随着陕西方言频繁出现在《武林外传》、《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众多颇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中,一时间,陕西方言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传播。为何方言在影视剧中可以如此火爆?在此就以陕西方言为例,探索其因。

2.1方言成就影视作品的原汁原味

一部文学巨著,是主人公的命运使,也是当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一个称职的导演会把时间倒流,回到那个年代,让演员的语言造型、一举一动都向那个年代靠拢,当然,如有方言,便更是帮他成就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地域性非常强的作品,作者路遥对陕西方言的运用可谓信手拈来,小说中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陕北气息的人物令读者感知记忆。而电视剧版从第一集开始,剧中大量的陕西方言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许多观众表示茶余饭后都会学两句陕西话调侃。主人公孙少安更是从头到尾操着一口陕西方言,试想,如果不用方言,全部使用普通话,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表现力。作品的成功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了陕西方言,陕西文化,也了解了那段历史。

2.2陕西方言彰显秦人性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坡养育的陕西人性格豪爽,说起话来嗓门儿大、咬字重,从不拐弯抹角,而这也导致陕西人在说话的时候缺少一些温柔婉转。相对于吴侬软语的和风细雨,陕西话的率直朴实恰恰体现了陕西人“耿直爽快”的性格特点。他们的生活态度、乡俗乡情等等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极具意义的文化遗产,而陕西方言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艺谋在电影《有话好好说》中客串的那句 “安红,额爱你”火了起来,纯正的陕西话喊出的表白如此豪爽,怎么不受追捧,怎么不令人印象深刻;《武林外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佟掌柜,用一口细声慢语的陕西话再次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额地神啊”更是红遍网络,她那风情万种的脾气性格顿时被陕西话凸现出来,怎能不令人印象深刻。

2.3 陕西方言的本土化特质

陕西方言同其他方言一样,它所具有的亲和力和传统趣味是普通话所达不到的。陕西籍导演王全安曾说:“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假如一个陕西汉子出现在银幕上,一开口就说普通话,那他哪还有脾气性格,只有说到“额”的时候,这个人物才能活起来。”从他的话里不难看出陕西方言的亲民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只有用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地方的语言自然地说话时,他的本土化气息才能充分地被观众把握到,才能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方言的使用正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将他们带入一个真实的环境,能够更多地投入到故事情节当中,既有带入感,又有趣味。此外,方言更是一种释放,在很多场合,人们有时不得不用普通话,这种“文明之音”抑制了人们真实的情感流露,听不到自己最本己最鲜活的声音。

2.4 陕西方言里的社会心态

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了古朴粗犷、具有后者的黄土气息的陕西文学,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西方言。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性,反过来又体现出当地人的文化观念和种种社会心态,表现出鲜明的陕西地域文化特征。这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指的是在陕西这个特定的地域里,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有许多当然是全民族相一致的,而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存在,那便是在本土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劳动中形成的。

关中地区自古人杰地灵,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那里的人们衣食无忧也因此不愿外出为生计奔波。再加上贵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受封建思想影响颇久,所以陕西人也相对比较传统和守旧。这些都可以在陕西文学中体现出来。他们甘愿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自由自在的生活,乐于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但同时由于是天子脚下的臣民,他们心底滋生着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尊贵牛气,也就傲气了一点,有歌谣为证:“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长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结语: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方言从未缺席。方言的存在是语言生活多元化的表现,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的发展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普通话的普及下,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财力去记录、研究这些珍贵的方言资源,而文学及影视作品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方言固有的文化魅力和各种方言的差异性体现了地域文化不同的魅力,传达了朴质真诚的风土人情,是文学发展必须珍视的财富。通过文学及影视作品展现地方特色,借助方言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当代作家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张世方. 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2000,7:22-23.

[2]郭凯. 漫不经心中的强化——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之一[J]. 现代语文,2006,5:19-21.

[3]季兴帅.影视剧中的方言热现象[J].青年记者.2009年.第16期.

[4]加乐网.陈忠实:方言创作很自然[J]. http://www.sxjlw.com/YuLe/ShowAr ticle.asp?ArticleID=2253.

[5]阮桂华.平凡的话语不平凡的语言艺术世界_谈老舍的语言风格[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19-20.

[6]苏叔阳.北京话与“文学语言”和老舍[J].海内与海外,2005,9:23-24.

[7]田长山.闲话中国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413页.

[8]王宝琪.老舍文章中的北京方言[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09,3:30-32.

[9]辛向阳.人文中国:中国的南北情貌与人文精神[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1011-1017页.

猜你喜欢

儿化老舍方言
方严的方言
北平的秋
方言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北京话(36)
老舍的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