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玉摔玉之我见

2016-05-09刘竞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0期

刘竞

摘  要:宝黛初见时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其中“宝玉摔玉”这一情节更是引无数学者激烈讨论。本文对四种解释“宝玉摔玉”的观点进行比较,并结合整部作品的结构和意蕴,得出了最终结论,即宝玉摔玉是对宝黛情感悲剧的一种暗示。

关键词:宝玉摔玉;平等观念;反抗封建;金玉良缘;宝黛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0-0-02

在《红楼梦》的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以林黛玉的视角对贾府进行了一番详尽的描述。其中,宝黛初见这一场面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宝玉的一句发问,即问黛玉是否有玉,紧接着的一个动作,即洒泪摔玉,这样的言行不仅让初来贾府的黛玉吃惊,而且让读者也感到诧异。

因此,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和论文,并结合中国传统玉文化,就“宝玉摔玉”这一细节进行探讨

一、学者们对宝玉摔玉的解读

作者为什么在宝玉一出场就安排这样一个“摔玉”的动作呢?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还是为了对后文进行暗示?红学家们对此纷纷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观点如下:

1、追求平等说

在孙立权的《说贾宝玉对“玉”的态度及其文化意蕴》一文中,他认为,宝玉摔玉表现了宝玉追求平等、反对封建等级的精神。

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摔玉的直接原因是林黛玉没有玉。而宝玉后面的话却是不能忽略的。宝玉认为,林黛玉没有玉,家里的姐妹们也没有玉,而只自己有玉,那说明玉是不择高低贵贱的,也不算通灵,就更不是好东西了。也就是说,宝玉心中高贵的林妹妹以及家里的姐妹们都没有玉,而自己作为混浊的男子却有玉,这是不平等的,因此非常生气地把玉摔了。

这展现了宝玉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追求平等。他不愿游离于姐妹之外,他希望他有的大家也都有,不愿过那种独尊式的优裕生活。尽管这玉被贾母视为命根子,他却不稀罕。

此外,贾宝玉的平等思想在《红楼梦》中有多处体现,最突出的是他和当时地位很低的戏子芳官、蒋玉函成为知己。

2、反抗封建束缚说

王禾秀的《贾宝玉摔玉——读<红>偶记之四》一文认为宝玉摔玉是因为要反抗封建束缚。

众所周知,宝玉是含着一颗玉出生的,可以说,这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宝玉是贾府“从富贵煊赫的高峰顶上下降到没落的深渊的途中的产儿”[1],所以他也是贾府的命根子,他的身上寄托着这个行将衰败的世家重振基业的重大而又渺茫的希望。

而宝玉却做梦都想逃避念《四书》、八股的苦难。贾政的封建专制的管制促成了宝玉的逆反心理、对抗情绪,而贾母的溺爱则为宝玉开辟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小天地,使宝玉思想中的反抗因素潜滋暗长。

因此,宝玉摔玉也是这样,他所喜爱乃至敬佩的女孩们都没有玉,唯独他有玉,唯独他一个人在全家“如宝似玉”,因此,正式这块玉在间隔阻挠着他与姐妹们的真挚情谊。不仅如此,也正是由于他是全家的“宝玉”,他才遭受着读《四书》、习八股,见人就要讲究礼数的痛苦。所以,对宝玉来说,这块玉简直就是挂在颈项上的锁链,他发狠地摔玉就是要砸碎这个锁链,挣脱封建管教的束缚,追求个性充分地自由地发展。

贾宝玉摔玉,就是出于儿童对封建高压管制的对抗的天性,而他也是以此为起点,逐步发展到对抗全部的封建宗法道德的。

3、暗示宝黛情感悲剧说

在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一书,以及孔令彬的《宝黛初会与金玉之缘》、贾贤珍《宝玉摔玉,摔出了什么》文章中,学者们认为“宝玉摔玉”暗示了宝黛的情感悲剧。

宝玉摔玉之后,贾母三言两语找个理由就把宝玉说服了。可见,宝玉摔玉这一情节雷声大雨点小,没有道理可讲,却又觉得写得不落俗套。宝黛一相见就相互碰撞,在欢乐的相见中突然摔玉,预兆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

在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宝玉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两人的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的心有灵犀。而宝玉在第一次见黛玉时,就问她有没有玉,同样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在宝钗或者其他女孩身上,这说明宝玉在见到黛玉时就有一种高度的认同感、相通感、共鸣感,这就是宿命。宝玉见到黛玉,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灵魂,他非常希望黛玉和自己保持完全一致,所以才急切地问她有没有玉。而当他听到黛玉没有玉时,他很失望,于是就摔这块玉,恨不得这块玉马上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宝黛的一见钟情和后面的爱情悲剧。

4、孩童表达情感说

在郑绪珂的《宝玉摔玉之我见》一文中,郑绪珂认为,“摔玉”是宝玉对黛玉表示好感的一种方式。宝玉和黛玉心有灵犀,互相感觉熟识,正因为前世有缘,一见如故,所以,宝玉一见黛玉就为她起字,然后又问她有没有玉。当时宝玉很激动,希望引起黛玉的注意,为了表达他的激动,他就把随身戴的玉摔了。

郑绪珂认为,在当时的场合下,宝玉根本考虑不了这样的行为是否会让黛玉讨厌,而且他在家中的地位也容许他率性为之。而且,宝玉在老祖宗解释了之后就不再说别的了,他也许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了。因此,宝玉摔玉只是他一时的心理情绪造成的。

二、笔者对“宝玉摔玉”的思考

结合整部《红楼梦》的结构及意蕴,我认为“暗示宝黛情感悲剧说”能够比较好地解释宝玉摔玉这一行为,其余的三种观点虽有其合理之处,但用来解释宝玉摔玉,终究不妥。

1、“暗示宝黛情感悲剧说”较合理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一个重要手法就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宝玉摔玉”这一情节对后文宝黛爱情悲剧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

《红楼梦》中有两个奇缘,一个是宝黛的“木石前盟”,一个是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终身误》中有这样的几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同时,《枉凝眉》中又有“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可见,“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作为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纠葛的依据贯穿整部作品。

宝玉摔玉不只出现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后面的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宝玉也曾下死力砸玉,原因就是张道士给他提亲,林黛玉对他说“我哪里像人家有什么配得上呢?”和“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熬性子。”这样两句充满醋意的话。这次摔玉和第三回的摔玉遥相呼应,体现了曹雪芹对作品结构的完整建构。

更进一步,则联系到宝钗来到贾府。宝钗在第四回进入贾府,并且有一块人尽皆知的金锁,刻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与宝玉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恰好成对。这样,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命定的,取得了人们的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十八回中,元妃从宫中赐物出来,宝玉和把破拆所得的是一样的,这是贾府中对宝玉婚姻的首次最高级别的暗示。而就在这一回之后,黛玉就又惹得宝玉砸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宝玉摔玉是要极力否认“金玉良缘”,对封建婚姻的抗拒。

如果说第一次摔玉的意蕴还不够明确的话,那第二次摔玉则表明了宝玉坚决的态度:“什么劳什子,我砸了你,就完了事了。”这个“完了事了”是和“好姻缘”对应的,如果玉被砸碎了,“金玉良缘”似乎也可宣告破灭。

因此,无论是这“金玉”契约,还是王夫人、元春等的言行,都给敏感的黛玉带来无形的压力。正如同黛玉在《葬花吟》中所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以说,这块玉就是宝黛爱情的羁绊。“金玉良缘”也成为黛玉心中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结。

“盖宝玉有玉而黛玉无玉,同是一玉,而一有玉一无玉,宝玉一见黛玉无玉便痛不欲生者也。”[2]是故,宝玉的“摔玉”、“下死力砸玉”的举动也就能够得到合理解释了:摔玉,摔的就是这“金玉”的世俗契约,他要以此向黛玉表明自己的心,即他认为的爱情不是建立在金钱玉权势基础上的“金玉良缘”,而是彼此相知,建立在共同思想上的“木石前盟”。

宝玉不仅在众人面前摔玉,就连在梦中也强烈反对,“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事前盟”。宝玉的摔玉,是在表达对“金玉良缘”的憎恶和否定,是在努力挣脱这“玉”的隐喻所形成的羁绊。然而,无论是哪一次摔玉,那玉都毫发未损,这似乎也暗示着宝玉后来的婚姻是“欲为玉碎没玉碎,不为瓦全却瓦全”的无奈。

宝黛虽两情相悦,却无法结合,这是宿命的因缘,也具有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宝黛情感之塔建得越高,我们越怕见那泪尽人亡的倾覆时刻。

这一观点不管是从作品结构上,还是从内容意蕴上,都非常符合整部作品的悲剧性气息,因此,能够合理解读“宝玉摔玉”这一戏剧性的情节。

2、其余三种观点的不妥之处

对于“追求平等说”,我认为,宝玉初见黛玉时,年龄还很小。根据书中内容推算,黛玉初进贾府时是六岁,而宝玉比黛玉大一岁,是七岁。试想,一个七岁的小孩子,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追求平等的思想吗?因此,此观点不妥。

对于“反抗封建束缚说”,从中国的“玉”文化看,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为君子有德的标志。玉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象征。此外,玉还有另外一种象征,那就是它的政治价值。古玉器的政治价值就表现在它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从秦朝开始,皇帝就开始采用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这一直沿袭到清朝。

可见,玉既是对道德的要求,也是政治、权利的象征。而这些都是宝玉所不喜欢的,因此他要摔玉。

宝玉摔玉,以此表达他对贾政高压管制的不满,是符合他的性格的,但是为什么这一举动会出现在与黛玉的初次见面时呢?因此,结合宝黛初见的场合,将宝玉摔玉解释为反抗封建束缚,也是不合适的。

对于“孩童表达情感说”,我认为,如果仅仅把“宝玉摔玉”理解为孩童表达激动情感,会过于单薄,还有很多疑点。例如,为什么会在问黛玉有没有玉之后摔玉?宝玉摔玉的时候还是满面泪痕的,难道他仅仅是因为激动就泪流满面了吗?因此,仅凭一个“孩童表达激动情感”这样一个观点,是无法合理解释“宝玉摔玉”前前后后的言语和行为的。

综上所述,对于“宝玉摔玉”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宝玉想要挣脱“金玉良缘”、追求“木石前盟”,却无法逃出命运的安排,这暗示了宝黛情感悲剧,充分表现了宿命悲剧的震撼力。

此外,通过查阅书籍和相关论文,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我了解到,在对作品中的一个简单的情节进行理解时,不能仅仅抓住这一个情节来解释,而需要把这一情节放在作品的整体中,从作品的整体意蕴中进行体会,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对作品中的空白点进行具体化,从而收获作者的言外之意。

注释: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王蒙,红楼启示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1.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

[3]王蒙,红楼启示录,北京三联书店,1991.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出版社,2004.

[5]孔令彬,宝黛初会与金玉良缘,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9).

[6]王禾秀,贾宝玉摔玉——读《红》偶记之四,咸宁师专学报,1986(5).

[7]孙立权,说贾宝玉对“玉”的态度及其文化意蕴,《红楼梦》研究.

[8]郑绪珂,宝玉摔玉之我见,阅读与鉴赏,2007(5).

[9]邢建军,从“玉”文化透视“宝玉摔玉”的内涵,语文教学之友,2013(3).

[10]贾贤珍,宝玉摔玉,摔出了什么,语文月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