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有效地创设课堂情境

2016-05-07殷勇

关键词:阿伟创设情境

殷勇

【摘 要】

有效创设课堂情景,以此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这是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的好方法;成功的情景构想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东西或者轻松体验未曾经历的生活、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有效率地学习。因此,创设成功的情境,助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运用等,确实功莫大焉。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

一、有效创设情境的意义

首先,用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口技》一文时,笔者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很小的时候大人们都夸我很聪明。”稍作停顿,学生已经竖起耳朵想知道个究竟,他们对老师的私事、往事总是很感兴趣,我接着说:“我会学各种动物的叫声,喵、咩、汪。”我随意示范了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都逗乐了,甚至一些活跃的学生还不甘示弱地模拟起其它动物的叫声来,一个调皮的学生竟打起了响亮的口哨,我立即找到那个打口哨的学生,叫他站起来,全班紧张了起来,我却一本正经地夸奖起这个本想趁机捣捣乱的家伙。我说他比老师能干、聪明,因为我至今没学会吹那种响亮的口哨,并诚恳地希望他课余时教教我,学生又都笑了,那个调皮学生也露出几分尴尬、几分释然的笑。此时,我话锋一转,说:“可我们谁也比不上某一古人,他吹口哨才叫绝。”于是师生就饶有兴趣地学习起《口技》来,边学边赞叹不已。还有学《核舟记》让学生先动手画一艘船,船要尽可能画得小,又要画上人物,再与王叔远雕刻的核舟一对比,学生都惊叹不已,自然也就理解了艺人的高超技艺。

其次,善于用学生熟知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快讲到几个伙伴月夜行船偷吃罗汉果的情节,我完全抛开书本内容,讲起一个以前的学生跟我说他们曾经的“英雄历史”。有一天晚上,几个玩得来的同学相约骑车去逛临镇的花市,尽兴归来时又偷了人家的几条甘蔗来解渴,那个学生告诉我,虽说明知偷不是好事,但那晚的快乐实在无法形容,我又小声地说:“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可千万别告诉其他人,否则有损老师的形象,你们作为我的学生也不光彩,”我看到有些学生还配合地点头,将身子坐得更直了。我说:“我小时候上学还与同伴偷过不知谁的蕃薯,找个水沟沟洗了洗就吃,几个人都觉得味道好极了。”学生听了,有的相视一笑,纷纷说开了,有偷人家过葡萄的,有偷过玉米棒子的……我再让学生读《社戏》中偷罗汉果的情节,就根本不需要多费口舌了,学生读得开心,也设身处地地理解了那份童真童趣。又如在一次学习课外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课堂中,由于我们的教室正好在教学楼顶层,我让学生先闭上眼想象成处于二十八层楼,再睁眼往下看周围,我问学生都看到了什么,他们说蚂蚁一样的人群,积木一样的房屋。从而体会“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生活联想,进而感受西山独立出众的特点。

再次,创设情景有助于用生活情境解决抽象的问题。有些抽象的话题,对于生活经验浅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此时,口干舌燥的解说远远比不上用生活情境来设喻,既形象又易懂。比如,在初学议论文时,学生分不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也不明白同是论点有何区别是,弄不清楚文中的事例或道理直接证明的为何是分论点,我认真讲解了,可很多学生仍一脸茫然,于是我打了个交作业的比方,作业原本是要交给老师批改的,这是交作业的最终目的地,就好比中心论点。我问:“作业直接交给了谁呢?交给科代表干什么呢?”这样一说一问,大部分同学都释然了。又如,一次阅读理解题中,题目问的是“两者的关系”,因为内容较抽象,较多学生未能答到点子上,于是我问学生:“语文老师和大家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答道:“师生关系。”我请他们具体解说,很简单,语文老师是大家的老师,大家是语文老师的学生,这不,同样的格式放在题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有效创设情景的方法

情境创设不是盲目的,任何情境的创设都要服务于高效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操作得当。马卡连柯说得好:“教师应当善于组织,善于行动,善于运用诙谐,要既快乐适时,又要生气得当。”笔者认为,理想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情境创设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要评价一个情境的创设是否理想,首要的依据就是学生是否对此感兴趣,无趣的情境创设是调不动学生积极性的,有价值的情境不可缺少的是趣味性。在讲授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我常让学生当导演。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到于勒的相关部分,我让学生以导演的目光物色一个演于勒的演员,最后一致将目光锁定在学校门口那个捡垃圾的老头身上,在探求物色这样一个人物的合理性时,自然地带出了于勒的外貌描写、精神状态及其处境,学生不仅理解容易而且印象深刻。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我又要学生将自己定位于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什么地方该用远景镜头,什么地方该用特写镜头,站在一个什么角度什么高度拍摄文中的景物。这些办法,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乐趣、贴近生活的。

2.情境创设时要注意难度恰当

初中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尤其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假若设置的情境超出了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再好的情境也将徒劳无功,学生学习也就兴味索然。比如,任何老师无法苛求生在不下雪的南方学生去想象雪景的美妙与雪中的乐趣,也无从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们体会刻骨的相思与官场沉浮所带来的苦闷。教师所设置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朱自清的散文《春》这一课堂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体描绘的几种春景图,即春日花草图、春季风雨图和喜迎新春图。然后让学生从课本外的其它文章中寻找出描绘春天美景的段落,与课本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中丰富的知识内涵。对于“春天形象”的细化情景的创设降低了要求,注重学生操作训练,所以整个学习过程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眼界,达到了情景影响实践的目的,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3.情境创设过程中要特别留心学习兴趣

中下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也相应地较差,如果生搬硬套知识更会让他们形成恶性循环,失去学习兴趣。但如果能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让他们也能体会学习中的成就感,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常常在课堂上拿他们作相关讲授内容的例子,开开玩笑,甚至叫他们的小名,让他们感觉老师在关注他们,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要他们能感觉到老师是善意地在同学面前谈到他们,他们也就附和大家笑笑,有意识地改正自身不足,集中精力来听课。

一天,已是上午第二节课时间,我正在讲解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的问题,正赶上一个办事拖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迟到打报告进来,给学生打断讲课是很多老师恼火的事情,我也不喜欢,可我给了他一个轻松愉快的笑,并热情地说:“早上好,阿伟,请进”。然后转而问全班同学,请理解老师刚刚所说话的含义,同学们都窃笑,有同学还友善地小声跟阿伟同学说:“不早了,阿伟。”我问明白含义的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举手了,阿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却偏偏叫他,并笑问他明不明白,他轻轻地点头,我轻松地对他说:“我们正在探计如何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感谢你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例子,既然大家都明白了,我们学习墨子对公输盘说的‘吾不言OK?”大家都愉快地笑了,阿伟也跟着进入了学习的内容,而且往后也没见他在语文课中迟到过。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指导意义

创设情境要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能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

譬如:启发领悟课文《芦花荡》的重点生字词之一“张皇失措”的含义。

先是师生共同明确它的含义: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然后,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张皇失措”这个词在文中哪个地方?

生:第17页倒数第五行: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师:谁“张皇失措”了?

生:老头子。

师:你知道是什么让他“张皇失措”的吗?

生:因为鬼子们拍打着水向老头子追过来了。

师:他真的“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不是。老头子是故意想把鬼子们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为大菱报仇而假装“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师:联系全文看看,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六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递进,学生容易接受,符合学生的心理。由于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在引导时使大多数学生能基于自我的思考而产生联想。牢牢掌握了“张皇失措”这个词,并由“张皇失措”深化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总之,课堂情境创设能有意识地将所讲授的内容与生活实际、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阿伟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浪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