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

2016-05-06

中州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金圣叹杜诗

毛 德 富   闫 玉 立



【文学研究】

论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

毛 德 富闫 玉 立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评点家,金圣叹在其所评诸书中不但多有立异标新、别开生面的诠释,而且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诠释美学命题,尤其提出了“先生未必如此作,吾不可不如此读”的诠释美学观。在诠释杜诗时,他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关系从杜甫的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注入自己的主体性。金圣叹所使用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可谓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当其与“尚论古人”的一面相结合时,可以调动读者的主体性,实现作品意义增值的效果;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与作品所表现的实际内容相脱离。总体而言,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富有创造性,得大于失。

关键词:金圣叹;“杜诗”;诠释美学观

一、批评态度的转变

金圣叹曾说:“圣叹本有才子书六部……然其实六部书,圣叹只是用一副手眼读得。”⑤然而,由于批释对象性质的不同,金圣叹并未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从《水浒》《西厢》到“杜诗”,其间存在着明显的转变。因此,研究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念,其批评态度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地位卑下,小说、戏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而小说、戏曲在民间流传基础上逐步成书的编创方式所造成的作者不确定性及文本流动性,就为评点者在对其评释时通过修改原著融入个人创造提供了可能性。⑥金圣叹批《水浒》《西厢》就常常托言持有“古本”,或称旧本为“俗本”,对原作加以删改。从某种意义上说,金批《水浒传》与《西厢记》,通过他独特的批改与诠释,已经生成了新的文本,具有了新的版本价值。因此,《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在问世后的三百年,取代了一切流行的明代其他版本。与金批《水浒》情形相同,金圣叹批《西厢》问世之后,也几乎取代了其他《西厢》刊本。所以,著名刻书家刘世珩(1874—1926)说:“《西厢记》,世只知圣叹外书第六才子;若为古本,多不知也。”⑦“夫彼之所谓古本者,非神州历世共传之古本,而苏州金人瑞胸中独具之古本也。”⑧金批《水浒传》之所以能够成为该小说版本史上的里程碑,正是金圣叹按照自己的历史观、世界观和小说美学观对《水浒传》原本进行了删削、改造的结果。故而,朱东润先生说:“读金本水浒传者,不妨当作圣叹自作,一切圣叹对于小说之见地,处处可窥,至其对于文学之价值,虽有独见,对于批评之使命,则欠忠实,此亦无可讳者。”⑨

评点者将其批释视为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将自己的批评旨趣融入批评对象,极大地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原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主体性在批释《水浒》《西厢》中,却是以改变旧有文本,使之屈就评点者的情感和审美需要的方式实现的。此种做法,对于作品的作者确定,并且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之诗的批释,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金圣叹对杜诗的批评态度与他批评《水浒》《西厢》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答韩释玉藉琬》中,金圣叹解释其《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不选杜甫诗的原因道:“所以独不入杜诗者,吾于杜诗乃无间然,犹孟子之于孔子,所谓愿学斯在者也。吾不敢以愿学之人之手,而下上于所愿学之人之诗也。”⑩这种如孟子对孔子一样崇敬的态度,使金圣叹虽然晚生千年不能面接其人,却因身历乱世与杜甫相契的情感经历,而具备了对杜诗反复沉潜、求其归宿得其苦心的条件,进而也使得金圣叹在杜诗评点中多了几分情感的共鸣。

二、与杜甫情感的契合

在进行枸杞子对照药材粉碎时,合理选择预处理方法,对其后续的粉碎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预处理的枸杞子对照药材能较好地保持其外观和色泽,且相关特性量值无显著变化。处理后的枸杞子对照药材水分含量相对较低,易粉碎,粉碎后粉末的流动性较好,易于分装,有效提高分装效率。

这里,金圣叹已将自己和杜甫融为一体,几乎分不清是在批杜甫诗还是自抒胸臆。

三、“比兴体制”与“断章取义”

因此,要实现杜甫诗作意义的丰富性,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看诗法”。金圣叹批杜甫诗《水槛遣心二首·去郭轩楹敞》云:

四、金圣叹“杜诗”诠释美学观的得与失

创作与诠释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作者将自己抽象的情思,通过联想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并诉诸文字;而读者是将呈现于文字中的具体意象,再通过联想转化为自己抽象的情思。金圣叹成功地以“兴”将这两个过程统一起来。通过这种方法,在诠释杜诗时,他把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关系从杜甫的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注入自己的主体性。金圣叹所使用的这种“断章取义”的解诗方法可谓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当其与“尚论古人”的一面相结合时,可以调动读者的主体性,实现作品意义增值的效果;其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与作品所表现的实际内容相脱离——虽然有时阐释也很精彩,但与诗人创作意图显然无关。

总之,杜甫的诗与金圣叹对其所做出的诠释,就如同两个半径未必相等的圆,这两个圆是相交而非重合的关系。当金圣叹与杜甫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与生命体验诸因素所共同构成的两个圆心无限接近时,他做出的诠释多是精彩的;而当他过多地、不适当地注入自己的主体感受而借题发挥时,则常常做出牵强附会的诠释,而表现出严重脱离文本的倾向。尽管如此,要想获得对金圣叹诠释美学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充分估量其学术贡献,《唱经堂杜诗解》中的批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概括言之,金圣叹的“杜诗”诠释美学观富有创造性,得大于失。

注释

责任编辑:行健

An Investigation of Jin Shengtan′s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s of Du Fu′s poems

MaoDefuYanYuli

Abstract:Textual interpretation i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Jin Shengtan, the most famous literary critic in ancient China, not only had many creative interpretations in his critical works, but also raised some specific themes of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s. In his criticism on Du Fu′s Poems, he expressed his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 idea, such as the author may not mean like this, but I have to understand like this. Taking it a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Jin Shengtan′s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its underlying causes, and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n Shengtan′s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s of Du Fu′s poems.

Key words:Jin Shengtan; Du Fu′s poems; Interpretative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3-0140-05

作者简介:毛德富,男,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河南文史资料》主编(郑州450001)。

收稿日期:2015-11-28

闫玉立,男,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郑州450001)。

猜你喜欢

金圣叹杜诗
奇才金圣叹
金圣叹刑场别子
本期资深大厨:金圣叹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幽默到死金圣叹
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点评中“犯”概念的探讨
20世纪以来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综述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