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峰村:抬脚即是明清古民居

2016-05-05曾雅旋

海峡旅游 2016年4期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

曾雅旋

未到桂峰村之前,已有耳闻这座古村从唐代以来,便有人烟在此生息,曾是明清时期繁华的古道一站,“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据说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初次造访桂峰村,我们乘专车从尤溪县出发经洋中镇,绕盘山公路,三月雨水多,一路上云雾缭绕,而新晋完工的长约13.8公里的旅游专线道一段有白梨花的点缀,更多了一丝田园怡情。下午三点顺利抵达桂峰村,淅淅沥沥的小雨方歇,不多时,天气已逐渐放晴,大有一幅光华普照大地之意,放眼桂峰,一大片灰瓦老厝依山势匍匐于上,引人迫不及待想抬脚登临。

桂峰村小档案

村落概况:桂峰村位于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东北部,坐落在闽中腹地——绿波万顷的丹桂岭上,群山环抱,云雾萦绕,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该村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多年了。它曾经是明清时期繁华的交通要道,几个世纪以来,蔡氏子孙在此筑居、耕读、繁衍,家家户户都有“读书为官,诚实做人,方圆规矩”的百年家训。全村面积23187亩,平均海拔550米,目前村中常住人口一百二十人。

资源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保留较为完整的山地型传统聚落;现存39幢明清古民居;明清古官道;耕读文化底蕴深厚;清代下坪古街;“桂峰八景”;祭祖文化节;元宵迎竹蛇灯文化活动;桂峰米酒和桂花蜜;古民居民宿。

交通:距离镇区15公里,因是水泥山路需20分钟可通往村落。

发展需求:缺人——创客、返乡青年;缺资金——古民居修缮、民宿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桂峰村落的美,需要行走其中,不期而遇地慢慢体会。春日三月,雨后的桂峰村,在白色梨花的点缀下,更显清新古味。

一行人利落地安顿好住宿,便与带路人蔡华理导游约在村口引凤亭的位置,开启步履桂峰的行程,第一站便是石印桥区。蔡导是蔡襄第41代世孙,亦是桂峰村三位导游之一,蔡导告知这里是昔时桂峰最为繁华的街巷,也是当下村中老人议事、交流各类生活信息的公共场所。漫步于四株桂树与两棵紫荆荫庇的石印桥区,桥边鳞次栉比的酒肆茶楼和旅馆商店中颇可以想象曾经街巷的喧哗与热络。桂峰小吃店是石印桥边已开了十几年的老店,这几年里的生意不温不火,店主蔡氏老夫妇却守着柴灶每日照常向村人及游人供应热腾腾的锅边糊,和蔡伯伯攀谈中,很荣幸吃到灶上新蒸的免费红薯,简短的互动有如邻里间的家长里短。相较小吃店,隔壁的龙凤茶坊杂货店和对面的桂峰豆腐店是当地生意最好的两家店,带路人蔡导告知他的另一身份正是该杂货店的主人,他说店里卖得最好的商品是桂峰米酒和桂峰蜜,这几年他兼起村内的导游,生意与生活都有所改观;而豆腐店一直是桂峰口碑极佳的店铺,店里用当地山泉水及黄豆造出的豆花和豆干是游人必尝的一道桂峰小吃,不久前桂峰村邀请了台湾打开联合文创团队对该门店进行一番改造,新店铺的氛围不仅更契合老聚落的人文气息,生意也日近达三四百元。

沿着石印桥向村内左拐,步行十几步便是蔡氏祠堂,它是一座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建筑,整体建筑有正堂、中堂、山门华表,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铺就,闲晃其中庭宇肃严,村中老人常常聚集在此打麻将,又让祠堂保有一股生活气。祠堂门口有潺潺溪水顺山势而下,而我们的走村路线,则是一路抬阶沿山而上,伴着白色梨树落下的花瓣铺成的山道,可以途经楼坪厅大厝、石狮厝、七家头厝和后门山大厝、玉泉书斋、清代茶楼、蔡氏祖庙,这几家都是当前桂峰修缮较为完整或是保留原老风貌的的古建筑,是领略桂峰古民居格局与装饰细节的集中地点,而俯看桂峰全景,最佳场地还属后门山大厝下的观景台。一路上蔡导不忘向我们细数桂峰的历史与源起,他说明清时期因尤溪至福州的官道经过桂峰,大量的官家、商人和艄排工人,从福州返尤溪必从此地住宿过夜,随之带来的是物质与文化的消费,这使得桂峰在很长时期内一度繁荣。这种历史上的商业繁荣,对于桂峰村人而言,离不开一代代蔡氏村人几百年来“耕读传家”的潜心经营。有关桂峰村的肇基,据《桂峰蔡氏家谱》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为桂峰始祖。和其他闽地乡镇历史上的人口避难迁徙一样,蔡长于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便由三石井头湾(今坪坑村三石自然村)迁往桂峰,带领儿孙披荆斩棘,在此结庐而居,开始了蔡氏在桂峰的肇基之地,并初定村名为“岭头”。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经过几个世纪的辛勤耕耘,蔡氏子孙在这里安居乐业,明清两代更出现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耕读文化”的鼎盛加上明清时期从独一的农业聚落成为集商业、交通、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聚落,才有留存下来的39幢明清古民居所构成的山地型传统聚落格局。从观景台看桂峰村古民居依次分散在三面山坡上,这种山地型传统聚落方一目了然,而现存39幢明清古民居中,也在高低疏密间显出古朴之美。目之所及的桂峰,少有平地,一幢房屋的地基,常常高出邻屋的屋顶,即使同一幢房屋,大门和院子,有时会相差整整一层楼房。到处有层层垒起的护坡和石梯,大街小巷其实就是一串串石阶,高低曲折,连结各个屋群。建筑板壁是篾编的,糊上黄泥,再刷上白石灰,只因日久天长,大都成为黄泥墙面,每一座古厝因所在方位及建造时间不同也呈现各自特色。

下了一夜的雨,晨起,雾气未散,不多时,太阳冒出来,村落与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行经的楼坪厅大厝,此厝因地势陡峭,于右侧另搭一楼板为厅,故曰“楼坪厅”;石狮厝,石雕木刻精巧,是探看建筑老手艺人的精华所在;后门山大厝位在后门山坡上,有石砌护坡,是多达14层、高30多米的独立式山腰建筑,可以领会所谓的小“布达拉宫”建筑布局,据说清代建造该厝时耗资一万三千两白银,历经十余年始成。目前,从外仰望整座建筑,矗立之势散发出庄重的氛围,也可以沿着不规则石子道绕行而上,探步其中,书楼已倾倒,书斋也已倾斜破败,但能可以感受到曾经作为一代大厝的布局。欲看完整书斋,可一访新修缮的玉泉书斋,厝后存有百年桂树一株,可想象“丹桂飘香”的村中八景之一;书斋附近的清代茶楼,为二层构造老厝,楼下廊道沿截洪沟而建,是桂峰村“颜值”最高的取景地之一。在39幢古民居中,蔡氏祖庙和蔡氏祠堂一样都是造访桂峰的必到之处,这是保存较好清代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因坐南朝北,又背倚青山,堪舆先生称之为“飞凤衔书”。当我们置身于蔡氏祖庙,心中不禁好奇这样一座青山绿水环抱的闽中特色村落,何以人烟如此轻寥。蔡导不胜嘘唏,如今的桂峰村尽管游人不间断到访,当下的桂峰却仍和中国其他村落一样始终面临着空心化的境遇。

造访桂峰之前,尤溪县洋中镇陈锡贵委员在谈到桂峰村的现况与未来时,反复向我们强调桂峰村当下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仅就桂峰村修缮古民居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如何避免产生另一个商业化过重的“凤凰古城”。资金与避免商业性过度开发,与其说是桂峰村这样一座千年古村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下寻找自身定位的关键所在,不如说它更是当下众多古村落保护与复兴都会碰到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蔡氏古民居
一类无感蔡氏电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三次型蔡氏电路的设计及应用*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含x|x|的变形蔡氏电路系统的同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