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2016-05-05李亚敏,刘学松,商晓芹

高中数理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银饰化学民族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北京李亚敏1刘学松1商晓芹2(特级教师)

中学化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是对民族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课程目标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收集、整理和挖掘蕴藏在化学课程资源中的民族教育内容,将它们应用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与民族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化学备课组积极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中的民族教育内容,探索和寻找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成果与大家分享.

1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科学素养包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渗透民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1.1结合我国化学史渗透民族教育

在教学中,结合我国化学上已取得的成就渗透民族教育.例如,在古代中国,黑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造纸术的出现为书写文明、传播文化创造了条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造方法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工业原料——纯碱,但生产方法被帝国主义垄断,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极其艰难条件下经过3年努力发明了“侯氏联合制碱法”, 使合成氨和制碱两大生产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国内“纯碱”工业的空白,而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人类化学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学工作者在物质合成与微观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65年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了核糖核苷酸片断,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人工合成,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掌握了只有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的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硅晶体表面写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中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近几年,“神舟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又上新台阶;航天员的服装材料聚酯纤维、航天飞机的耐高温防护片——新型陶瓷材料.

这些化学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和民族增光.

1.2结合具体化学知识渗透民族教育

在“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硅太阳能电池.让学生知道这种电池几乎随处可见: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那巨大的“翅膀”是它;太阳能汽车上安装的一个大顶篷是它;太阳能游艇上一块长方形大板是它;路边太阳能电话的每根电线杆顶端上的一块小平板也是它.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光能变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它是利用“光电效应”的原理制成的,即当物体受到光照射时,物体内就会产生电动势或电流的一种现象.硅太阳能电池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已经成为绿色新能源的代表,这也是控制雾霾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进行分离提纯有机物常用方法的教学时,给学生介绍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方法.1967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但实验步履维艰,进入僵局时,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认为高温有可能对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坏,从而影响疗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温度,由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更低的乙醚提取,结果发现,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此素材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中医药提纯的贡献,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树立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通过将具体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史实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研制、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

1.3结合校本选修课渗透民族教育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在传统工艺、传统配饰制作、传统服饰、传统饮食等方面各具特色,适时地将民族教育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基于此,我们在校本选修课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 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介绍.

介绍一些少数民族所佩戴金饰、银饰等来源、清洗及冶炼方法.如黔南州的一些少数民族自古就有佩戴银饰的习俗,银饰制作是他们世代相传的手工工艺,苗族银饰工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黔南州并不是产银区,新中国成立之前,苗族统治者的银饰原料主要来源于朝廷赏赐的银子和他们向老百姓收取的苛捐杂税,苗族百姓的银饰原料主要来源于祖辈辛勤劳作积攒下来的银质货币;银饰长时间佩戴就会失去光泽,颜色变暗变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原因,并寻找有效的清洗方法.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活动.

开展与民俗关系密切的蜡染、酿酒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制作活动.如带领学生学习酿酒工艺,了解酒文化.大多数民族自古就有酿酒的习俗,在长期的酿酒、用酒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酒礼酒俗,这些酒礼酒俗中散发着尊敬老人、善待朋友、夫妻和睦等民族团结的芬芳.例如,苗族家庭在宴请敬酒时,主人要双手端杯先给席上年龄最大的人敬酒,这体现了尊敬老人、长幼有序的民族传统美德.在布依山寨,若一家来客,全族的人家都会轮流以酒饭招待,这是少数民族同胞热情好客的体现,是他们重视礼仪、乐于结交朋友、珍视民族和睦与团结的表现.酒歌是少数民族同胞重视传统、珍视情亲、追求美好生活的反映, 也是他们祈盼社会稳定、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的体现.

通过校本选修课,加深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科教学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手段,各学科相互补充、相互衔接,使学生受到全过程、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民族团结教育.

2在预科教材编写中渗透民族教育

根据教育部内地西藏、新疆高中班预科系列教材编写规划,我们备课组老师有幸参加了《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预科教材(试用) 化学》的编写,其中备课组长特级教师商晓芹为本册书的主编.我们在编写本册教材的过程中,始终在思考:如何使教材更适合西藏、新疆学生的学习?我们在传播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如何渗透党和国家对西藏、新疆学生的关怀?如何渗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族人民团结是一家”的思想?使学生通过预科班的学习不仅在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习能力方面有大幅度提升,而且使学生通过预科化学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发奋建设伟大的祖国,使国家的明天更美好.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变量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孩子最熟悉的乡土知识在其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经过反复钻研,一方面利用教材设置的“思考交流”“科学视野”“科学探究”“资料卡片”“学生活动”等栏目(如教材第170页学生活动8-2),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师生生活和经验引入教材中,超越狭隘的化学知识内容,让化学知识“活”起来;另一方面,设计多个学生活动,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积极去发现学校外面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勇于将对化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使西藏、新疆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同时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润物细无声处”,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民族教育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但必要而且可行.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中的民族教育内容,密切结合化学史、具体化学知识、校本选修课等教学方式和途径渗透民族教育,使民族教育的种子自然地植入学生的心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寓民族教育于化学教学中,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赞赏化学对人类的贡献的同时坚定了学好化学的决心,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银饰化学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银饰
多元民族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奇妙的化学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