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2016-04-29李美静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摘 要: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之后,对心理学领域有巨大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广为传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心理结构理论、本能论和泛性论几个方面,精神分析学说是二十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它涉及领域包括文学、宗教、哲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但是对文学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心理结构理论;本能论;泛性论

作者简介:李美静(1990.4-),女,籍贯:吉林省,汉族,硕士。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精神分析学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这一学说产生之后,它的产生不仅对心理学领域有巨大的影响,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广为传播。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概念,是在1896年所写的一篇论文中。1900年出版的《释梦》中他给精神分析学说打下了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是二十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它涉及领域包括文学、宗教、哲学和教育学等诸多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心理结构理论、本能论和泛性论几个方面,其中心理结构又分为意识体验的三层机构和人格的三重结构,本能论又分为爱和死的本能以及性欲本能。

一、心理结构理论

1923年以前弗洛伊德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界定意识,因为意识人人皆知,但对它的理解只限于“观念、情感、心智活动过程及意愿”这种对意识的理解是空洞肤浅的,对精神的深入认识也是不利的,经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精神分析学包括三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 ①关于心理分析的一般理论, 这是弗洛伊德主义的灵魂和中枢;②精神分析的方法论;③精神治疗法。后二者是前者的应用和验证。但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的真正支柱和核心是潜意识( 下意识) 的理论, 也就是意识体验的三层机构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这个结构中最外在的一层,它是直接与外界相接触的,前意识则是指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无意识,而无意识是指思维活动过程中借助伪装形式进入意识层的活动叫做无意识,无意识是弗洛伊德主义乃至所有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石.然而虽然无意识是一个混乱的层面但是这三个层面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得关系。

对于意识来说, 潜意识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 干扰意识的正常活动, 起消极乃至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 积极地为意识提供无休止的刺激, 使之转化为促进意识的原动力。

但是, 不管潜意识对意识的这两种作用有多大, 它都要受意识的控制。

二、本能论和泛性论

所谓的本能就是指为本我的运作提供能量,这些原始的冲动不断驱使本我不断地向自我冲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欲望,弗洛伊德在众多的本能中认为爱和死的本能是最能体现人的属性的本能。在死的本能中弗洛伊德认为死亡不代表结束而是代表新生,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爱的本能则是为保护物种,延续生命而存在的,它包含丰富的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两性之间的爱,被他定义为力比多。

他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认识到人的个性中可能存在着侵略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相互对立的,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二死的本能有着恨和破坏的力量。生的本能促发对器官的愉悦或身体需要的满足,这些都是根据愉快的原则去支配人的活动的。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虽然解释的并不是那么合理,但是它却说明了“自我”和“超我”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开始就具备独立的人格,是一个自在的个体,具有社会群体意识。

虽然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划分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不论弗洛伊德早期对本能的划分,或是晚期对本能的分类, 都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其一, 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直观化和绝对化, 认为冲突来源于个人本能; 其二, 在社会历史领域, 把社会发展归之于生物本能, 不承认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基础, 不承认在物质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关系, 由此不承认人的社会性。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它所处的时代而言却是卓越,对当时各个领域的作用是把不言而喻的。

三、精神分析与文学

精神分析学说的出现在文学领域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无意识”或“自由联想理论”是弗洛伊德文学观点之一, 被看作是文艺创作活动的手段和方式。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 而且还要深入到深不可测的“无意识” 中去, 探索人的个体心灵的奥秘, 以揭示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达到心理上的真实。

精神分析学说为二十世纪的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领域,同时也提高到了表现的技巧,开始注重对人内心的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二十世纪的三大文学理论之一是不为过的,他的“无意识”、“梦幻”和“自由联想”不仅对于当时的文学界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以后的文学的作用也是意义重大的。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它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既要认识其不足,又要肯定其卓越之处。

参考文献:

[1]宋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田樱花.弗洛伊德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黄汉平,拉康与弗洛伊德主义[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