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春二月》:罪有应得的“毒草”电影?

2016-04-29张颖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毒草批判

摘 要:《早春二月》以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萧涧秋为主人公,围绕与陶岚的爱情、对弱者文嫂的同情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三种主要活动,展现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最终又逃离芙蓉镇的过程,本文以《早春二月》为例讨论文艺作品的两种声音。

关键词:《早春二月》;批判;“毒草”

作者简介:张颖(1995-),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杭州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战后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与政治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提出极大地鼓励了文学创作的开展与进行,与此同时,“香花”与“毒草”的比喻也成了常见的评价用语。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提出处理人民政治生活中所产生问题时辨别是非的评价标准,便可以引申为“毒草”这一概念的解释:与我国建国后的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具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在思想性上被认为是负面的、消极的、反动的文艺作品。

六十年代,《早春二月》曾作为全国性批判的对象,在57个大中城市进行公开放映,举国上下人民以此契机进行“反思和批评”。文汇报《工人同志对<早春二月>的批评》一文,把主人公萧涧秋批判为畏首畏尾、胆战心惊的知识青年,指责他们害怕革命,终于逃跑,还要用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观点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进行“同情救济”。1964年9 月15 日《人民日报》刊出文章《< 早春二月> 要把人们引到哪儿去?》,作者景文师给影片定性为“大毒草”。直至1979 年《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等刊物相继推出几篇文章重新评价《早春二月》,确定了该电影的艺术成就,《早》的名声终于得以“平反”。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面对《早春二月》前后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又该如何定夺其艺术价值,是罪有应得还是时运不济?

《早春二月》以二十年代为时代背景,以萧涧秋为主人公,围绕与陶岚的爱情、对弱者文嫂的同情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三种主要活动,展现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最终又逃离芙蓉镇的过程。故事开头,萧涧秋带着大革命失败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来到芙蓉镇想有所作为,却因为帮助寡妇文嫂闹出了闲言碎语,甚至为了“从根本上”救济文嫂放弃了自己与陶岚的爱情。然而文嫂的自尽给了他当头棒喝,匆匆逃离了芙蓉镇,得知此事的陶岚连忙追赶出去。影片由此而止。柔石原作《二月》是陶岚与哥哥一同去上海寻人,电影的改编更突出了陶岚倔强、勇敢追求爱情的个性,但假使真的追到了萧涧秋,会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吗?我很怀疑。给萧涧秋以沉痛打击的芙蓉镇是回不去了,假使陶岚与萧涧秋一同“投身时代的洪流”,又未免沦为子君和涓生分道扬镳的宿命,毕竟,萧涧秋是在走南闯北而困顿不得的抑郁想避身芙蓉镇安歇一会儿,当下被镇民的“逼”走不过是再一次地被抛入无法自控的命运漩涡中。

《早春二月》充满了人物之间和个人情感态度的矛盾:表面平静实则涌动暗箭与风波的芙蓉镇,萧涧秋帮助文嫂、担任教职却收到诽谤他的匿名信,直到文嫂自尽人们反倒立刻众口一词地称赞他的美德,萧涧秋的婚姻观也在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陶岚的真爱间延宕。这种矛盾并不是西方观念中人与命运、人与自然的冲突,也不是道德伦理的冲突,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汇聚与冲撞:新思想的引入与未开化的愚昧,踌躇满志、意欲大有作为的青年却成为空有满腹才华施展不得的零余者,在摸索中撞破头脑的先驱与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

深刻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在安静闲适的芙蓉镇上了无痕迹,所谓的斗争不过是争夺陶岚的婚姻战,所谓的“是非的漩涡”不过是暗中射箭的人言可畏。与其上纲上线地断言萧涧秋是一个懦弱逃避、无所作为、对革命了无期望的青年,不如说他是在革命失败后迷茫彷徨、不解出路的爱国者。假使褪去附属的时代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这部电影解读成对个人心理的深度关怀,《沉沦》如是,《海上钢琴师》亦如是;或者理解成乌合之众舆论的不负责性和伤害性,《搜索》如是,《浪潮》亦如是。抽离了文艺与政治明目张胆勾结在一起的背景,我实在难以苟同将几个场景、几句话断章取义就能批斗成“毒草”的文化法西斯主义。情感被忽视,共情被克制,一部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浪漫的电影,碰上了高度敏感的阶级斗争时期,对十七年电影的批判也就成了文革错误的先声。

《早春二月》取材的故事时间和内容的确不够讨巧,在1960 年代“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时代”,对五四的回忆被认定是不合时宜的倒置以及对大革命的怀疑。再者,对比《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这样狂飙突进式的人设,萧涧秋和陶岚在谈论家国人亡的时候还要弹弹钢琴、讨论哲学,恰似才子佳人式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再加上陶岚口无遮拦地宣称自己是“只顾自己的个人主义”,也难怪会背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右翼的黑锅(尽管原作者柔石是位左翼作家)。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确是凿凿,那么“如果赞美不自由,批评也没有意义”,对于任何文艺作品都要允许至少两种声音的存在。幸运的是,隔着半个世纪的时光往回看,我们终于可以相对公允地给予《早春二月》应有的评价。

猜你喜欢

毒草批判
令人瑟瑟发抖的自然毒
草原毒草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天然草地毒草危害、防控与综合利用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二则(2)
牲口放青要防备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