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公子重耳之亡

2016-04-29邵珺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摘 要:《左传》、《国语》和《史记》,三者对重耳流亡之旅的记述大体相同,许多细节甚至年份、人物身份却不同,本文不对相关年龄、身份考证进行探讨,主要比较欣赏流亡途中、称霸之前的重耳形象。

关键词:重耳;人物形象;比较欣赏

作者简介:邵珺(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左传》以重耳流亡的路线为线索,按时间按顺序展现重耳个性的演变,其形象复杂,有优有劣,总体仍是一个仁义明君形象。《国语》通过对话,让众谋士簇拥着重耳,突出重耳的知人任贤,知错能改,却也显得他有些缺乏己见。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特征,但可能出于为尊者讳的思想,也隐去了一些晋文公的过失。

以下将主要比较其中的三个小片段:

一、重耳奔狄、适齐

《左传》开始,重耳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危机,也为其初露君主之德提供了舞台。当时晋国政权内部发生冲突,重耳到蒲城避难,晋献公派寺人披杀之。蒲城人准备迎战,他却不允许,认为自己依靠君父才享有俸禄和人民,不能与其较量。这里首先表现了他为子孝、为臣忠的深明大义。若其不得民心,蒲城人也不会为之迎战。其次,体现了他善于统筹形势,从大局考虑的政治远见。再者,避公子还能如此当机立断,冷静从容,可见其心智之沉稳。而接着写“从者狐堰、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则从侧面反映出其平日善纳人、得人心的一面,否则是不会“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的,而这也恰是重耳之后能够成为一代明君的最重要性格,为以后其性格发展定下基调。[1]

《史记》则抛弃重耳的一段言语,用叙述性语言,交代晋公子所处的危难环境,再用细节描写“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逾、逐”字突现出重耳当时的狼狈情景和命悬一线的危险性,这里的重耳毫无从容的君子风度,只显慌张,《左传》与《史记》对文公奔狄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晋语四》记载晋文公在狄十二年,却不写重耳的种种事件,而将主要笔墨用来写狐偃劝其自狄出发投奔齐国寻,有一种重耳无用的感觉。

所以,三者从开头便塑造了不同的重耳形象:《左传》中重耳仁义守礼;《国语》重耳开始未发声未有形;《史记》写得更为现实,表现了其长远的政治见解。

二、五鹿乞食、安于齐

过五鹿那段,重耳向农夫乞食,农夫从田里拿出泥块给他,重耳发怒要鞭打他们,经子犯(狐偃)劝“天赐也”,重耳“稽首,受而载之”,子犯三言两语便劝成;而《国语》则写子犯在此长篇大论,写子犯篇幅过多。重耳仍“再拜稽首,受而载之”;《史记》记:“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没有重耳欲鞭之的情节,子犯也变成了赵衰,强调对土地的占有,而不是“天赐”,未写重耳稽首。

这个细节是我印象极深的,在此,重耳富贵骄纵的一面暴露出来,“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将之十分精炼地表现出来,与之前树立的良好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一扬一抑。不过这也是流亡初期不谙世事、贪图享乐的贵介公子的正常表现,反而令重耳形象显得更为真实。后重耳知错即改,也体现出其本质的仁善。

对“安于齐”这一情节,《晋语四》分两节写得很是详细,虽然只用了“民生安乐,谁知其他?”、“吾不动矣,必死于此”两句话,却生动地描画出他此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左传》用“公子安之”四字就表现了同样的意思,姜氏的劝言也简洁明了,重耳单单用“无之”两字回答,言简意深,引人猜想:或者重耳心中另有打算。《史记》中齐姜的劝谏“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从重耳的实际出发,则显得更具说服力。

三、楚王飨重耳

重耳及楚,楚成王为显示自己地位的不同,用起了周王飨宴上公的“九献”之礼(《晋语四》),重耳不禁有些怯场,狐偃给他打气:“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重耳于是稳下心神,进退应对,都很得体。楚王事后用“约而不谄”来评价他,但重耳仍然恭敬地“再拜稽首”。

当楚王问及等他回国后如何报答时,《左传》和《史记》中文公的回答大致相同,而《左传》的言语气势上更强一些“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以与君周旋”。《史记》中在这段对话前,却加了一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在对比中表现重耳的逐步成长。

《左传》中这是重耳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展现自己的情节,重耳的主导性格渐趋抬头,能从远大的政治目标来考虑问题了。和楚王的对话不卑不亢、谦逊而不卑怯、温文中不乏强硬,既维护了国家尊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没向对方低头,此时他堂堂正正,毫不示弱,已无流亡公子寄人篱下之态,体现了政治家的风度。

总结:

当然,《左传》、《国语》、《史记》三者对同一史实的不同叙述,有其受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历史观影响的原因,但我们都可以看出,在重耳流亡途中,其由一个不谙世事、安于享乐的贵族公子渐渐成长为有胆识胸襟的国君的过程。[2]少年晋文公既有粗暴无礼的一面,也有礼贤下士的一面,既有政治远见,也有狭隘意识,既有大国君的争权夺谋,也有普通人的多情仁善。

注释:

[1]张银侠.《左传》霸主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0.

[2]陈鑫.晋文公重耳逃亡故事在《左传》与《史记》中的比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90.

[2]张银侠.《左传》霸主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3]陈鑫.晋文公重耳逃亡故事在《左传》与《史记》中的比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巧用白描手法 再现人物形象
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