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aceX成功背后的创新启示

2016-04-27郑永春

军事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猎鹰马斯克火箭

郑永春

2015年12月22日,在圣诞节这一西方人最重要的节日之前,一家民营航天公司SpaceX再次惊动了全世界的航天界甚至科技界。他们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不仅把Orbcomm公司相当于22个成年人体重的11颗卫星(每颗重172千克)送入近地点620千米、远地点660千米的近似圆轨道,而且火箭的第一级在经历太空飞行之后,再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在点火发射升空的9分40秒后,第一级火箭稳稳站立在发射场附近的陆上着陆平台,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运载火箭的成功回收。在经历了2015年以来的数次失败之后,研发团队终于可以安心回家欢度新年了。

SpaceX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这背后有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他们的创新实践,其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政府支持

长期以来,美国航天界一直是NASA一手主导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曾经把美国人送上了月球,在与苏联的太空争霸中赢得了胜利。但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航天的发展过分依赖NASA下属机构,NASA的机构体系庞大臃肿,缺乏创新活力的弊端逐渐显现。

为改变这一状况,美国政府在奥巴马上台伊始就开始布局商业航天的发展。如果没有国会立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SpaceX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功。

NASA作为政府部门,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方面不与民争利,果断退出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低轨道航天发射领域,向民营航天企业放开。NASA自身则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航天技术和深空探测等公益性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登陆火星方面。

NASA向SpaceX开放了“阿波罗”登月和航天飞机研发的大量技术报告,转移了大量成熟技术。为了扶持SpaceX,NASA把自己的核心技术骨干派驻到公司,其中包括一批航天业内的顶尖高手。

航天发展的瓶颈在火箭,火箭研发的瓶颈在发动机。SpaceX公司此前并没有研制大型火箭发动机的能力。“猎鹰”9号火箭上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原型是NASA当年用于载人登月的,推力并不大。照此计算,整个“猎鹰”9号火箭需要用19台梅林发动机。NASA把梅林发动机的全套技术转让给SpaceX,SpaceX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发动机推力也因此得以提高。目前,SpaceX已经具有独立自主研发火箭发动机的能力。

不仅转移技术,输送人才,NASA还给了长期的大额订单。经过三轮竞标,在20多家公司中,SpaceX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和另一家民营航天企业轨道科学公司的运载箭脱颖而出,赢得了向国际空间运输货物、总金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商业运作

商业航天发展的背景,源自航天领域蕴含的蓬勃商机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与NASA下属机构用钱大手大脚、预算经常超标不同的是,民营企业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

为了降低成本,SpaceX制定了全面的成本控制计划。火箭和飞船使用的全部零部件尽可能自己生产,这样做也降低了零部件外部采购带来的质量控制风险;由于火箭和飞船的生产量有限,为了减少生产线,SpaceX尽可能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种不同的零部件。马斯克相信,降低成本的关键不仅在于研发新的技术,更在于广泛采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以给国际空间站进行货物运输的“龙”飞船为例,2008年“龙”飞船给国际空间站的货运合同单次费用为1.33亿美元,NASA用16亿美元购买了12次货运发射任务。作为对比,美国大中型载荷平均每次发射4.35亿美元,4次发射合计17.4亿美元,2012年发射费用比上年大幅上涨30%。欧洲的阿里安公司和美俄联合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报价也不低。为了降低成本,SpaceX甚至用市面上十分成熟的浴室零件来组装飞船的门把手,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1470美元。

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就像生产冰箱和洗衣机的流水线那样,脱离了以往火箭研发中十分臃肿的供应链,陈旧保守的设计方案,以及无法管控的外包合同。

有人说,“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回收成功,将使航天发射变成白菜价。实际上,火箭回收可以降低发射成本是肯定的,但是否真的降低到白菜价,回收后的火箭发动机需要进行多大程度的更新改造,是更新后用于下一次发射,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但不管怎样,SpaceX的成功一定会在航天界迎来一场大讨论。在为SpaceX的成功喝彩的时候也要反思,我们的航天体制哪些是成功的?哪些还需要大的改进。这次火箭回收成功的后续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消化。

“猎鹰”9号一级火箭着陆

永不停步

北京时间2016年1月18日凌晨2时42分,“猎鹰”9号火箭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再次发射,将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用于监测全球海平面高度变化的Jason-3海洋观测卫星送入轨道。发射成功后,SpaceX公司再次测试了“猎鹰”9号第一级火箭的回收,但未获成功。

回收时,第一级火箭成功启动了缓冲减速发动机,朝着太平洋上停泊的海上回收平台下降,成功抵达了驳船着陆平台,偏离驳船中央不到1.3米,几乎正中靶心。测试数据显示,火箭着陆过程很轻柔,但由于火箭底部的其中一根着陆支架没有被锁定而折断,“重重”地倒在驳船上,火箭海上回收再次宣告失败。这是SpaceX公司第四次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此前的回收驳船都位于大西洋,而非太平洋。

此次发射使用的是“猎鹰”9号1.1型火箭,推力较2015年12月22日发射的“猎鹰”9号FT型火箭小,回收难度也较大。与陆地着陆回收相比,在海上平台着陆可以通过计算火箭的飞行轨迹选择停泊位置,缩短火箭飞行距离,节省燃料消耗。

2016年2月6日,“猎鹰”9号FT型火箭将再一次进行海上回收,发射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进行。

需要指出的是,SpaceX公司每次进行火箭回收测试,都是在火箭完成商业发射合同之后进行的,即使测试失败,并不会增加发射成本。马斯克表示:“我想我们将很快积累起像一支舰队那么多的回收火箭,而后我们将用数年时间去重复利用,并确保它们都工作得很好。”其次,按照SpaceX公司的管理经验,增加测试频率是他们改进“猎鹰”9号火箭的关键措施,火箭回收失败的同时也为下一次测试积累了新的数据,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敢想敢做

与其在无数次的讨论中侃侃而谈,不如立马开干。民营企业的基因使得SpaceX敢想敢做,想到就做,即便错了。正如SpaceX的航天工程师David Giger所说:“我们不会坐在那里花几年时间去分析和论证,SpaceX需要的是测试、测试、再测试。”

一家民营航天企业的成功,或许可以打乱整个世界的航天格局。就像是一筐沙丁鱼中的一条鲶鱼,如果没有这条鲶鱼的搅局,沙丁鱼也很难存活。SpaceX的成功,代表着民营航天企业逐渐成熟,从舞台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传统上政府主导的航天业将逐渐退出具有商业利益的航天发射领域,专注公益领域,与民营航天企业一起推动人类进入波澜壮阔的大航天时代。

马斯克十分远大而坚定的梦想以及强大的意志力,无疑是SpaceX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短短十几年中,马斯克做成了PayPal电子支付、特斯拉电动跑车、SpaceX商业航天等几件大事,未来还将致力于发射4000颗卫星全球组网,研发时速上千千米/小时的超级高铁,把人类送上火星等“狂想”。有人说,马斯克一个人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从马斯克的成功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达到多高的顶峰,而是尽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或许永远没有机会成为首富,但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猎鹰马斯克火箭
马斯克的“魔鬼慈善”
马斯克入主推特引轰动
秦刚与马斯克驾车交流
我想去看海
小猎鹰学习记
全新达索猎鹰服务中心正式落成启用
透视奇妙的火箭
喜庆的春节
超酷的火箭
猎鹰与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