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核心素养更接地气

2016-04-27胡耀兵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能力

胡耀兵

前段时间,听区教研员说,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心里猛然一惊,作为语文教师,关于语文素养笔者早已知晓并熟记于心(职称考试的必需)。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还未听闻,不禁为自己的浅陋而汗颜。后问问身边的同事,大都抱以歉疚一笑:“核心素养还没有听说过。”上网一查,原来在2014年4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教育专家多有解读。但面对核心素养这样的前沿理论,为何需担起培养重任的一线教师有被屏蔽之感?是因为这一概念过于“高大上”,而无法拥吻最接地气的普通教师们?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一、是雾里看花还是欲说还休?

什么是核心素养?《意见》中说:“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该具有的必备能力呢?大多数专家教授都承认: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认为:大多数时候,“核心素养”翻译成“胜任力”,甚至认为,身心健康也应是其核心素养一部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认为,这种能力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欲说还休中,这些专家是想表明:核心素养具有保障终身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养成的。但我们还是难以明白何种能力有如此神奇的力量?2013年5月开始,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提出了9大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其中的内容和《意见》中提法也似乎想更多证明:核心素养中的能力是可具体化的,即《意见》中强调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个人修养是必需的,可是个人修养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养成?家国情怀,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情感,可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达到培养的效果?缺少操作性、可持续性、可接受性,这样的理念如何推行,如何深入人心?

袁振国教授在一次关于核心素养的沙龙小结中提到:不必执着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这话更是让听者有雾里看花之感。但新课程改革多年,从教知识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增长,这是一个不可转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我们不得不把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目标,而恰恰忘记了教育工作者的初衷:教育是促进人发展的手段和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二、是全面发展还是因材施教?

从《意见》中看来,要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不断进步的社会,未来的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他应该有语文知识的素养、应该有数学的素养、应该有科学的素养、应该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应该有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这里我们相信核心素养理念提出者的良苦用心,是想让更多的人成为身心健康、会上网、会劳动、会表达、会服务社会、会应对危机的新时代的公民,这当然是美好的憧憬,也为教育工作者创设了美好前景。可我们不要忘了: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常常是遵循的原则之一。发挥学生的长处,助其找到成长的自信,有时,显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也许更具挑战性,首先教师确实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从教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能力。但问题是,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质量检测的利剑高悬在头,评比考核的惨状历历在目,教师有心无力。

其次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的王红、吴颖民两位教授在《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说,教师要有“核心技术”—— 能够辨析教育的核心知识、辨识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知道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但现实情况是,年长的教师,教书时间长了,教材中的知识烂熟于心,课堂上调动学生不一定得心应手;年轻的教师,还在为测试中的考点费心劳神,为课堂纪律绞尽脑汁。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所有的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目标不一、家庭期望各异、学习动机千差万别,岂是教师的课堂行为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可以说缺少了教育最重要的这一环,核心素养的培养,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第三,人的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中的“教育”也是不切实的。《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文章——《低学历男孩为何更容易收获爱情?》文章说,和那些不善于与人交流、工作不专注、依靠父母的所谓高学历者相比,那些低学历者拥有这样的特点:

1.善于交际。能够在陌生的环境迅速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并且为人谦逊,懂得尊重他人。

2.在别人享受人生的时候,他们有着艰辛的付出,不怕辛苦,从平凡的工作中寻找商机。

3.他们做事专注,钻研技术,改正缺点。

4.他们善于把握机会,受得了委屈,承受得了挫折。

5.他们边学边用、现取现用,掌握了足够的实践经验。

6.他们对社会、对家人抱有感恩之心,从不抱怨生活。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些低学历者,在学校学习时未必是成绩优秀者,他们的成功,都来自社会的磨砺,来自生活的艰辛,来自于毫无家庭背景的重压。这一切,都是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的,在“社会”这所大学里,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历程,证实了课堂之外获取“核心素养”的可能性。

三、是束之高阁还是“地气”浸润?

为未来的社会培养能胜任的人才,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无疑是素质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导向也是正确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各个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有先行者正在不断实践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正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主题教学研究为载体,以课程品质影响学生素质,以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核心素养正成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的旗帜。

但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核心素养只可能是心中的美好念想,甚至束之高阁,在应试教育的田地里辛勤耕作。素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为基层学校实践的无奈与迷惑,使多少看似前沿的理念缺少了来自最底层气息的浸润,显得有点曲高和寡。有窦桂梅校长的勇气,还需要有清华附小改革的环境,类似于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一般的学校确实很难做到,但从改变我们的观念入手,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变关注教学为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让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们的顶层设计,而是从最接地气的土壤里结出鲜活的果实。曾有人说过,“(素质教育)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希望,请让我们走近核心素养理念,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