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既有坚守又有改变

2016-04-27陈博

出版参考 2016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内容

陈博

互联网对编辑出版行业的改变是客观的存在,对此,编辑作为行业的核心,要在清楚认识客观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

热词:互联网+ 编辑 素养 融合 坚守 创新

“互联网+”涉及行业整体形态的改变。它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出版领域中,进而重新定义出版业和编辑,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发展新形态。它需要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用户、市场、营销等组成的整个产业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圈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对待。

具体到实践中,“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应既有坚守又有改变:坚守出版人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的责任;改变思维,应时而动,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优势,完成新时代下的编辑使命。

一、始终坚持内容为根本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与整合,最终将优质内容奉献给需求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内容为根本,这才是编辑的职责所在。

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年积累,来为读者提供好的内容。

第一,利用作者资源的积累,为用户提供独特的内容。每个编辑工作多年之后,手上都会积累一批优秀作者。这些作者都经过市场考验,内容质量有保证,且具备个人风格,并具备一定口碑。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编辑应发挥作者优势,最好能够形成粉丝集聚效应,再以粉丝带动出版,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利用编辑自身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积累,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内容。一方面,编辑能够筛选出真正的“干货”,另一方面,编辑了解内容的内在的逻辑性,能够合理规划内容。而这种专业性,也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一般技术公司所不具备的。

第三,利用出版社多年来的资源积累,提供系统的内容。网上的许多内容是分散的,专业编辑团队则可以开发大型出版工程,尤其是复合出版工程。在许多细分专业领域,只要构成宏量信息规模,就可成为优势内容。这样不仅可作数据库销售,还可以源源不断地派生纸质产品。

二、善用互联网创新内容生产

面对新的变化,编辑既要保证内容质量,又要活用互联网思维,善用互联网优势,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下所形成的惯性思维,进行创新性的内容生产。

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现选题。选题决定内容。首先,互联网使我们调研手段变得多样化、高效化。我们可以在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可以到论坛、贴吧和网友互动收集素材,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开通自己的互动平台。其次,大数据的应用,使我们的选题发掘和论证更有据可依。例如利用开卷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图书零售市场整体和细分的态势走向,找寻市场热点和空白点。

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现作者。作者是内容的来源。不同于以往约稿、坐等投稿的方式。现在有创作欲的人更会借助互联网来表达,编辑甚至可以从创作者的个人空间看到其一系列过往的作品,为选择提供充分参考。

通过互联网可以发现和组织内容。新时代人人都能成为内容创作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寻找内容。前两年兴起的“微博出书”便是例证。张嘉佳在微博写的睡前故事出版半年即销售超过200万册。

通过互联网可以改进内容。积极主动的用户,自然会通过出版社的网站、微信等平台、甚至购买评论留下反馈意见;而即便是对惰性用户,我们也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获得其在网上留下的阅读偏好痕迹,再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便能得出图书的改进方向,或从中挖掘到下一个新选题。

三、为产品选择最适合的产品形式

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来单一的纸书形态拓展出无数可能。但无论何种形式,其本质都是积极寻求一种更合理的途径,旨在为读者更有效解决问题或提供更优质服务。编辑则要综合读者、市场、产品需求和阅读体验等,为产品选定适合的形式。例如纸书配套增值服务,随书扫二维码听音频看视频,配备在线题库、智能批改应用及学习报告推送应用等。纸书碎片化后再生的数字产品,则有着更多的发展可能:可检索的数据库资源是较为基础的应用,思维走得更远的则直接选择了跨界。目前比较成熟的合作案例是景点与旅游图书:通过扫描旅游经典的二维码,可以读出相关经典介绍;而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则能预定相关景区的酒店,或者购买门票,参与优惠活动等。这亦能成为新的出版盈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增大,更为直观、形象的“可视化”手段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比起大段文字,“图说”“图解”类内容越来越深入人心。且这一特色正逐渐由新闻媒体向纸质图书渗透。例如人民出版社的图解“两会”系列图书,就引起了不错的市场反响。通过总结这类图书共同的特征,我们发现,这类图书之所以能获得读者的肯定,其原因就是做到了将抽象的文字概念完美图像化,“图”再并非单纯的点缀,而是已上升为一种表达形式,所以如何通过“图表达”准确传达信息,这就对编辑的信息抽提能力及图形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注重细节,优化体验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群体普遍具有“浮躁”和“快”两个明显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目前用户群体在了解产品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成本持续减少,且对产品做出判断的标准也趋于感观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下,过多的共享资源已经缩小了产品硬件的差距,所以优秀的细节和体验成为赢得用户的关键。

所谓优质的用户体验,是在尊重用户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技术架构,保证用户流畅的操作和使用。使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用户基本需求,又能在细节处体现出人性化,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惊喜或享受。

从许多注重细节和用户体验而成功的产品案例分析来看,优质的细节和体验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用户粘性,成为品牌号召力。对传统出版而言,细节成就内容,内容成就体验。许多细节的叠加才能成就一个产品。这样的产品才不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细节,并创造优质的体验效果,是互联网时代编辑所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和任务。

五、让互动贯穿于产品的各个环节

传统出版中,读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赢得用户就是赢得未来。当今的出版市场领域,读者是构成价值核心的重要部分。他们愈发增强的参与意识和话语权,直接反作用于出版过程。相应的,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在承载功能的同时还承载了情感,这种情感存在于出版社与读者的互动当中,贯穿于产品生产前后的各个环节。

生产环节互动:小米手机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参与感。其经典案例便是在生产阶段召集核心用户参与内测。这一行为也可有条件地转化并应用到图书出版行业中,例如教辅出版。通过用户参与生产,增进用户对产品的了解,提高了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用户由于参与生产而带来的满足感,使之自发推动扩大产品口碑,形成人群广告效应。

营销环节互动:内容营销已渐成新时代的主流。出版产品本身是一种内容,内容营销所分享的是内容之外的内容。当产品内容足够优质之时,内容之外的内容就自然成为用户目光的聚焦点之一。如果这些营销内容紧扣当下流行元素的特征,符合市场规律,其就能直接充当媒体,引起广泛的传播。

售后环节互动:传统出版时代图书缺少售后环节,而“互联网+”时代的编辑可以随时接受读者意见。一方面,读者反馈可以促进我们内容的再生产。另一方面,迭代慢的纸书,可以获得即时更正的机会,避免读者对产品产生负面印象;数字内容或表现形式则可进行修改,随时优化。

六、完成从“作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思想转变

从“作品思维”到“产品思维”,究其本质是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读者所需,不再仅仅是代表“知识”的书本,更多的是代表“学习”“享受”“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到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中。

综上所述,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认识并掌握规律,彻底融入互联网+的潮流之中,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努力用“互联网+”思维去指导工作,让自己的编辑生涯更加生动有力。

(作者单位系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