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汉字作为一种文物来解读

2016-04-27吴韶明

出版参考 2016年4期
关键词:释文书稿字形

吴韶明

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全15卷)不仅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15年6月,国家出版基金规划办公室也首次在新加坡世界书展成功举办国家出版基金规划成果展,《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名列参展的30种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精品图书之中。同月,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又被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列入向新疆和西藏赠送部分基金成果的赠书书目。《中国汉字文物大系》的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热词:中国汉字文物 编纂体例 国家出版基金

2015年2月,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全15卷)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回想起几年来我社的两任社长和编辑团队、各部门同事以及各位作者为此书付出的心血,心里有许多感慨。

策划缘起与图书定位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这套书能最终问世,缘起于我社申报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蓬勃发展,中国汉字文化的研究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文献资料的状况,而关注考察和利用考古出土的有关器物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我社领导和编辑经过讨论,认为我们有责任出版一部《中国汉字文物大系》,通过对历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汉字字形作穷尽性的梳理和展示,以呈现汉字的源流和发展演变的轨迹,促进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深入,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010年7月,我社为《中国汉字文物大系》项目申报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申报获得通过后,于2011年1月与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签订了出版协议,确定了各卷的作者人选,项目正式启动。我社领导、编辑多次赴上海,与主编刘志基先生及各卷作者深入商讨。经过反复的沟通、讨论,我们对于本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于本书的收字原则、资料引用规范和编纂体例等达成了共识。

本书定位:第一部系统收录历代各类文物上所见文字的原始形态,并附具体语境,以全面呈现汉字形义源流和书体发展演变轨迹的实物文字资料整理类大型工具书。

收字原则:第一,除个别字形图片可酌用摹本外,所选字形全部为拓本或照片,以系统呈现历代实物文字的原始形态,尽可能体现汉字形义发展演变轨迹,为文字学研究、汉字应用与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第二,尽量反映字形视觉之美的丰富多样性,为书法创作、欣赏和研究创建一个真实历史字样资源库;第三,努力反映不同断代和种类器物所附着文字的风格特征,为历史、考古研究的某些门类和环节,特别是文物鉴定研究,提供重要的参照物资料。

资料引用规范和编纂体例:所收字形,均给出其所出实物文献载体的名称、著录、时代及相关语段的释文。对于能突出体现文字某种形义变化发展的字形,以按语的形式在相关字形下作简要说明,并在每字各字形收录完毕之后,进行该字源流综述。全书共15卷,前14卷按《说文解字》14卷540部首结构全书正文,拟立字目5000个,收字形图片约5万幅,最后一卷为索引和附录。

突破传统藩篱,编辑“开山之作”

这部书的特色,可从以下三方面来概括:

(一)本书首次将汉字作为一种文物进行解读。汉字是唯一一种传承到今天的人类最古老的文字。在目前通行于一般语言交际场合的诸多文字种类之林中,汉字又是唯一一种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延绵数千年的汉字已构成中国人悠久历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化于中华文化与文明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对于解读中国历史文化而言,汉字之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正如陈寅恪所言:“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历史形态的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文物。本书即是从此观点出发,对汉字的形态、意义、源流演变进行全面的梳理,多角度地展现了汉字作为文物所呈现的形态之美、意义之丰及源流变迁的多样性。

(二)本书从纵、横两个维度呈现了汉字从甲骨文直至楷书定型的形义源流,以及同一断代的不同文物载体上的汉字字形,既可视为一部大字典、一部汉字发展史,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又是一部从殷商至唐代的字帖大全,是不可多得的临摹范本集成。

(三)本书着力突破传统“字汇”“文字编”的藩篱:所呈现之字形多出于今人摹写,容易丢失诸多原始信息;它们或是断代字编(如《战国文字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或是专类字编(如《甲骨文编》《金文编》),所呈现的汉字资料不能贯通,无法反映汉字发展史长河的全部面貌;信息不全,只给字形而不附其所出文例,文字语境的缺失每每会模糊文字本体的面貌。本书融字形、释文、源流说解于一体的编纂体例,给出了各个研究领域所需要的文字材料应具备的各种信息,其作用是此前各种断代性、专类性的文字编所不具备的。

我们要编的,就是这么一部“开山之作”。

统一编纂体例,克服排版困难

由于我此前一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CSSCI来源集刊”《中国文字研究》的责任编辑,与本书的各位作者很熟悉,对于编文字学图书也有经验,社领导指定由我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能负责这么重要的一套大书,我的心情既振奋又紧张,但很快我就发现,这套书在排版、编纂、编辑等方面都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巨大困难。

在作者交稿前,考虑到本书采用了大量外挂字库,常用的排版软件恐怕难以应付,我提前安排排版人员用样稿进行实验。果然,不管使用哪一种排版软件,要么无法避免乱码的产生,要么达不到美编设计的排版效果。最后排版人员经过数月的反复摸索,尝试了各种软件,才找到了一种通常用于封面设计的软件,它可以完美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但它会使得排版的时间成倍地增加,也给排版人员的改校样工作带来不少风险。也就是说,编辑必须在排版前,在电子文本中尽可能地把书稿里的错误全部改定,特别是数万个使用外挂字库的文字。

编纂方面的困难在于,按照最终确定的编纂体例所要求的标准,本书引用材料之广、参阅论著之多、厘清理论之繁,都远远超出了各卷作者与选题设计者的想象。另外,本书的编写,仰赖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用二十年时间开发、完善的从殷商甲骨文到中古唐宋楷书的十几种各阶段汉字数据库,而作者们每分析一个字目时都往往要从十多种数据库中调取资料,其耗时费力可想而知。加之作者们在编纂此书的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导致作者往往不能如期交稿。而在作者陆续交稿后,通过对照原始资料仔细核对图片与释文,我发现书稿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书稿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作者使用的数据库有关的问题,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书中的字形图片及相关资料均出自作者们开发的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在建立时由于扫描、截图、释读、造字、编制外挂字库等工作极为烦琐,难免有一些图片的出处或释文出错,或是一些字形图片与所出释文不相匹配。作者们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可以慢慢地发现并纠正数据库中的错误,但在出版物中出现这些错误是不允许的。我在审读某卷书稿时,通过核对原始资料,发现书稿中上百条秦简的简号其实只是数据库中使用的原始序号,而作者由于研究领域所限而未能及时发现。

(二)书稿中,配合作者所用数据库的外挂字库共有28种(甲骨文7种,金文3种,古陶文3种,玺印文2种,货币文2种,楚简5种,秦简2种,其他古文字4种),这些外挂字库使得书中的释文能精确反映古文字的“隶古定”字形,但如果作者误操作或者一时疏忽(如将某种甲骨文字库误设为另一种甲骨文字库),该字就会变成完全不相干的另一个字,这种差错往往是校对人员难以发现的。

(三)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图片质量问题。书中近5万幅反映汉字原始字形的拓片和照片可说是本书的主体,我们在设计版式时就专门把图片尽量放大,以使这些精美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细节纤毫毕现,可以作为书法爱好者临摹用的字帖。然而,作者所使用数据库中的字形图片大多像素较低,只能满足电脑阅读,与出版要求相去甚远,试印刷后存在严重的模糊、锯齿现象。而要全面更新数据库中的图片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工作,虽然有一些作者曾委派其学生用清晰的版本更换模糊图片,但在更换过程中反而产生了一些新的差错。

认真履行编辑职责,补漏勘误保证质量

除以上与数据库有关的问题外,另一类问题就是由于本书完全没有先例可循,一些作者并未真正理解本书的编纂意图,在字形的选用、释读和按语、源流综述的写作上存在一些偏差,比如有些字目下缺少必要的断代字形,有时同一个古文字形被释读为不同的字目,或是源流综述离开书中所收字形泛泛而谈。经过与主编刘志基先生沟通,刘志基先生付出极大的精力对各卷书稿逐条认真审读,补漏勘误,并写出详细的修改意见。最后作者们都非常认真地作了修改,有数部书稿做了较大幅度的退修,有的还经过了两轮修改,有效地保证了学术质量。

至于与数据库有关的问题,为确保图书质量,我决定自己动手,逐条核对图片出处与释文,并更换书中不清楚的图片。我从作者处和其他渠道搜集了数百种清晰度高的图片资料,在整整两年的编辑过程中,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书的编辑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几个小时。在编辑工作最繁重的时候,社领导果断决定加强力量,聘任文字学专业人员担任责编的助手。我和后来加入本书编辑工作的同事李小希密切配合,认真梳理每个字目的脉络,对照原始资料逐条核对了几乎全部图片的出处及释文,共替换了3万余幅字形图片。在更换某个字形比如某个金文时,我首先要根据书稿中给出的青铜器名称和著录号,找到这件青铜器的铭文,再根据书稿中给出的释文找到铭文中的这句话,最后再找到这个字形,与原稿中的字形图片比对无误后再予更换。在这个过程中,我等于是核对了原稿中关于这个字形所出器物的名称、著录号、时代、释文等全部资料,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使得更换图片这个原本费时费力的“机械劳动”变成了一种充满成就感的创造性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对书稿和各种原始资料也越来越熟悉,对于一些书稿中缺失必要断代字形资料或误收字形等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与作者们紧密联系并取得认可,我为各卷书稿共增补了数百个字形图片。

主编刘志基先生在本书的后记中,对编辑团队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本书的编辑团队“不但细心负责地完成职责之内的事情,编辑职责以外的事也没少做,比如逐个核对引文的出处与编号,替换清晰度不理想的图片,乃至根据书稿中的某种线索增补若干字形等。严格讲起来,此类工作本当由编著者承担,然而,为保证编纂进度与编纂质量,这些他们都担当了”。

回想那两年紧张忙碌的日子,虽然我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并在大型文字学图书的编纂、编辑、排版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信心今后在出版此类图书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大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释文书稿字形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